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执掌千亿帝国的潮汕商人,如今攥着磨出火星的铁算盘,在算珠崩裂的声响中凝视深渊。
曾执掌千亿帝国的潮汕商人,如今攥着磨出火星的铁算盘,在算珠崩裂的声响中凝视深渊。
当800亿债务化作铁幕围城,这位以“弯腰捡钢镚”闻名的草根枭雄,能否在废墟里拨响逆袭的算珠?
广东汕头龙湖区,一个以“敢闯敢拼”闻名的潮商发源地之一。
在这里出生的纪海鹏,用30年时间,将一家乡镇建筑队打造成年营收千亿的上市房企。
他最初的创业故事里,没有“赌徒式扩张”,却藏着潮汕商人最原始的生存智慧:“宁可弯腰捡钢镚,绝不踮脚摘星星。”
曾经,当同行沉迷高杠杆游戏时,他靠着一套“草根战法”,在楼市狂潮中活成了最稳的赢家。
如今他也遭遇了800亿债务重组,能否扛得住呢?
一、潮汕基因:从“包工头”到“规则制定者”
1993年,27岁的纪海鹏还是汕头工地上的一名材料采购员。
这个岗位在旁人看来毫无技术含量,他却从中悟出一套底层逻辑:“建材价格波动5%,就能决定一个项目的生死。”
彼时的中国地产行业尚处野蛮生长期,多数开发商忙着跑马圈地,唯独潮汕商人纪海鹏,盯上了产业链上最苦最累的环节——基建工程。
1996年,他成立龙光建安,专接别人看不上的“硬骨头”:市政道路、桥梁隧道、旧城改造。
这些项目利润率不足8%,但纪海鹏算过一笔账:“只要工期压缩10%,人工成本下降5%,就能多赚3个点。”
这种“抠门哲学”,让他在汕头拿下了首个标志性工程——金樟立交桥。
项目完工后,政府主动将后续13个基建项目打包交给他,龙光自此成为汕头“城市更新专业户”。
龙光蓝鲸世界购物中心
二、第一桶金:城中村里藏着金矿
2000年,汕头启动最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面对这块“拆迁难、利润薄”的烫手山芋,纪海鹏做了一件让同行瞠目的事:自掏腰包垫付2亿拆迁款。
“当时所有银行都说我们疯了。”
龙光地产前高管回忆,“但纪总带着团队住进村里,给每户送潮汕卤鹅、帮老人搬家、给商户找过渡店面。”
三个月后,当其他开发商还在和村民僵持时,龙光已拿到100%的拆迁同意书。
这个名“金禧花园”的项目,最终以每平米1800元的成本价开盘,瞬间售罄。
纪海鹏的秘密在于:“把拆迁户变成股东。”
他首创“原址回迁+利润分成”模式,村民不仅能住上新房,还能享受商铺租金分红。
这种“利益共同体”策略,后来被写进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地产案例库。
三、关键战役:用菜市场思维做地产
2003年非典期间,广州楼市陷入冰点。
纪海鹏却逆势砸下4.8亿,拿下白云区一块“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皮。
面对董事会反对,他指着地图说:“这里未来会有地铁,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猪肉档变成生鲜超市。”
他亲自设计了一套“刚需产品组合”:60%的户型控制在70平米以下,精装标准砍掉大理石、水晶灯,但保留潮汕人最看重的“明火厨房”和“双阳台晾衣架”。
开盘当日,2000套房子被菜市场摊主、服装厂老板抢购一空。
这个名为“龙光峰景华庭”的项目,后来成为广州刚需盘教科书。纪海鹏的战术被总结为三点:
1. 地段未热时卡位(比地铁规划早3年进场)
2. 产品比客户多想一步(预留神龛位、加装防回南天抽湿系统)
3. 定价永远留出20%上涨空间(“让第一批业主觉得赚到,第二批觉得不亏”)
四、暗夜突围:金融危机里的“土办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房企纷纷裁员自保。
纪海鹏却召集高管开会:“现在不是省钱的时候,我们要去香港找钱。”
他带着财务总监,用最原始的“扫楼”方式拜访投行:
- 在中环打印店蹲守,截胡其他房企的路演资料;
- 请潮汕同乡会牵线,用“牛肉丸宴”打动基金经理;
- 把财务报表翻译成粤语版,“因为鬼佬看不懂我们的‘茶水费’是什么”。
这套“土洋结合”的融资术,让龙光成为当年唯一成功发行美元债的民营房企。
更绝的是,纪海鹏要求所有借款必须“期限错配”:用3年期贷款买地,2年半内必须清盘。
“房子没封顶,贷款先还完”的铁律,让龙光在后续行业暴雷潮中始终保持着绿档。
五、隐秘武器:家族商帮的“毛细血管”
潮商最擅长的“同乡网络”,在纪海鹏手中进化成精密体系:
- 建材采购:堂弟在佛山开瓷砖厂,表舅在揭阳做卫浴代工,成本比市场价低15%;
- 销售渠道:2000名潮汕籍销售员,每人对接一个宗族微信群,“开盘前就能锁定30%客源”;
- 资金周转:通过香港潮汕商会,48小时就能调集数亿过桥资金,利息比信托低一半。
这种“非标供应链”,曾让某TOP10房企区域总裁感叹:“我们学不会,也不敢学。”
但对纪海鹏而言,这只是潮汕人最基础的生存法则:“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才走得远。”
六、慈善密码:祠堂里的财富观
在汕头外砂镇,纪海鹏捐建的“蓬中书院”至今保留着特殊校规:“贫困生可用祠堂担保申请无息贷款。”
这种将传统宗族制度与现代金融结合的方式,源自他少年时的经历——父亲曾抵押祖屋供他读书。
“潮汕人把钱看得很重,但更看重怎么用钱。
”2020年武汉疫情,他第一时间捐赠5000万,却要求“不开发布会、不登荣誉榜”。
知情人士透露,这笔钱通过89个潮汕商会细分到社区药店,“连一瓶酒精都要登记祠堂编号”。
当其他地产大佬在直播间卖房、上综艺刷脸时,纪海鹏依然保持着潮汕商人最传统的习惯:每周去工地食堂吃员工餐,随身携带计算器核对混凝土用量。
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总笑着用潮汕谚语回答:“猛火煮不出好糜(粥)。”
龙光集团正经历创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这家曾以激进取地策略横扫粤港澳大湾区的房企,2022-2024年累计亏损237.6亿元,2024年营收同比腰斩至232.65亿元,毛利率跌至-21.82%。
危机的导火索是2022年未披露的美元私募债曝光,引发资本市场信任崩塌,股价单日暴跌57%,市值缩水至67亿港元。
债务重组成生死时速
纪海鹏采取"壮士断腕"式自救:
1. 境外债重组:提出4种清偿方案,包括现金15折收购、票据置换等,成功获得80.8%债权人支持,涉及75.62亿美元债务,综合削债比例达70%;
2. 境内债化解:220亿元债务通过"现金+实物"组合落地,质押南宁、珠海项目股权融资;
3. 资产甩卖:深圳南山区69亿地块降价至42亿仍流拍,香港凯玥项目现房价值300亿但去化艰难。
深层危机仍在发酵
- 销售断崖:2024年销售额84.3亿元,同比下滑56.8%,2025年前两月回款仅10亿元;
- 土储萎缩:可开发土地储备下降10.5%至256万㎡,大湾区旧改红利耗尽;
-流动性枯竭:账面现金13.17亿元,其中41.65亿为监管资金不可动用,每月需支付利息超5亿元。
纪海鹏的突围策略聚焦"保资产":暂停拿地、收缩资本开支,将415亿竣工现房转为偿债筹码。
业内分析,若香港法院批准境外重组方案,龙光或成首个完成800亿债务重组的出险房企。
但市场回暖前,每月10亿级回款难解千亿负债困局,这位潮汕商人的"钢镚哲学"正遭遇最残酷的实战检验。
潮商骨血里镌刻的生存基因,从不怕烈火炙烤。
但是龙光能否走出这次危机,我们交给时间。
不过还是期待龙光能有凤凰涅槃的那一天。
来源:岭南物语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