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网红抗癌"现象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例如,20岁的抗癌网红“小花”因脑胶质瘤去世;23岁的“子豪”因胆管癌去世;28岁的抗癌博主“小何日记”因腹腔黏液性瘤去世;25岁的“超棒的抗癌女孩”因直肠癌离世;还有多位90后博主因肺癌、胃癌等疾病早逝。
近年来,"网红抗癌"现象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例如,20岁的抗癌网红“小花”因脑胶质瘤去世;23岁的“子豪”因胆管癌去世;28岁的抗癌博主“小何日记”因腹腔黏液性瘤去世;25岁的“超棒的抗癌女孩”因直肠癌离世;还有多位90后博主因肺癌、胃癌等疾病早逝。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案例有一特点:患者都很年轻。
相关领域的研究数据显示癌症正呈现年轻化趋势。《柳叶刀》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全球年轻人(15-39岁)的癌症发病率正在上升,可能与生活方式、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有关;美国癌症协会也报告了乳腺癌、结直肠癌和甲状腺癌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有所上升;2023年在《英国医学杂志·肿瘤学》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癌症逐渐年轻化,过去30年间全球50岁以下的癌症新发病例增加了79% ,癌症死亡人数增加了27.7%。
那么,癌症为什么越来越年轻化呢?
国际著名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Early-onset Cancers: Biological Bas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的研究,其核心目标是理解早发性癌症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并为这些年轻癌症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指出,早发性癌症的发病机制通常涉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包括基因突变,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和卵巢癌的早发风险增加有关。环境因素可能包括吸烟、饮食习惯、肥胖以及长期暴露于某些化学物质或辐射等。此外,某些病毒性感染,如HPV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表的“2022年中国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报告,我国45岁以下人群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长。肥胖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年轻人患癌风险增加的潜在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除了遗传基因,50岁以下人群常见癌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问题等。再往细说,其实就是红肉及加工肉类吃太多,食物吃太烫、吃太咸,水果蔬菜吃不够,爱好烟酒,缺乏运动,肥胖还有大肚子。
但不管是哪个因素在“作祟”,应对癌症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升健康意识、及早发现肿瘤,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比如——
“管住嘴,迈开腿”,借助合理的膳食安排与有规律的体育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让体重稳定在一个适宜且健康的区间内,防止因体重失控而引发各类健康危机;
远离烟草制品,控制酒精摄入。无论烟还是酒,最安全的剂量都是“0”;
接种疫苗,定期体检。接种HPV疫苗可减少宫颈癌的发生,而乙肝疫苗则可在降低肝癌发病风险;
了解家族史,精准掌握自身可能携带的遗传风险因素,可更好制定科学的健康计划;
减少环境致癌物的暴露,从源头上降低癌症发病的潜在风险;
最后,保持好心情,不要被不良情绪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提出“八大警号”作为人们考虑癌肿征兆的参考,包括:
可触及的结节和肿块包括异常肿大的淋巴结;疣(赘瘤)或色素痣发生异常变化;持续性消化不正常;持续性不明原因嘶哑、干咳及吞咽困难;月经不正常,月经出血量多,或绝经后异常出血;鼻、耳、膀胱或胃肠道不明原因的出血;持续无法愈合的伤口,持续不消的肿胀;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原因不明的持续发热。擅长肿瘤冷冻消融、微波消融、纳米刀消融及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特别在肺癌、肝癌、肾癌、胰腺癌等实体肿瘤的微创治疗方面独树一帜。他带领复大团队完成了一万多例复杂的冷冻治疗、一千多例纳米刀消融治疗,以及五千多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患者年龄跨度从4 岁小孩至 94 岁老人,从国外卫生部长、明星到普通百姓,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发表论文三百多篇,其中SCI文章共112篇。同时参与编著医学专著二十多本,主编四本,科研基金共25项。
来源:小囡子说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