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传统节日端午节日益临近,空气中已隐隐泛起了粽香味。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包粽子活动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广以”)举行,吸引了近200名中外师生及其家属到场参与,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用一颗颗潮汕双拼粽子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随着传统节日端午节日益临近,空气中已隐隐泛起了粽香味。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包粽子活动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广以”)举行,吸引了近200名中外师生及其家属到场参与,在欢声笑语中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用一颗颗潮汕双拼粽子架起跨文化理解的桥梁。
活动开始前,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和潮汕美食
5月16日晚,广以南校区的食堂化身“传统文化体验手工坊”,一张张长方桌上整齐摆放着碧绿粽叶、糯米、五花肉、咸蛋黄、白果、红豆沙等包粽子原材料。潮式粿品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少君带领汕头老字号“老潮兴”食品有限公司的团队,现场为师生们讲解了包粽子的方法,并演示了粽子的制作步骤,将中国的民俗传统文化和潮汕美食介绍给参加活动的师生,带大家了解潮汕粽子文化。
活动现场,气氛温情满满
在粽子界,粽子“咸甜之争”由来已久,双方永远说服不了对方,却唯独在潮汕地区找到了答案——不争咸甜,一枚“双拼”粽将咸与甜汇聚在一起,不仅口味独特,更是体现了中国讲究“和”字的传统理念。
据悉,潮式“双拼粽”,是潮汕地区的传统美食之一。双拼粽咸甜各半,咸的部分包含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满载海风鲜味的小虾仁、喷香的五香糯米,还有猪油、香菇干、鸭蛋黄的香气锦上添花,让人欲罢不能;甜的部分,主角是香软甜糯的红豆沙和甜糯米,点缀上润中带涩的白果,在唇齿间留下一抹清甜。
学习包粽子
“两片粽叶叠起,‘背靠背’贴在一起,手握叶柄,把叶尖向上折呈V字……”活动当晚,在郑少君等专业“师傅”的手把手指导下,广以的中外师生和家属们纷纷戴上手套,化身“新手学徒”,拿粽叶、填糯米、放馅料、扎粽绳……按步骤制作起粽子,现场气氛温情满满。
然而,看似简单的步骤却让不少“学术达人”犯了难:粽叶刚卷好就散开、馅料溢出难封口、捆扎时只能“五花大绑”……现场频出的“翻车”场面引发阵阵笑声,不过各种奇形怪状的粽子也透露出中外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真探索。
“学术达人”们认真地学习包粽子
“做实验可比包粽子容易多了!”广以副校长莫里斯·艾森(Morris Eisen)举着略显松垮的粽子向记者调侃道。他分享道,以色列有一种用玉米叶包裹的类似食物,但制作起来却远不及粽子的精巧造型,“中国人在食物中注入的匠心令人赞叹”,莫里斯·艾森的感慨让当晚的活动更添文化交融的深意。
来自山东的广以学生赵宸浩也在活动现场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创意粽”:“虽然外形不完美,但亲手制作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温度。”广以教师家属比安卡也兴奋地表示:“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体验比想象中更快乐,很开心参与这个活动,并且享受其中。”
高兴地展示亲手制作的潮汕双拼粽
近年来,广以持续结合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搭建文化互鉴平台,在一场场沉浸式的体验活动中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年轻化、国际化的姿态焕发新生。正如活动组织者所言:“粽子包裹的不仅是食材,更是跨越国界的情感与理解。当蒸腾的热气氤氲食堂,中外师生共同品尝劳动成果时,文化的种子已在欢声笑语中悄然生根。”
文、图 | 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李敏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