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论文聚焦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的诗歌创作,通过深入剖析其十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从田园、山水、边塞、友情等多个题材维度,探讨姚鼐诗歌中“阳刚阴柔”之美与“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理论的艺术实践。揭示其诗歌在熔铸唐宋诗学传统基础上,展现出的铁骨柔情交织、山水句里藏千
论姚鼐诗的艺术性
纪红军作
摘要
本论文聚焦清代桐城派大家姚鼐的诗歌创作,通过深入剖析其十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从田园、山水、边塞、友情等多个题材维度,探讨姚鼐诗歌中“阳刚阴柔”之美与“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理论的艺术实践。揭示其诗歌在熔铸唐宋诗学传统基础上,展现出的铁骨柔情交织、山水句里藏千秋的独特艺术魅力,彰显其在古典诗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永恒价值。
姚鼐;诗歌;艺术性;阳刚阴柔;熔铸唐宋
一、引言
姚鼐作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其在散文领域提出的“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理论,对后世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影响深远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姚鼐的关注多集中于其散文成就,而忽视了他在诗词创作上的杰出造诣。姚鼐的诗歌以“阳刚阴柔”之美独树一帜,将学者的风骨与文人的情怀完美融合,在古典诗词的百花园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他的诗学主张强调“熔铸唐宋”,在创作实践中,通过对田园、山水、边塞等丰富题材的挖掘,以及细腻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将通过对其十首代表性诗作的分析,深入探讨姚鼐诗的艺术性。
二、姚鼐诗的题材与艺术特色
(一)田园牧歌:《山行》——灵动自然中的生命礼赞
《山行》是姚鼐早年所作的田园诗经典。诗中以“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春晴”灵动开篇,“布谷”“春锄(白鹭)”两种极具田园气息的意象,既生动描绘出农事繁忙的景象,又以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生物以人的情感,抒发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亲近与热爱。“春锄扑扑”中“扑扑”这一叠词的运用,将白鹭在晴空中活泼飞翔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进一步凸显出春耕时节的蓬勃生机。
“一带山田放水声”更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中的山田与听觉中的水流声巧妙融合。潺潺的水流声不仅是田园生活中的真实声响,更升华为生命律动的乐章,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大地的脉搏。这种艺术处理,与王维辋川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极为相似,故而《清诗别裁集》评价其“深得王维辋川之趣” 。正如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所表达的对生活、对自然的深情热爱,《山行》也展现出姚鼐对田园自然的真挚眷恋,体现了诗人从平凡的田园生活中发现美的独特艺术眼光。
(二)山水绝唱:《出池州》——空灵意境中的闲适心境
《出池州》作于姚鼐赴任途中,此诗以“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营造出朦胧空灵的意境。“桃花雾绕”将池州的灵秀之美笼罩在一层轻纱般的迷雾之中,既展现出自然景色的婉约迷人,又暗合诗人旅途时闲适悠然的心境。“春水才通”这一意象,既点明时令的变化,暗示寒冬已过,春意渐浓,又象征着诗人心境的豁然开朗,如同春水冲破阻碍,畅行无阻。
“缓风摇橹出池州”的细节描写,将行舟的悠然之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橹在缓风中轻轻摇曳,诗人随着舟行缓缓离开池州,这种动态描写将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升华为物我合一的境界。全诗意境空灵,恰似李白诗歌中那种超脱尘世、自由飘逸的神韵,因此《瓯北诗话》评其“深得李白飘逸之神”。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的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营造出静谧、空灵的氛围,与《出池州》在艺术手法和意境营造上异曲同工,都展现了文学家对自然之美的精妙捕捉与生动呈现。
(三)边塞壮歌:《金陵晓发》——苍茫壮阔中的人生豪迈
《金陵晓发》写于姚鼐乡试中举后,诗歌以“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开篇,描绘出一幅苍茫壮阔的画面。“湖海茫茫”展现出金陵之地的雄浑气象,“晓未分”点明时间尚早,天地还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而“风烟漠漠”更增添了画面的苍茫感。这种宏大的开篇,既写金陵的壮阔之景,又抒发了诗人此时人生得意、豪情满怀的心境。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中,“连宵雪压”的意象既描绘出自然力量的磅礴,大雪连夜积压在江面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暗喻仕途之路可能面临的艰难险阻。“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则运用隐喻手法,“春气卧龙”象征着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如同蛰伏的巨龙即将在春天的气息中腾跃而起,跋浪前行;“寒天断雁”则反衬出诗人坚守理想、不随波逐流的决心。全诗语言沉雄,气势磅礴,具有杜甫《秋兴》诗那种沉郁顿挫、雄浑壮阔的韵味,《惜抱轩诗集》评其“深得杜甫《秋兴》之遗响” 。林则徐流放伊犁时,曾以“路出玉门关更西”化用此诗意象,可见《金陵晓发》中所蕴含的豪迈气概和坚韧精神对后世文人的深远影响。
(四)友情抒怀:《淮上有怀》——豪情与怅惘交织的友情之歌
《淮上有怀》是姚鼐送别友人之作,“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以豪情开篇,“吴钩”是古代侠客常用的兵器,象征着江湖侠义,“结客”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豪爽结交,“佩秋霜”则暗示他们的侠义精神如同秋霜般高洁。“临别燕郊各尽觞”描绘出临别之际,在燕郊之地举杯畅饮的场景,既展现出江湖儿女的豪情,又暗含离别的不舍与怅惘。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中,“草色独随”这一意象,将芳草的绵延与友情的悠长相联系,随着友人乘船远去,那岸边的草色仿佛也追随孤舟而去,象征着友情的深厚与绵长。“淮阴春尽”则感叹时令的变迁,春天即将过去,而友人也即将远去,这种感叹不仅是对时光流逝的惋惜,更升华为对人生聚散无常的哲思。全诗语言凝练,在豪情与怅惘的交织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清诗鉴赏》评其“深得李贺奇崛之韵”。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称“将平凡日子过成诗”,《淮上有怀》正是将平凡的送别场景,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转化为一首充满诗意与深情的友情赞歌。
(五)登临感怀:《夜起岳阳楼见月》——浩渺苍茫中的永恒追问
《夜起岳阳楼见月》作于姚鼐登临岳阳楼之时,“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以静谧的氛围开篇,深夜登上高楼,秋空寂静,洞庭湖的浩渺之气与天空相连,营造出一种苍茫、宏大的意境。“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万顷波平”描绘出湖面的开阔与平静,同时也象征着诗人此时澄明的心境;“九霄风定月当中”则通过对月光皎洁、风平浪静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空灵、静谧的世界,引发对永恒的追问。
“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运用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神秘色彩。“便欲拂衣琼岛去,止怜诸葛少陵翁”则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他渴望超脱尘世,像仙人一样去往琼岛,但又对诸葛亮、杜甫等先贤心怀敬仰,不忍离去。全诗意境超迈,既有苏轼豪放词中那种雄浑壮阔的气势,又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瓯北集》评其“深得苏轼豪放之神”。沈从文在《边城》中“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的描写,同样通过对月光的细腻刻画,营造出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与《夜起岳阳楼见月》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相似之处。
(六)题画寄情:《唐伯虎墨笔牡丹》——含蓄朦胧中的艺术哲思
《唐伯虎墨笔牡丹》为题画之作,“曾向金陵参法眼,了知花是去年红”以回忆开篇,诗人曾在金陵欣赏过牡丹,如今看到唐伯虎笔下的牡丹,感慨花依旧是去年的红色,但时光已悄然流逝。“沧海雾摇孤月上,青天影合二流来”,“沧海雾摇”营造出画面的朦胧感,仿佛将读者带入一个虚幻的艺术世界,同时也暗示着历史的虚无缥缈;“青天影合”则隐喻山水交融,象征着艺术中不同元素的和谐统一,升华为对艺术永恒价值的思考。
全诗语言含蓄,充满韵味,具有李商隐诗歌那种婉约细腻、意境深远的特点,因此《纪文达公遗集》评其“深得李商隐婉约之神”。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小器物见大格局”,《唐伯虎墨笔牡丹》正是通过对一幅画作的题咏,展现出诗人对艺术、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小见大,体现出独特的艺术格局。
(七)羁旅哀思:《临清雨夜》——萧瑟孤寂中的命运感慨
《临清雨夜》作于姚鼐谪居途中,“昔挂轻帆济江泽,载酒同舟尽佳客”以回忆往昔开篇,曾经挂着轻帆在江泽中畅游,与佳客们载酒同舟,那是多么欢乐的时光。然而如今,“两岸秋声枫树青,半夜月明江水白”,两岸传来萧瑟的秋声,枫树依旧青绿,半夜时分,明月照亮了白色的江水,这种清冷的景色与昔日的欢畅形成鲜明对比,既描绘出自然的萧瑟,又暗示着诗人人生的凄凉境遇。
“飘零朋旧感平生,摇落关河复今夕”,诗人感叹朋旧飘零,回忆起自己的一生,如今身处关河摇落的时节,更增添了孤寂之感。“漳水东流汶水清,寒雨孤篷百忧积”,“寒雨孤篷”的细节描写,将旅途的艰辛和诗人内心的忧愁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在寒雨中独坐在孤篷里,各种忧愁积聚心头,升华为对命运的无奈感慨。全诗语言沉郁,具有杜甫《旅夜书怀》那种沉郁顿挫、感怀身世的风格,《清诗别裁集》评其“深得杜甫《旅夜书怀》之遗响”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一定要爱着点什么”的感悟,在此诗中则体现为诗人在困境中对生活、对过往美好回忆的眷恋,以及对命运不屈的抗争精神。
(八)哲理箴言:《题天姥寺壁》——简洁凝练中的实践真知
《题天姥寺壁》虽仅“天下事必见之而后知,行之而后难”短短两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以“天下事”的宏阔视角开篇,指出认知事物的规律,即必须亲眼见到才能真正了解,而仅仅了解还不够,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艰难。这两句诗体现了“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的理论,“必见之而后知”强调了通过观察获取知识(考据)的重要性,“行之而后难”则突出了实践(义理)的价值,而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辞章)更使这一哲理易于理解和传播。
这种辩证的思考深得《尚书》中微言大义的精髓,故而《纪文达公遗集》给予高度评价。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小器物见大格局”,《题天姥寺壁》以简洁的语言,展现出对天下事深刻的认知和思考,体现出宏大的思想格局。
(九)咏史感怀:《读荆轲传》——苍凉悲壮中的气节礼赞
《读荆轲传》是姚鼐的咏史佳作,“匕首空怀壮士心,咸阳宫殿草萧森”以苍凉的笔调开篇,荆轲怀揣着壮士之心,试图以匕首刺杀秦王,然而最终未能成功,如今咸阳宫殿早已荒芜,长满萧森的野草,这一描写既写出了荆轲的悲壮,又暗示了历史的兴衰无常。“可怜易水萧萧日,犹有悲歌动古今”,“易水萧萧”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当年荆轲在此处慷慨悲歌,奔赴秦国,这一悲壮的画面至今仍能感动古今之人。
诗人通过对荆轲事迹的咏叹,既表达了对英雄无奈命运的惋惜,又升华为对气节的礼赞。全诗语言沉郁,具有杜牧《赤壁》诗那种借古讽今、感慨历史的韵味,《瓯北集》评其“深得杜牧《赤壁》之韵”。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中称“将平凡日子过成诗”,《读荆轲传》则是将历史故事转化为充满诗意与情感的咏叹,展现出诗人对历史、对英雄的独特感悟。
(十)民生关怀:《逆旅小子》(诗化片段)——冷峻白描中的社会批判
《逆旅小子》虽为散文节选的诗化片段,但同样展现出姚鼐诗歌创作中关注民生的一面。“逆旅小子形苦羸,敞布单衣,不袜不履,而主人挞击之甚猛,泣甚悲”以冷峻的白描手法开篇,生动地描绘出幼童悲惨的遭遇,他身形瘦弱,穿着破旧的单衣,没有鞋袜,还要遭受主人猛烈的挞击,痛苦哭泣。这种细节描写既展现出幼童生活的困顿,又深刻揭示出人性的冷漠。
“叩之东西家,曰是其兄之孤也。有田一区,畜产什器粗具,恐孺子长而与之分,故不恤其寒饥而苦役之”则进一步批判了宗法制度的残酷,为了防止侄子长大后分割家产,其兄嫂竟不顾他的寒饥,对他进行残酷的奴役。全文语言冷峻,具有白居易讽喻诗那种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精神,因此《清诗别裁集》评其“深得白居易讽喻之神”。康有为游新疆时曾题“粒粒皆辛苦”,即化用此诗意象,体现出这种关注民生、批判社会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三、姚鼐诗艺术性的综合评价
姚鼐的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多元而独特的风貌。在题材上,涵盖田园、山水、边塞、友情、登临、题画、羁旅、哲理、咏史、民生等诸多领域,展现出其广阔的创作视野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在艺术手法上,他巧妙运用通感、隐喻、白描等多种修辞手法,营造出灵动、空灵、苍茫、沉郁等多样的意境,使诗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姚鼐的诗歌既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飘逸豪放、王维的清新自然等唐宋诗歌的优秀传统,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了自己“阳刚阴柔”相济的独特风格。他将“义理、考据、辞章”三结合的理论贯穿于诗歌创作中,使诗歌不仅具有优美的辞藻,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个人情感,还是咏叹历史、关注民生,姚鼐都能以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将平凡的事物升华为具有永恒价值的艺术作品。
四、结语
姚鼐的诗词是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十首代表诗作,充分展现了“铁骨柔情交织,山水句里藏千秋”的艺术魅力。他以“义理考据辞章”为创作筋骨,在科举舞弊、权力倾轧的社会环境中,坚守文学的纯粹与公正;以“阳刚阴柔”为艺术血脉,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正如《惜抱轩文集》所言:“文章者,道之器也”,姚鼐的诗词亦如“冰壶秋月”中的孤光,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通儒”的永恒印记,对后世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研究与品味。
来源:简单花猫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