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一条新闻:河南的陈先生承包了百亩菜地,偶然间,他在网上刷到一个“农技专家”的直播,教他如何防治菜地害虫,并且极力推销自己的“撒施型防虫颗粒”产品,陈先生下单购买后才发现,这款产品虽然在包装袋上印着“撒施型防虫颗粒”,但在包装袋背面,产
百亩菜地受害谁之过?
日前,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发布一条新闻:河南的陈先生承包了百亩菜地,偶然间,他在网上刷到一个“农技专家”的直播,教他如何防治菜地害虫,并且极力推销自己的“撒施型防虫颗粒”产品,陈先生下单购买后才发现,这款产品虽然在包装袋上印着“撒施型防虫颗粒”,但在包装袋背面,产品的通用名称却是“中量元素水溶肥”,主要作用是补充营养,产品登记号还是冒用的。
陈先生表示,发现问题后他立刻与商家沟通,却始终没有回信。
央视新闻显示,陈先生购买的店铺叫“花开富贵的农场”,这款产品是店内最畅销的产品,已售出了18万件,在陈先生之外,还有上万名农民被假产品坑害。
“科普”只为带货!
假“农技专家”为何泛滥?
近期我国多部干旱,严重影响了作物生长,农民不免心焦,想在网上寻找技术支持和应对方法,但同时,一些假专家也开始用伪科普进行收割。
比如在抖音以“作物干旱怎么办”为关键词搜索,会刷到不同的专家顶着各异的身份用着一样的话术,“小麦/玉米/花生只要旱不死,就往死里旱”“土里撒盐,产量翻番”等等反常识的伪科普更是层出不穷,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带货。上文陈先生购买的假防虫颗粒,就有70多个博主通过视频带货推广了这款产品。
那么,这些假专家都是从哪里来的?真的是种植者或者农资经营人员吗?答案是否定的,许多账号的背后都是机构的推波助澜。
某农资零售店的经营者就反映,这种机构曾经也找上过他,说一星期就能把他打造为农技专家,帮助他搭建账号、涨粉、提供文案,分文不收,唯一要求就是要在这家机构购买5万元的农资产品。
而根据调查,这类机构甚至不是农业相关的公司,文案都是通过AI抓取当下热点批量生产的,甚至提供的产品也有假冒伪劣,从人设到内容再到产品,毫无含金量,只是为了收割农民!
套路满满,
农民如何拒绝伪专家、假产品?
以前说“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现在看来,农村种地也是满满的套路。那么,种植户应该如何识别这些伪专家、假产品?
“伪专家”的三大特征
1.承诺绝对化:如陈先生购买防虫颗粒时,视频一直宣称产品有奇效,撒上虫子碰到就死,闻到就死,吃掉更死,48小时害虫全灭。这类绝对化承诺,是正规厂家与专家不会做的;
2.身份模糊化:头衔用某协会特聘顾问、国际机构研究员等,但拿不出具体单位与证书;
3.文案雷同化:视频内容和网络其他视频高度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这类账号没有自己的思考,甚至可能是批量生成的,内容错漏百出。
“假产品”的四大伪装套路
1.“蹭名牌”陷阱:产品与知名品牌相似,如“中化”改为“中桦”“史丹利”改成“史舟利”等,包装设计也高度模仿;
2.证件造假陷阱:产品登记证号是伪造或冒用的,或者品类不对应;
3.概念炒作陷阱:用高大上的概念包装产品,实际功效却含糊其词,无具体有效成分;
4.低价促销陷阱:以厂家直销、清仓处理名义超低价促销。实际是临期或者成分不达标的产品。
套路如何破解?
农业生产无捷径,伪专家和假产品就是瞄准了部分种植户占便宜或是急于求成的心理,这类骗局也不难破解,只要找对方法,就能轻易化解。
1.优先选择线下门店和官方渠道购买。假专家假产品多在网上售卖,而网络维权困难,隔着屏幕也难以辨别对方的真实身份,因此农户尽量优先选择官方渠道或者是熟悉的农资商购买最为保险;
2.不轻信,对于一些专家账号,可以要求查看其工作证书、单位证明,并通过当地的农业农村局官网核实;对于新产品坚持“先试后用”,选择1—2亩试验田;
3.仔细核对产品的产品登记号、商品通用名和商标等信息,登录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查询系统”等网站查询验证;
4.增加信息获取渠道,优先关注各地官方农业账号和行业优质账号,及时了解种植信息,识别骗局。
理性判断比“神药”更靠谱,与其追逐一夜高产、一瓶药除虫除草,不如依托正规渠道购买正规产品,稳步应对,只要自己够稳,就不会落入虚假营销的陷阱!
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
编辑/责编:张亚静
监制:张博群
来源:农村大婊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