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保定市蠡县这片热土上,爱心之花处处绽放。祁家口村年近七旬马铁川就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心人士。多年来,做为一名普通农民的马铁川,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在保定市蠡县这片热土上,爱心之花处处绽放。祁家口村年近七旬马铁川就是其中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心人士。多年来,做为一名普通农民的马铁川,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用自己朴实的行动诠释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马铁川是蠡县北郭丹镇祁家口村人,1956年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凭借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高中学业。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马铁川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发展的机遇。
八十年代末,凭借着扎实的文化基础和过人的工作能力,马铁川很快在家乡的民营企业中崭露头角。他从基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被委以厂长的重任。担任厂长期间,马铁川以厂为家,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企业的发展上。他注重产品质量,关心员工生活,带领企业不断开拓创新。
马铁川的管理才能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企业主的充分信任。在他的带领下,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升,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八十年代,马铁川的父亲因病早逝后,他与爱人弓荣英主动承担起照顾年迈爷爷奶奶的重任。这对朴实的农村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地侍奉老人,从日常起居到病榻照料,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
每天清晨,马铁川总是第一个起床,为老人准备可口的早餐。他记得奶奶爱吃软糯的小米粥,爷爷喜欢配着咸菜吃馒头,这些细节他都放在心上。农忙时节,即使再累,他也会先安顿好老人再去田间劳作。冬天来临前,他早早地给老人的炕烧得暖暖的,生怕老人受冻。
随着爷爷奶奶年事渐高,马铁川的担子越来越重。老人卧病在床时,他和爱人轮流守夜,端茶倒水、擦身喂药从不假手他人。村里人都说,没见过这么孝顺的孙子。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马铁川寸步不离地守在床前,直到老人安详离世。
马铁川常说:"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这份质朴的孝心,不仅感动了乡邻,也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在物欲横流的当下,马铁川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孝道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到了2012年秋天,蠡县菊香书社成立后正在为活动场地发愁。当马铁川得知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就把自家新建的楼房腾了出来。这座二层小楼宽敞明亮,总面积近千平方米,原本是准备出租做餐饮生意。但马铁川说:"文化事业更需要这个场地。"
从此,每逢周末,这座农家小楼就变成了艺术殿堂。书画家们在这里挥毫泼墨,孩子们在这里学习传统文化。马铁川不仅提供场地,还经常自掏腰包购买笔墨纸张,准备茶水点心。每年冬天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熟睡时,他已经顶着凛冽的寒风来到菊香书院。推开活动室的大门,他熟练地检查暖气设备,确保每一组空调能正常运转。随着暖气的开启,冰冷的房间渐渐变得温暖起来。
马铁川总是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为的是让前来练习书画的老人们一进门就能感受到舒适的温度。他知道,这些上了年纪的书画爱好者们最怕的就是寒冷,特别是在冬天。当老人们陆续到来时,活动室里已经暖意融融,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铺开宣纸,挥毫泼墨。
"老马啊,真是辛苦你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握着马铁川的手说道。马铁川只是笑眯眯的回应说到:"不辛苦,能让大伙儿舒舒服服地写字画画,我就高兴。"他从不张扬自己的付出,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这项看似简单却充满爱心的服务。 有人问他图什么,他总是憨厚地笑笑:"看着大家在这里开心,我就高兴。"
在菊香书院,马铁川不仅是一位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更像是一位贴心的家人。他会细心地为老人们准备好热水,提醒他们注意保暖。有时候看到哪位老人忘记带毛笔或宣纸,他总会及时递上备用的文具。这些细微的关怀让书画老师们倍感温暖,仿佛回到了自己家中。
几年后,马铁川的儿女们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他们觉得这栋位于繁华地段的小楼,如果用来做生意,肯定能带来可观的收入。一天晚饭时,儿女们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这个建议:"爸,现在书社也稳定了,是不是可以考虑让他们换个地方?这栋楼要是开个店铺,一年少说也能挣个十几万..."
马铁川放下筷子,目光在儿女们脸上缓缓扫过。他轻声说道:"这栋楼能帮到那么多人读书学习,比挣多少钱都值当。"儿女们还想再劝,他却坚定地摇了摇头:"书社就留在这里吧,这事不用再提了。"
最让人感动的是,马铁川从未向菊香书社收过一分钱租金,这一坚持就是十三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栋楼房成为了当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见证了无数书画笔会的精彩瞬间。即便面对儿女想收回房屋做生意的请求,马铁川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支持文化事业。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温暖了当地群众的心,更为乡村文化振兴树立了典范。马铁川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舍小家为大家",他的善举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文化发展的道路。如今,这座农家小楼,已经成为蠡县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见证着一个普通农民的赤子之心。(记录者:张庭怀)
责任编辑:丁原
来源:记录者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