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4年开展玉门油田油井改造地震监测项目以来,油田联合省、市地震局,已成功将6口废弃油井改造升级为现代化地震监测设施,构建起覆盖甘青两省三地的深地监测网络,显著提升区域地震前兆捕捉精度和应急预警效率。
近日,记者从玉门市地震局获悉,自2024年开展玉门油田油井改造地震监测项目以来,油田联合省、市地震局,已成功将6口废弃油井改造升级为现代化地震监测设施,构建起覆盖甘青两省三地的深地监测网络,显著提升区域地震前兆捕捉精度和应急预警效率。
玉门市处于祁连山断裂带与阿尔金山断裂带交汇区域,境内分布17条地震断裂,地质条件复杂,是国家和省地震局划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油田依托石油勘探积累的地下地质结构数据优势,与地震部门合作,将废弃油井的深地空间转化为地震监测“前沿阵地”。截至目前,项目累计完成4口停产油井改造及2口既有井标准化升级,建成“青北-2”“青2-81”等专业监测井,配备水氡、电磁扰动、水温水位传感器等先进设备,可实时捕捉地壳微形变及地下流体异常信号。
改造后的监测井凭借深地探测优势,监测半径达200公里,不仅覆盖玉门市全域,还辐射青海德令哈、甘肃张掖肃南等周边地区,实现跨区域立体监测,相较传统地表站点监测范围扩大3倍,监测数据稳定性提升40%,为地震预测提供多维数据支撑。
为推动监测成果服务民生,项目配套在市区学校、老市区、玉门东镇等人口密集区安装29套地震应急预警终端和5套应急广播系统。一旦捕捉到地震前兆,终端将实时显示震源位置、深度、震中距离等关键信息,为市民争取黄金避险时间,构建起“监测—预警—响应”全链条防护体系。2024年8月投入运行以来,系统已精准印证多次区域微震活动,数据连续有效率达99.2%。
“这是工业资源再利用与防灾科技的跨界融合。”玉门市地震局负责人表示,项目盘活了废弃油井的地下空间资源,降低监测设施建设成本,实现了石油工程技术与地震监测技术的优势互补,成为政企协同防灾减灾的典范。玉门油田相关技术负责人透露,未来将持续优化监测网络,推动技术升级,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筑牢区域地震安全屏障。
该项目已纳入甘肃省防震减灾重点推进项目,其创新采用的“工业遗产+科技防灾”模式,为全国地震高危区域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例。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废旧资源转化利用与民生安全保障领域的探索实现重要突破。
本文来自【铁人先锋】,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