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0日中午,花茂村护林员侯光孝收拾好行李,准备进山巡林。进山前,侯光孝按照惯例将身上的荷包翻了个底,确保一切火源不进山。
谈及幸福生活,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最多的感受就是:荷包越来越鼓,装的花样越来越多。
花茂村一角。
5月10日中午,花茂村护林员侯光孝收拾好行李,准备进山巡林。进山前,侯光孝按照惯例将身上的荷包翻了个底,确保一切火源不进山。
老侯今年61岁,年轻时十分勤奋,后因妻子患病、子女上学而致贫。为帮助侯光孝这样的家庭脱贫,花茂村根据村子需要,专门设置公益岗位,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报酬。
“党的政策好,我们就一定要把握住。”侯光孝算了笔账:自家种的2亩辣椒,纯收入2000元;在村里当护林员和保洁员,月收入1500元;老伴也是保洁员,月工资500元。一年下来,光两口子就能挣到26000元。
“以前的荷包没啥可装,现在的荷包啥都在装。你看,我这个老头子也用上了智能手机。”侯光孝乐呵呵地说,日子变好了,荷包里装的花样也多了。
省级非遗花茂土陶第四代传承人母先才在花茂村里开了一家陶艺馆。他荷包里最大的变化,便是多了一把汽车钥匙。
近年来,花茂村锚定“美丽乡愁”,绘制“四在农家·和美乡村”画卷,先后荣获18项中央和省级称号和荣誉。如今,老木屋、土石屋、茅草屋、土院墙、石板路、荷花塘等传统建筑风貌得到保护的同时,一条农旅文示范带串起乡村振兴“幸福链”。
“这两年生意不错,挣到了钱,还清了债务,还给家里添置了一辆小汽车。”母先才说,花茂村留住的乡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如今,一楼陶艺体验馆、二楼餐饮服务、三楼住宿,游客在这里不仅吃、住、玩不愁,还能将花茂土陶文化“带回家”。
同时在变的,还有花茂村党员干部的荷包。
以前,村里会议多,要填报的表格也多,村干部荷包里装的是五花八门的各式材料、报表。现在,无关紧要的会议少了,走村串寨时,荷包里揣起惠民利农政策宣传单。
“我们现在到田间地头的时间多了,能够面对面跟乡亲们宣传政策、收集意见,还成功调解了不少邻里纠纷。”花茂村干部吴通说,为了让政策更好落地,村里专门制作宣传单,让干部上门走访时讲给乡亲们听。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时指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
十年来,花茂村始终牢记嘱托,积极探索“为群众想、教群众会、带群众做、促群众富、让群众笑”的“五为民”工作法,推动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建设共建共享之美、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花茂,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年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859.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6.9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607元增加至27454元,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从26万元增加至1402万元。
大家伙儿的荷包变了样,不变的是乡亲们脸上的笑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鲁毅
编辑 曾书慧
二审 陈毓钊
三审 马刚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