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B站影视 2024-12-12 16:50 3

摘要: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系列文件精神,制定了“135”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建设“1年普及、3年提升、5年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1年通识、3年专业、5年专家”的培养目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在

随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系列文件精神,制定了“135”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建设“1年普及、3年提升、5年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1年通识、3年专业、5年专家”的培养目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在示范创建中整体推进、在创新举措中健全机制、在推进五育并举中持续向好。一是阵地从无到有。在市教科院挂牌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遴选32所学校抓点示范,目前投入使用心理健康辅导室(功能室)152个。二是师资从少到多。全市中小学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422人(专职教师97人),61所学校已配备至少一名专职教师。三是管理逐步规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加强重点人群干预,建立“一生一案”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分级分类针对性干预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认识存在误区,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缺位。忽视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心理养成的基础作用,淡化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一是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家庭教育方式或简单粗暴,专制独行、控制支配孩子;或溺爱袒护,娇惯放纵孩子;或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孩子。家长唯分数论英雄,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二是家庭环境不优。亲子、夫妻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家庭出现突然变故、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等对学生影响较大,诱发孩子沉迷网络,不与外界交往,造成抑郁、焦虑、手机成瘾等心理问题。团市委12355服务热线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通过热线反映亲子关系问题的占42.11%。三是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就是不听话、叛逆,不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不重视疏导;部分家长又错误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精神病”,存在“病耻感”,不能有效开展治疗,导致心理疾病加重。

(二)学校软硬条件薄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乏力。一是功能室建设不全全市有中小学校317所,10.14%的学校没有功能辅导室,而具有完整功能心理辅导室的学校仅占6.37%,心理咨询室尚未达到全覆盖,部分学校心理咨询室、音乐舒缓室存在建而不用、建而他用的问题。二是师资力量不足。全市43.4%的学校没有专职教师,通过培训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结业证书的非专业老师占19.1%,大部分专(兼)职教师不具备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能力。三是测评结果不准。各学校依托的心理健康评估机构、使用的评估平台不统一,少数学校评估工作组织不精细,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不准确,无法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精准研判。四是心理健康课程标准不一。各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各异,有些学校未能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及体音美课程。

(三)社会总体环境欠优,齐抓共管氛围不浓。一是闭环管理不到位。未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监测,发现不及时;未科学干预轻度心理问题学生,心理疏导不精细;医校协同不够,重度心理问题学生转介不顺畅,诊疗结束后回归受阻。二是家校社协同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干预和治疗“一体化”的机制还不健全,教育、卫健、团委、妇联等相关部门未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工作联动不够,整体合力不足。网络监管不力,对未成年人打游戏、打赏主播、投票打榜、刷量控评等乱象监管不到位。三是专业机构和人员社会心理咨询机构行业审批尚未规范,心理咨询、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组织和人员严重匮乏,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城乡之间服务分配不均。

三、意见和建议

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是一项跨部门、跨学科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群策群力,协同应对,系好学生心理健康的“安全带”。建议:

(一)激发家庭基础作用,优化学生健康环境。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家庭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发放指导手册、线上心理课程、线下心理讲座、家庭教育送课下基层等方式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减少认知误区,消除病耻感,提高家长心理知识素养和开展家庭心理教育的能力。二是开展特色活动,激发家庭参与热情。发挥家长学校、班级家长群的作用,丰富家长开放日主题和举办形式,吸引家长参与心理健康交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用好儿童之家、青少年活动中心、社会组织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阅读、科普研学等活动,助力家长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切实承担起家庭心理健康责任。三是加强家校沟通,搭建家校共育桥梁。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科室主任及全体班主任为组员的家庭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分工及职责,做好全校家庭教育引领工作。畅通线上、线下沟通渠道,通过“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让广大教师实地入户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家校之间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强化学校主导作用,建强学生健康阵地。一是加强功能室建设。力争2024年底实现市级心理辅导室学校达标32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达标15所、实验区达标1个,逐步实现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全覆盖。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善任职资格以及职称评聘晋升、工资福利提升等政策。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全体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三是开齐开足相关课程。构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统一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开发积极品质课程,完善课程内容与开展形式,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及体音美课程。

(三)发挥家校社医协同作用,筑牢学生健康保障。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各级财政按生平10元纳入财政预算,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保障。是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探索“医教结合”工作模式,定期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相对统一测评机构,规范测评流程,加强数据分析,对筛查发现的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畅通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重度问题学生。教育部门会同卫健等部门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对回归社会的问题学生,社区网格员、妇女干部、社工、志愿者等实时掌握其家庭动态,做好沟通联系、援助服务、跟踪包保等工作,形成“教育为主、部门配合、基层包联、社会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闭环管理工作格局。加强部门服务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增设中学生特殊门诊,加强心理健康门诊建设,充实心理咨询医生队伍,探索构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网信、公安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重点关注留守困境儿童,妇联、团委、教育等部门加强对留守困境儿童的关爱,持续开展“爱心妈妈”“爱心老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活动,为留守困难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安全照护、学业辅导、节日慰问等暖心服务。是推动公益队伍建设。持续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12338妇女儿童维权热线作用。培育发展心理干预、法律服务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规范社会机构管理。通过引进人才,加强专业社工培训,多方面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形成“专家团队+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的关爱保护人才队伍结构,壮大公益队伍。(市教育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来源:教育信息速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