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淮大地的版图上,和县宛如一颗镶嵌其中的明珠,散发着悠悠历史与深厚文化交织而成的璀璨光芒。这片土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孕育出无数风云人物,也滋养着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为文学的生长提供了丰沃土壤。近年来,和县的文学事业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在和县县委宣传部正
在江淮大地的版图上,和县宛如一颗镶嵌其中的明珠,散发着悠悠历史与深厚文化交织而成的璀璨光芒。这片土地,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变迁,孕育出无数风云人物,也滋养着文人墨客的心灵世界,为文学的生长提供了丰沃土壤。近年来,和县的文学事业如同破土而出的春笋,在和县县委宣传部正确引导下,在和县文联坚強领导下,和县作协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当前,和县作协凭借前瞻性的眼光与不懈努力,积极搭建起当地文学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桥梁。“文润江淮”安徽省作协服务基层文学大改稿公益活动的引入,成为和县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这片文学的田野。
2023 年 12月19日,和县作协迎来了首次“文润江淮”活动的专家组。时任省作协主席许春樵亲自率队,专家们带着对基层文学的满腔热忱与殷切期望,踏入了和县这片充满文学渴望的土地。对于和县众多怀揣文学梦想的创作者而言,这无疑是一场久旱逢甘霖的及时雨。专家组针对选送的小说、散文、诗歌稿件展开一对一的精心指导,他们以专业的眼光、敏锐的洞察力,精准地捕捉作品中的闪光点与瑕疵,用耐心与智慧为创作者们驱散了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迷雾。此次活动,恰似一颗希望的火种,点燃了和县文学爱好者内心深处对更高创作境界的追求之火,开启了他们探索文学殿堂的新征程。
时光流转,2025年 5 月 17 日,和县林海生态园迎来了又一场文学的盛大狂欢——第二次“文润江淮”文学大改稿公益活动改稿会在此隆重举行。这是继第一次“文润江淮”安徽省作协服务基层文学大改稿公益活动专家组时隔一年半后又一次走进和县,也是自2023年秋省作协举行服务基层文学大改稿公益活动以来第40场,全省有市、县、区作协单位近一百家,其中省作协专家组就来了和县两次,且两次都是省作协主席亲自带队,阵容強大,这是在和县文学史上前无未有。
特别是这一次,活动的规模与影响力更胜往昔。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副主席、鲁奖文学获得者陈先发亲自莅临和县。消息传开,在和县文学界引发了强烈的轰动效应,全县的文学爱好者们满怀期待,如同等待破晓的夜行人,翘首以盼这场文学盛宴能带来全新的启迪与收获。
活动当日,林海生态园被浓厚而热烈的文学氛围所环绕。来自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们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怀揣着对文学的虔诚与热爱,踏入这片充满希望的文学领地。陈先发主席以“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为课题,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陈主席以深厚的学养,敏锐的视角和充满温度的表达,徐徐展开安徽南北中悠久历史的宏大画卷。从古老江淮文明的源头说起,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一一浮现眼前,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如同一颗璀璨星辰,闪耀着智慧与勇气的光芒;每一位名人轶事都似一首动人乐章,奏响着时代的旋律。他深入剖析安徽这片土地上南北文化的交融碰撞,中部地区深厚底蕴的沉淀积累,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从古至今名人辈出的文化魅力。
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陈先发主席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学创作的灵动紧密相连。他深刻阐述,文学创作绝非孤立存在,人民才是文学的根源与灵魂。“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意味着创作者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土壤,用心挖掘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故事,真实展现人民的情感世界与精神风貌。他提出文学创作应坚守“四重对话”,即与历史、自我、时代、语言对话。他犀利指出:“AI写作缺乏真切的生命情感,而人性的力量正源自缺憾与悲悯。”继而,引用罗素名言时,他呼吁创作者以“对知识的追求、对苦难的同情”为底色,构建如“高密东北乡”般独特的地域文学符号。他的话语,如同一束穿透迷雾的强光,为在场的文学爱好者们照亮了创作的前行道路,指引着他们如何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创作的灵感源泉。
与此同时,洪放、唐玉霞、木叶三位专家组成员全身心投入到改稿指导工作中。他们对待每一篇选送的小说、散文、诗歌都一丝不苟,从主题立意的深度挖掘到情节架构的精心雕琢,从语言表达的细腻锤炼至情感渲染的精准把握,进行了全方位、精细化的修改,并与创作者们展开一对一的深入交流指导。专家们的耐心如同春风拂面,他们的专业恰似明灯导航,让和县的文学爱好者们在交流中如获至宝,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创作技巧,更在思维的碰撞中激发出无限的创作灵感。许多创作者感慨,通过与专家们的交流,对自己的作品有了全新的审视与认识,对未来的创作方向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规划。
此次改稿会还吸引了 马鞍山市作协、南京市江北新区作协、马鞍山市文学志愿者学会、芜湖市鸠江区作协、马钢作协、太白诗社、当涂作协、含山作协等8 家作协和文学团体代表近 100 人出席。不同地区的文学力量在此汇聚,如同百川归海,形成了浓厚而活跃的交流氛围。大家纷纷分享各自的创作经验,交流独特的文学心得,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拓宽了文学视野,为和县文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多元活力。
陈先发主席等一行专家组的到来,对于和县作协而言,其意义深远而重大,犹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在文学理念的引领层面,专家组成员其文学观念、创作理念和丰富创作经验,为和县的文学创作者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创作之窗。以往,部分创作者的视野可能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或对生活表象的简单描绘。而专家组强调深入人民、挖掘历史的创作理念,促使创作者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路径,思考如何将个人创作与更为宏大的社会主题、波澜壮阔的历史脉络紧密融合。这种理念的深刻转变,将有力推动和县文学作品在思想深度与广度上实现质的飞跃,使其作品更具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能够在文学的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
从提升文学氛围方面来看,省作协专家组两次来和县,吸引了广大文学者的目光,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和县文学事业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和县的文学活动成为热门话题,吸引了无数人对文学的兴趣。这种广泛的关注,不仅为当地文学爱好者搭建了更为广阔的展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吸引了更多新鲜血液加入文学创作的队伍中来。近些年,和县作协在县一中、二中、马鞍山师专发展三批128位爱好文学的青年学子加入了县作协,原本相对宁静的和县文学圈子,因之变得热闹非凡,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热爱文学、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为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人才培养的维度审视,省作协专家组成员的现场指导,为和县本土文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宝贵契机。对于和县的文学创作者来说,能够得到如此高水平专家的一对一悉心指导,是极为难得的机遇。专家们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对作品的细致点评和精心修改,帮助创作者们精准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毫无保留地传授实用的创作技巧。这对于提升创作者的专业素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许多创作者在接受指导后,作品在语言表达的精准度、结构布局的合理性、主题挖掘的深度等方面都实现了显著提升。这种人才培养的积极效果,将为和县文学事业的长远发展筑牢坚实根基,培养出一批批有实力、有潜力的文学人才。
在创作风格上,省作协专家组成员的文学理念如同春风拂过,引导和县的文学创作者们逐渐突破传统创作模式的束缚,勇敢地探索多元化的创作风格。过去,和县的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或许相对单一,多集中于写实和抒情领域。而在陈先发主席等专家的启发与引领下,创作者们开始尝试将历史与现实巧妙交织,把地域文化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例如,一些创作者巧妙地将和县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与现代社会的生活元素有机结合,创作出一批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气息的作品。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和县文学作品的内涵,使其更具独特魅力,也为和县文学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文学舞台上绽放光彩提供了可能。
在文学交流与合作领域,此次活动成功搭建了和县与外界文学界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与省作协以及其他兄弟县区作协和文学团体的深入交流合作,和县文学界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融入了更为广阔的文学网络之中。这种广泛的交流合作,为和县带来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宝贵的发展机遇,如作品推荐、文学奖项申报等渠道的拓展。同时,也为和县的文学创作者们提供了与其他地区优秀作家面对面交流学习的平台,促进了不同创作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未来,和县文学界有望借助这些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文学交流活动,如联合创作、作品研讨会、文学讲座等,进一步提升和县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在文学的大家庭中绽放独特光芒。
在文学作品的传播方面,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和县文学作品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活动的广泛宣传报道,和县的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一些优秀作品有望通过省作协等渠道进行推荐发表,从而进入更主流的文学市场,让更多读者领略到和县文学的魅力。如果能够实现文学作品的多元传播和转化,将进一步提升和县文学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人深入了解和县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成就,使和县文学成为展示安徽文化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从文学传承与发展的长远视角来看,此次活动对和县文学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活动激发了年轻一代对文学的炽热热爱,为和县文学事业培养了坚实的后备力量。许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在活动中深受启发,坚定了从事文学创作的信念与决心。同时,活动也有力地促进了和县文学创作经验的传承与延续,老一辈作家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创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年轻作家则以创新的思维和蓬勃的朝气为和县文学注入新的活力。这种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模式,将为和县文学事业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其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繁荣昌盛,成为江淮大地上一道璀璨的文学风景线。
和县作协两次邀请“文润江淮”安徽省作协服务基层文学大改稿公益活动专家组来和县,还于2024年3月邀请了《诗歌月刊》何冰凌主编率队的四位编辑部老师来和县讲座改稿,2022年7月邀请了省作协原副主席李云老师来和县讲座改稿,为和县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带来笔端蜕变,为作品升华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澎湃的活力。近两年和县作协有两位加入了中国作协会员,已涌现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作家、诗人。仅2024年,有3人出版个人专著,25人在省市级文学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诗歌、古体诗词58篇(首),31在报纸文艺副刊上发表文学作品74篇(首),多人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特别是2024年5月《诗歌月刊》主办的“蔬写和美.智绘和州,我为蔬菜写首诗”全国征文大赛获奖名单中,和县有1O位诗人榜上有名。相信他们借这次文学大改稿东风,认真学习,笔耕不辍,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展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和县的文学创作者们将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不断砥砺前行,提升自身创作水平,创作出更多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将以独特的视角展现和县的历史文化底蕴、风土人情魅力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为安徽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和县的智慧与力量。
和县作家协会也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互动,积极参与各类文学活动,不断拓展文学视野,汲取先进的创作理念和经验。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本土文学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力度,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创作实力雄厚的文学创作队伍。
随着和县文学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文学将日益成为和县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有力提升和县的文化软实力,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夺目的文学光芒。这场文学盛宴开启的不仅是和县文学的崭新篇章,更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与希望的未来。我们坚信,在文学的滋养与呵护下,和县的文化事业必将蒸蒸日上,和县的名字也将在更广阔的文学舞台上闪耀出独特而迷人的光辉。
作者简介:朱寿江,笔名晚枫,安徽和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和县作协主席。在全国五十多家省市级文学杂志和报刊上发表400多篇(首)近百万字作品,多次大赛获奖。有作品入选《当代诗人文集》《当代作家文集》等国家出版社出版的合集年鉴,个人词条入选《全国省市诗人名录》。出版个人专著散文集《枫叶红了》。
来源:火枫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