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五六年前,浙江人民出版社出过一套“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丛书,系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套书的策划和责任编辑是周向潮先生。当时我看过七种,这七种是:《张岱年学述》《王钟翰学述》《傅振伦学述》《金景芳学述》《袁珂学述》《周子美学述》《冯契学述》。这七
潮新闻客户端 周维强
二十五六年前,浙江人民出版社出过一套“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名家学述”丛书,系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这套书的策划和责任编辑是周向潮先生。当时我看过七种,这七种是:《张岱年学述》《王钟翰学述》《傅振伦学述》《金景芳学述》《袁珂学述》《周子美学述》《冯契学述》。这七种学述的述学者,张岱年、冯契治哲学,王钟翰、金景芳是历史学家,傅振伦兼治历史学、方志学和博物馆学,袁珂研究神话,周子美是版本目录学家。
以《张岱年学述》为例,这书的主体部分,是巴蜀书社1994年出版的张岱年先生的“八十自述”,收入这套丛书,整理者林大雄做了增订。原来的文本基础就比较好,经过增补,锦上添花。张先生的这部“学述”,让人喜欢看。喜欢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鲜活,有个人的体会和感悟,又有生动的学术掌故,既写出个人学术的脉络,又见出时代的风云、社会的变迁和学林的面貌;第二个原因是这本书的整理者在文中穿插的按语,要言不烦地说明张岱年先生的学术之路,有画龙点睛之妙。
先试述第一个原因。所谓“学述”,用历史学家王钟翰先生的话讲,“是表述一个学人的家世、治学、求师、学术钻研、别辟蹊径、成一家言与师承渊源之全部记录”,因为这是当事人的自述,所以它有他人不得而知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自述”在传达述学者的甘苦和心得的同时,还折射了时代的面貌和士林的风气。相对于类似“中国现代学术史”这样的高文大典,“自述”更多地体现了文化随笔的风采,带给我们的阅读感受是亲切、通脱、鲜活。比如《张岱年学述》里讲到张与当时哲学界前辈熊十力、金岳霖诸先生交游的一些旧事,就很有意思。金岳霖先生一次对张岱年说:“熊十力的哲学背后有他这个人,这一点我不如他。”金岳霖长于逻辑学和逻辑分析方法,金的这句话既道出了熊十力哲学著作的风格,也暗示了金、熊学术之不同路数的一个方面。再譬如,张岱年问熊十力:万物一体很难体会,应如何理解?熊回答说:“万物一体是一句老实话,如果达到那个境界,就自然懂得;如果没有达到那个境界,说也说不明白。哑子吃黄莲,有苦说不出。要有那个境界才能理解。”熊十力的这个心得,又岂是仅就“万物一体”这句话而发的呢!1955年,张岱年访问熊十力,熊正在那里叹气。张感到奇怪,就问:“熊先生为什么叹气呢?”熊说:“我担心今后人们都不会思想了。”《张岱年学述》一书里的这类故事旧闻很多,确实能给我们一些有关学术史、学术思想以及学术之外的启示。
现在试说我喜欢《张岱年学述》一书的第二个原因。这部书的整理者林大雄在书里所加的按语,虽则不多,但大都简明扼要,确有提示之功。也举一个例子。书里第18页,张岱年先生述及自己念高中时,曾在“作文”课上写《评韩》的文章,批评韩非反对道德教化、专重刑赏的观点。林大雄接着在括弧中加按语说:“先生中年以后反思旧著《中国哲学大纲》一书对《管子》重视不足,近年还专门撰写《〈管子〉书中的哲学范畴》《〈管子〉学说的理论价值》等文,阐扬《管子》的价值,就在于其兼重德礼与法治这一观念。可见,先生少年时的‘非韩’与后来的‘崇管’,有着思想上的一致性……”这段按语寥寥百来字,点明了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上的一个前后关联处,“史”的脉络就凸显了出来。
这套丛书里的《王钟翰学述》也写得非常好,里面有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燕京大学历史系以及历史学家洪业先生、邓之诚先生的故事,均得自王钟翰的亲历、亲睹和亲闻,弥足珍贵。这些材料,对于我们来讲,无论是了解学术史,还是讨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都有参考价值,不可不知。我曾对清史和满族史发生过兴趣,阅读过这些方面的部分文献,现在读了王钟翰先生的这册“学述”,更觉头绪理清了不少。《金景芳学述》也值得阅读,特别是书中讲到他在1950年代以后,由于他的古史分期与当时主流的古史分期法有别,所以在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上,屡遭顿挫,直到1979年以后,情况才全面好转起来。这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给我们以镜鉴。金景芳先生在书中特别感念匡亚明先生。50年代中期,金景芳写论文《易通》,当时金供职的吉林大学,学报的某些编委认为金的论文说周是封建社会,又不说殷商是奴隶社会,等于否定中国有奴隶社会,“这是原则性错误”,不给发表这篇文章。而当时担任吉林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力主发表。匡先生领导学术的胸襟、胆识和气魄,叫我们感佩不已。
在已出版的这七本《学述》里,《冯契学述》可能是比较不尽如人意的。这原因大概在于这本书的文体像“论文”,缺少“学述”的通脱、亲切和鲜活。在这本书里我们也见不大到冯契学术周围的“上下左右”,即见不大到他的“家世、治学、求师——师承渊源”。盖本书不是冯契先生的“自述”,而是冯契先生逝世之后,由他的门下弟子根据他的旧著和讲课记录,整理成文的。冯契先生的学术观点,这本书介绍得比较清楚,但别的恐怕就有点“照顾不周”了。像冯契先生这样的情况,写成《冯契学案》可能比像现在这样的《冯契学述》可能更合适一些。
二十五六年前,这七种“学述”出版时,还曾预告,《林耀华学述》《蔡尚思学述》《钟敬文学述》《王朝闻学述》《饶宗颐学述》《顾廷龙学述》《季羡林学述》《何兹全学述》《戴家祥学述》《王利器学述》《钱仲联学述》《马学良学述》等十多种也被列入这套丛书将面世,不过后来大约也没能出齐这预告的十多种。
2025年5月19日,杭州西溪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