摘要:首都职教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理解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和五个重大关系新要求。
5月12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举办的第四期“首都教育党建大家谈”活动在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举行。14所职业院校的党建工作负责人围绕“强国建设,职教何为”主题,共论如何以“首善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一融双高”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能力。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二处处长杜建峰、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杨志成出席活动,30余所在京职业院校代表参会。这是自“首都教育党建大家谈”活动举办以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专门为职业院校党建工作举办的首期交流分享活动。此次活动由北京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党建研究工作委员会和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共同承办。
现场分享交流的职业院校代表获颁证书。
■开幕致辞
主动融入和服务 新时代首都发展
□杜建峰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二处处长
首都职教系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理解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和五个重大关系新要求。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二级院系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用好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围绕双高建设、党建先进校申报、市属高校分类发展等重点任务,把党的领导不断向基层延伸;中等职业学校要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配齐建强领导班子,不断完善党组织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议事协调规则,实现党的领导全覆盖;民办学校要增强学校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好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健全党组织参与决策和监督制度。
首都职业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组织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持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上好新时代首都特色“大思政课”,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和最美奋斗者。
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职业教育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全过程,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主旨发言
回答好“教育强国 北青何为”时代命题
□杨志成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和支撑,以政治方向引领办学方向,以青年需求服务青年发展,以人文底蕴涵养学生素养,不断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一融双高”建设,着力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学校依托基层党建“培优创先”行动计划,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协同、多维共育、多措并举的党建特色品牌矩阵。学校党组织积极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结对共建、联学联建,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回答好“教育强国北青何为”的时代命题。
二是聚焦思政引领铸魂育人,擦亮教育政治属性的底色。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了五维联动的大思政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课程群为牵引,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学校实施“第一导师制”,所有教师和机关工作人员自愿报名,作为志愿者走进学生宿舍,担任学生的思想导师、生活导师、生涯导师,真正把思政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
三是聚焦事业发展,扎实办好职业教育。学校致力于本科标准、职教特色来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一体两翼”建设,推进“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建设。校党委积极对标新“双高”建设标准,不断加强学校学科和专业建设,要求所有教师进学科、进专业、懂职业、成大师,让职业教育老师不仅“立地”还要“顶天”,形成一个“顶天立地”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
■主题交流
打通党建与事业发展双循环
倪志勇(北京科技职业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校党委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校内党建思政教育基地为牵总、“两馆一湖”为辐射、四个专业群精神现场教学点为散点,以校内外签约挂牌的30余家合作企业为延伸,构建“红色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多元培育链条。探索设计了“初心匠行”全链式高职学生思想入党考量机制,加大对贯通培养学生入党启蒙教育。
校党委与30余家“政校行企”党支部联盟发展,形成了“党建链—企业链—产业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新机制,校企共建了“思政引领立课、岗课对接建课、课赛研创融课、校企双主体施课”特色课程体系,同时开发“区校企”特色培训项目,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学校还强化教师、机关、学生支部的分类指导,把建设高水平技能型大学的使命任务覆盖到每个支部、每名党员,形成100%任务到支部、100%党员有任务、100%任务有党员,营造基层党组织攻坚引领发展的浓厚氛围。
把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发展“强引擎”
兰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校党委健全党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升机制,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时代首都发展,与石景山、门头沟两区就联合体建设、办学空间拓展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围绕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成立了京西中关村智造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智能设备技术等11个科创服务中心,为“京西三园”提供专业服务。
学校不断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建成中国在海外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职业院校——中赞职院、全国首家职业教育型“孔子课堂”,与教育部语合中心共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南美洲首家“中文工坊”,与南非高等教育与培训部合作成立职教出海研究中心等。学校将党建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有机统一,把党建政治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优势,使党建“软实力”转化为学校事业发展“强引擎”。
党组织合力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何晴(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院党委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属性纳入学校制度和规范中,制定实施《关于加强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学院建立“思政课堂﹢社会课堂”的双育人模式,牵头成立了北京市中高职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工作中心,构建了集研究、培训、资源、实践于一体的思政课贯通体系。
学院坚持党旗领航、党建聚力、党员冲锋,高质量建设京津冀职教改革示范园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校党委已经选拔党性修养高、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党员干部组成发展规划组、基本建设组两个突击队,围绕园区规划建设开展集中攻坚。各二级学院以党员教师为骨干力量,调研制定职教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运行准备等,广大党员干部以“我将无我”的精神状态跑出了园区建设加速度。
第一导师制:基层党组织思政引领力新范式
景海俊(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院党委聚焦“政治、青年、人文”特色,把“铸魂工程”放在党建工作的突出位置,依托课程主渠道,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创设“中国式现代化概论”,重点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课程群;学校从课程育人、导师育人、文化育人、宿舍育人、实践育人五个维度,整合各方职能和资源,构建了“五维联动”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学院党委通过创建“学生社区第一导师制”,推动各级党组织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教师以学生宿舍为单位担任学生第一导师,对学生开展精准的思想引导、生活辅导、生涯指导,把党员育人先锋力量和资源下沉学生社区,将社区治理“末梢”转变为精准响应、主动引领学生个性需要的工作“前哨”,打通从课堂育人到学生社区育人“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党员思政“全员、全时、全域”育人的新范式。
为学生自主成长提供“体检报告”
徐敏(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学校党委立足思政课“四个课堂”,助力中高职一体化育人。学校筑牢教学第一课堂,建成“必修﹢校本﹢选修”思政课程体系,创新“议题三线六环节”教学模式;创建国旗仪仗队、纵横时政社等100个精品社团,丰富社团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情景剧大赛等学生喜爱的思政育人活动;打造移动第三课堂,创建了“六库六基地”立体化资源平台;积极拓展社会第四课堂,结合不同专业学情开展了行走中的思政课,开展了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走进社区用技能服务社会等系列实践活动。
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专业实训实习全过程,首创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研发了数据云平台,记录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成长轨迹,实现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生成职业素养“体检”报告,发展学生自我矫正、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能力,也为企业选人用人提供支撑。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赵俊会(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学校以创新融合载体为核心,形成了“五彩领航·同心筑梦”党建品牌。校党委紧扣学生全面成长这一融合点,将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帮助学生在行走中接受思政教育;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微课堂”,厚植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打造廉政教育基地“微讲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职业导向。
学校党委坚持活动育人,多形式多途径在丰富学生文体活动、规范基本行为上求实效,从精神、创新、竞技、实践“四方助力”绽放学生青春色彩。其中,在“晨诵暮读”经典诵读、海报设计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中,进班党员以顾问角色,从专业视角,凭借丰富经验,开展个性化指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艺术潜能;通过协助劳动技能大赛、专业实践等实践活动组织工作,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高。
破解产教融合关键堵点
许冠男(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党办主任、院办主任):学院以党建引领发展,围绕“打造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这一核心任务,探索形成具有“培黎”特色的党建思政工作模式。
学院对标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将25个专业逐步整合为大数据财贸、全媒体数字营销、双语教育、信息技术、艺术传媒和民生服务6个专业群,建设了“通用能力﹢综合素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国际竞争力﹢国际素养”“个性发展﹢职业发展”4个课程群。
学院积极破解产教深度融合的关键堵点,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提供适合的“教育链”,构建了“就业有路、创业有方、升学有门、出国有途”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还试点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引入校园,探索新型学徒制,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服务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双元育人的新平台。
■圆桌对话
校企党组织结对共建
宋小双(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学院积极构建校企党组织结对共建蓝图。顶层设计方面,2021年,学校党委进一步制定实施《校企党组织“结对共建、育人同行”深化计划》,对推进校企党组织“结对共建、育人同行”作出更加富有时代特点的新设计新部署。
在培育骨干人才方面,校企党组织通过企业中层干部、业务骨干参与学校课堂教学和实习指导,互派挂职干部,互聘兼职教师,教师下企业参与实际经营管理等结对共建活动,有力推动共建产业学院、工程师学院,共享实训基地、现代学徒制等深度合作,满足校企双方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此外,通过结对共建,探索形成了“校企合作双主体、工学结合双导师、知行合一双考察”的岗位实习阶段学生党建工作机制,毕业生的质量得到企业认可。
党建引领专业群特色发展
张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近年来,学校聚焦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紧缺人才需求,重点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开展了“入学即入职”改革项目,探索出一条“党建链”深度融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创新路径,形成了“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特色发展模式。
学校针对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困境,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入学即入职”项目领导小组双组长,由企业党员技术骨干与学校党员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从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基地四个维度来开展学徒制培养,构建了“四双两共三三制”“入学即入职”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党员教师带头与企业共建“京津冀养老服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成培训基地和信息化教学平台。
党建引领“数字工匠”培养
李隽(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学院以党建引领业务发展,积极推动“数字工匠”培养和组织建设相融合,依托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企业共建了混合创新型师资团队,双方互通党建教学经验和资源,开展共建研究。
学校党员教师牵头“课程思政”项目,与企业技师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和融合课程,实现党建与教学并行;创建红色数字工坊,开发“德育日历”实践育人模式,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大力弘扬数字时代工匠精神。学校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专业设立党员责任区,由支部牵头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解决企业实际难题。此外,学校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党员技术骨干与校内党员教师共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实施“双向评价机制”,将企业满意度纳入支部考核指标,把产教融合成效作为党支部和党员评优重要依据。
打造“党建﹢农业特色”品牌
张洪伟(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组织部专职组织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作为北京唯一一所农业职业院校,在发挥党建引领产教融合、推进支部联建、促进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校企、校政、校地支部联建。学校强化党建引领机制,统筹产教融合与支部联建;搭建“党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实践;以支部联建为载体,推动产教融合项目落地;突出农业特色,服务乡村振兴。
其中,学校联合农业企业、科研机构、乡镇政府等成立“乡村振兴党建联盟”,通过联建活动共享资源,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产业升级。在加强数字化赋能方面,搭建“智慧党建”平台,整合校企资源库,如依托科技小院、农广校等平台,组织师生党员成立“乡村振兴服务队”,与农村党支部联建,开展电商直播助农、生态种养示范等活动,将产教融合成果辐射乡村。
红色引擎育时代新人
李敏(北京市对外贸易学校党政办公室主任):立足首都发展需求,学校打造了现代国际商务服务、国际城市交通服务、全域数字化运营、学前教育四大专业群。学校创新打造“丝路春晖”德育品牌,将工匠精神与丝路文化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基于此,学校形成了“丝路春晖—四红四联动”党建品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重视将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在党建引领下将德育融入职业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与德育工作联动创建了“红色读书月”,建设“书香墨韵”德育品牌,开展以读书系列活动为载体的校园阅读活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联动打造“红色课堂”,校企合作引入“红色剧本杀”,建设沉浸式体验思政数字化教室,同时增强校内外联动,拓展校园农场、香山革命纪念馆、民族文化宫等红色教育基地。
“党建﹢业务”挖掘铁路特色
李忠生(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党建科科长):作为一所铁路特色鲜明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始终传承“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精神,服务于交通强国建设。近年来,学校党委深度挖掘具有铁路特色的詹天佑精神品格,进行新时代诠释和发展,为学校党建工作培根铸魂,培育形成学校“天佑红”党建品牌,构建“三引三赋”促“六抓六强”党建工作机制。
学校坚持“党建﹢业务”工作理念,各支部结合业务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在课程思政示范化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技能比赛等方面坚持党建同业务融合发展。例如,智慧城市技术系党支部以“智慧引领,技术先锋”为特色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增空港机电、物联网、网络安全等新兴专业,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同时,深化课程思政,促进精品课程建设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
支部联建推动产教融合
孙德文(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学院党委立足本校实际,积极推进支部联建工作,旨在打破校企壁垒,形成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为学院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注入新动能。
在共建产业学院,学院以党建为纽带,联合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如人工智能工程师学院、国际影视艺术专业学院等。产业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在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中,支部联建推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企业师傅和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学生在学院和企业中交替学习,实现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依托支部联建,学院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践指导教师和真实项目,学院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支持和人才储备。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