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胆的飞天“实验”:希腊神话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左图右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3:05 1

摘要: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2025年4月15日-7月17日),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巧匠代达罗斯为线索,结合考古实证材料,生动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之一——青铜时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本文可以作为该展览的一个补充画本,以西方古今艺术作

5.18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引言

正在故宫博物院展出的“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2025年4月15日-7月17日),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巧匠代达罗斯为线索,结合考古实证材料,生动地介绍了古希腊文明的源头之一——青铜时代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本文可以作为该展览的一个补充画本,以西方古今艺术作品为线索,剥开围绕着米诺斯文明的种种疑团,讲述与代达罗斯、迷宫和人类飞天梦想有关的神话,揭示隐身其后的真实历史,探讨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与伦理问题。

撰文 | 刘钝

雅典城的鲁班

代达罗斯(Daelalus)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人物,今日英语中由这个名字衍生出来的形容词daedalean或daedal都含有“巧妙的”、“精美的”、“错综复杂的”等意思。据说在距今3500多年前的迈锡尼线性文字B中就出现了da-da-re-jo-de的音节,有人说是一个庇护所,也有人指认就是代达罗斯。值得注意的是,希腊本土外的克里特岛上也发现了这种线性文字。

由此看来,有关代达罗斯的传说由来已久,相关的文本更是多不胜数,希腊与罗马经典作家荷马(《奥德赛》,公元前9-8世纪)、赫西俄德(《片段》,公元前9-8世纪)、柏拉图《美诺篇》,公元前4世纪)、斯特拉波(《地理学》,公元前1世纪)、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公元前1世纪)、老普林尼(《自然志》,公元1世纪)、奥维德(《变形记》,公元1世纪)、普鲁塔克(《希腊罗马英豪列传》,公元1世纪),以及伪阿波罗多洛斯(《神话汇编》,公元1-2世纪)中都有所涉及,有些传说把他与神话谱系中的诸神和英雄混合在一起。希腊-罗马的神话谱系错综复杂,以下叙述不限一家之说,但以奥维德为主。

图1 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的代达罗斯青铜像,毁于公元79年的维苏威火山爆发,近代复原。图源:Wikipedia

代达罗斯的原型可能是雅典城里的一位聪明工匠,据说是最早将人物双腿分开而不是与身躯连为一体的雕塑家,还懂得利用透视原理安排雕像的躯体使人仰视时获得平视一般的感觉。柏拉图在《美诺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称赞代达罗斯制作的雕像非常逼真,以至有传言说它们能够逃跑。人们又把多种发明归于他的名下:斧头、铅垂、螺旋钻、胶水、桅杆与船帆,成为能工巧匠的祖师爷,就如中国的鲁班一样。

代达罗斯的外甥珀尔狄克斯(Perdix)(一说塔洛斯Talos)也是个天才,发明了锯子、陶轮和圆规。代达罗斯嫉妒他的才能,有一天突然将他从卫城的高塔上推了下去。但是喜欢聪明人的智慧女神雅典娜(罗马神话中的密涅瓦)在坠地前将他变成了一只鹧鸪,这是一种恐高的鸟,西文就叫“珀尔狄克斯”。由于这桩可怕的罪行,企图逃避审判的代达罗斯逃到雅典的敌人克里特那里去了。

图2是荷兰版画家克里斯皮恩·德·帕斯(Crispijn de Passe,1594-1670)的作品,画面左上方的代达罗斯正将毫无防备的外甥从高处推下,密涅瓦在千钧一发之际施展法术将少年变成一只只能低飞的鹧鸪。

图2 德·帕斯《密涅瓦拯救珀尔狄克斯》(c.1605);现藏阿姆斯特丹荷兰国家博物馆

图3是法国版画家艾森(Charles Dominique Joseph Eisen,1720-1778)的同一题材作品,图下的文字说明珀尔狄克斯是代达罗斯的外甥,Partridge也就是鹧鸪(或松鸡)。

图3 艾森《代达罗斯的外甥变形为鹧鸪》(c.1775);版藏伦敦大英博物馆

神匠成了一名在逃的罪犯,许多艺术作品中代达罗斯的表情都是阴郁、惊恐或痛苦的,如下两幅头像:图4是罗马尼亚裔的美国当代造型艺术家卢普(Sorin J. Lupu,1950-2021)的泥雕,图5是美国雕塑家格拉夫力(Charles A. Grafly,1862-1929)创作的石膏像。

图4 卢普《代达罗斯》(创作年代不详);图源:Art Station

图5 格拉夫力《代达罗斯》(1889);图源:Wikipedia

米诺斯王和他的迷宫

图6 提香《劫掠欧罗巴》(c.1560);现藏波士顿伊莎贝拉·伽德讷博物馆

再说年少不更事的米诺斯得罪了宙斯的二哥——海神波塞冬(罗马神话中的尼普顿),私藏了原先承诺奉献给后者的一头纯白色公牛,波塞冬于是施法让米诺斯的王后帕西法厄(Pasiphaë)迷上了这头公牛,于是有了乱伦行为并产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名叫米诺陶(Minotaur),也算是米诺斯家族的后代了。帕西法厄是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的女儿,戴了绿帽子的米诺斯王不敢问罪又怕丑闻外传,恰好代达罗斯前来避难,于是就请这位神匠为他建造一座迷宫来囚禁牛头怪。图7是在意大利伊特鲁尼亚(Etruria)地区出土的黑陶杯上的绘画,显示帕西法厄与米诺陶的母子关系。图8是法裔丹麦女画家玛丽·克莱门斯(Marie Jeanne Clemens,1755-1791)的版画,继续铺陈18世纪中叶对帕西法厄与牛头怪婴儿的演绎。

图7 基里克黑陶绘《帕西法厄哺育米诺陶》(公元前4世纪);现藏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珍宝室

图8 玛丽·克莱门斯《帕西法厄与米诺陶》(1785);图源:SMK OPEN

西方艺术家对这类颠覆传统的故事似乎有着特别的偏爱,从古至今表现这一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图9是一本15世纪彩绘本中的插图,图中的帕西法厄拥抱着公牛,下面的文字是奥维德《变形记》里的诗句,大意是:“她为所爱的牠割了那么多的草,并用高贵的手亲自投喂。”

图9 15世纪彩绘本中的帕西法厄与公牛(c.1410);图源:Master of the Cité des Dames and Workshop,Paris

图10是法国象征主义画家莫罗(Gustave Moreau,1826-1898)的《帕西法厄》,在这里借助神话探讨了人性欲望、宿命与神性干预之间的冲突。画家并未直接呈现性爱的高潮场面,而是着力表达帕西法厄内心的挣扎,暗示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画面以深红、金黄与冷蓝为主色调,帕西法厄的红色长袍象征激情与危险,身边公牛的身躯则笼罩在冷蓝色调中,似乎象征灼热的欲望与冷酷的命运的交织。帕西法厄手中的花朵既鲜艳又娇嫩,隐喻欲望的绽放与凋零。如同他的莎乐美系列一样,莫罗既延续了古典主义的写实技法,也通过异域色彩营造出梦幻般的气氛。

在另外一种叙事中,牛头怪米诺陶不再是帕西法厄与神牛的儿子而是她的情人,王后私下里请求代达罗斯制作一个能够行动的木质母牛,以便藏身其内潜入迷宫与牛头怪媾合。图11是一幅公元前3世纪的马赛克镶嵌画:画中右边两人上方的希腊文分别是代达罗斯与他的儿子伊卡洛斯(Icarus),父子俩手中与身边都是木匠工具:锛、凿、刨、斧、锯等。左边端坐着的女人是帕西法厄女王,头顶上方也有她的名字,脚下一只牛头和小爱神丘比特暗指她的不伦爱情。画面中的另外两个女人都是她的女仆,其中名叫特洛弗斯的那位老嬷嬷正向代达罗斯转达女王的任务。这一作品现在保存在土耳其加济安泰普省的一所博物馆内,公元前300年左右该地区由希腊化的塞琉古王朝统治。图11 带有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形象的马赛克镶嵌画(约公元前3世纪);现藏土耳其加济安泰普省泽乌玛(Zeugma)马赛克博物馆

法国画家让·勒迈尔(Jean Lemaire,1598-1659)是巴洛克大师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的弟子,也曾像老师一样旅居罗马,深受古典主义和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双重影响,长于细腻的刻划、和谐的构图与对光影的精妙运用,其作品多以建筑画、风景画和神话为题材。图12名为《代达罗斯为帕西法厄制造木牛》,前景是代达罗斯的工作台,背景是米诺斯的王宫,建筑风格则是古典罗马式的。奋力挥臂的代达罗斯与凝神观望的帕西法厄、女王坦露的胸脯与雄壮健硕的纯白公牛,充分表现出技艺与自然、真实与虚幻、欲望与伦理的张力。代达罗斯手中的锤凿和散落在周边的直尺与卡规,象征着人造物对自然的干预;木质母牛的光滑表面与真实公牛的毛发质感对比,则可解读成虚假与真实的对立。

图12 勒迈尔《代达罗斯为帕西法厄制造木牛》(c.1659);现藏法国阿让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Arts d'Agen)图13是古罗马庞贝废墟出土的壁画,画中的代达罗斯将刚造好的木牛呈献给帕西法厄,只见他右手指着牛背上的一个活动机关,左手张开强调语气,牛身固定在一个四轮板车上面,画面左下方还有一个正在干活的小木匠,应该是代达罗斯之子伊卡洛斯。

图13 湿壁画《代达罗斯向帕西法厄交付杰作》(公元1世纪);现存庞贝古城韦蒂之家(House of the Vettii)

图14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弟子罗马诺 (Giulio Romano,c.1499-1546)创作的壁画,描绘帕西法厄在代达罗斯指点下钻进人造木牛腹内的情况。技术分析显示,画面是在10层石膏涂面上完成的,壁画周围是一个众多半圆鳞片堆砌成的四方框架,框架四角雕刻着莨菪叶。翘起的母牛尾巴画出了框架,给人以立体的视觉印象。

图14 罗马诺《代达罗斯为帕西法厄制造木牛》(c.1528);现藏意大利曼图亚(Mantova)市立博物馆

忒修斯斩杀牛头怪

在希腊神话中,牛头怪米诺陶既是乱伦的孽种,也是暴力与邪恶的象征。据说克里特的一位王子安德洛革俄斯(Androgeus)在泛雅典娜运动会中被害,米诺斯王兴兵讨伐,战败的雅典人不得已承诺每年向后者进贡七对(一说50对)童男童女,用来供囚禁在迷宫中的牛头怪食用和满足淫欲。

图15 米诺陶大理石雕像(罗马时代复制品);现藏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雅典王子忒修斯(Theseus)决心为民除害,自愿作为童男前往克里特。米诺斯公主阿里阿德涅(Ariadne)爱上了他,为了帮助心爱的英雄,公主向他透露了迷宫的秘密,还给了他一个可以引导人走出迷宫的线团,据说也是代达罗斯的礼物。西谚中“阿里阿德涅之线”(Ariadne's thread)就来源于此,比喻摆脱困境的线索。图16是法国古典主义风格女画家安托瓦内特·贝福特(Antoinette Béfort,1788-1868)的作品,描绘阿里阿德涅在忒修斯进入迷宫前将线团交给他的情景。

(上下滑动可浏览)

来源:知识分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