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建议:牢记2不做、4不吃、别马虎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16:47 1

摘要:多位临床一线医生发现,很多感染者因错误处理方法导致病情加重。本文将详细解析面对新冠感染应牢记的"2不做、4不吃"原则,帮助大家科学防治。

近期,随着气温降低,新冠感染病例明显增加,医院发热门诊患者持续上升。面对新一轮感染高峰,许多人不知如何正确应对。

多位临床一线医生发现,很多感染者因错误处理方法导致病情加重。本文将详细解析面对新冠感染应牢记的"2不做、4不吃"原则,帮助大家科学防治。

数据显示,全国多地新冠感染率较上月同期上升30%以上,其中老年人群和基础疾病患者占比较高。呼吸科门诊量比平时增加了约40%,且轻症患者比例略有下降,中重症患者相对增多。

造成当前感染高发的原因复杂多样。气温变化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相对下降;室内活动增多,通风不足加速病毒传播;新变异株传播力增强;部分人群防护意识松懈等因素共同作用。

当前流行毒株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咽痛、咳嗽、乏力、肌肉酸痛等,部分患者伴有鼻塞、流涕。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嗅觉味觉减退、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泻等。与早期毒株相比,现阶段感染后肺部受累程度相对较轻,但上呼吸道症状更为明显。

面对新冠感染,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自行服药退烧或过度运动排汗,这些做法往往弊大于利。医生特别提醒两个关键"不做":

临床发现,超过65%的新冠感染者会自行服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等,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新冠是病毒感染,抗生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病毒完全无效。滥用抗生素不仅无法缓解症状,反而会:

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导致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
增加耐药菌产生风险,影响将来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时的效果;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加重身体负担。

呼吸内科专家强调,目前临床发现约80%的新冠患者不伴有细菌感染,无需使用抗生素。若确实出现细菌感染迹象(如痰液变黄绿、高热持续不退等),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一些患者存在"排汗可驱散病毒"的错误认知,即便发热期仍坚持运动。实际上,感染期间尤其是发热时进行运动,会加重心脏负担,严重时可能导致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

休息是最好的恢复方式。病毒感染期间,人体需要将能量集中用于免疫系统对抗病毒,而不是消耗在不必要的体力活动上。高温环境下更是如此,身体已经处于应激状态,运动会进一步增加代谢负担。

体温恢复正常后,建议再观察2-3天无明显症状,才可逐渐恢复轻度活动。即使症状消失,也应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从散步、慢走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活动。

饮食对免疫功能影响重大。临床观察发现,合理饮食的患者恢复速度明显快于饮食不当者。以下4类食物在感染期间应当避免:

辣椒、花椒、生姜(大量)等辛辣食物会刺激已经发炎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加重咽痛、咳嗽症状。有研究表明,辛辣食物可能短期内增加呼吸道分泌物,但同时会加重黏膜充血,不利于恢复。

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辣椒可以"杀毒",这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相反,辛辣食物可能掩盖症状进展,延误判断病情变化的最佳时机。

生冷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降低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消化功能。此外,过冷的食物接触发炎的咽喉部位,会加重局部不适感,甚至可能引起血管收缩,延缓炎症消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患者为缓解咽痛而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这实际上可能加重症状。病毒感染期间,温热食物更有利于恢复,可适当饮用温水、温热汤类。

甜点、油炸食品、精制糖类在感染期间应当限制。高糖食物会短期内抑制白细胞吞噬功能,研究显示,摄入75克葡萄糖后,免疫细胞活性可下降约40%,持续数小时。高脂食物则会增加消化负担,延缓胃肠排空时间。

现代免疫学研究证实,高糖高脂饮食会激活促炎因子,加重全身炎症反应,不利于病毒感染的恢复。临床实践中,控制糖脂摄入的患者炎症指标下降更快。

感染期间消化功能和免疫力下降,此时食用未完全煮熟的肉类、海鲜,容易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其他消化道感染,加重病情。

生食或半生食品中可能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健康状态下人体尚能应对,但在免疫功能较弱时,极易导致合并感染。临床观察到,约25%的新冠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不当饮食会加重这些症状。

应对新冠感染,除了避免上述不当行为外,以下措施有助于症状缓解和康复:

适当退热很关键,体温超过38.5℃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是相对安全的选择,避免长时间高热对器官的损伤。

保持充分水分摄入,每日至少1500-2000毫升,有助于稀释呼吸道分泌物,减轻咽痛和咳嗽症状。

室内保持适当湿度(50%-60%),干燥环境会加重呼吸道不适。可使用加湿器或放置盆水增加湿度,但避免过度潮湿导致霉菌滋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如瘦肉、鱼、蛋、豆制品等,提供身体修复所需营养。蔬果中的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有助于免疫功能。

特殊人群更需谨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儿童感染后需更密切监测症状变化。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胸闷、意识改变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警惕这些危险信号

新冠感染大多为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以下情况建议及时就医:

发热持续超过5天不退或退而复热;
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讲话时感觉气不够用;
嗜睡、意识不清或精神状态明显改变;
基础疾病明显加重,如糖尿病血糖难以控制、心脏病症状加重等。

老年人、肥胖者、基础疾病患者是重症高风险人群,症状即使较轻也建议及早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防疫政策调整后,大多数人经历过感染,但病毒在不断变异,加上免疫保护力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是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根本之道。

面对新冠感染高峰期,最重要的是科学理性应对,避免恐慌和盲目用药,牢记"2不做、4不吃"原则,多数感染者都能安全度过。

参考资料:
《传染病学杂志》2023年第41卷研究报告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呼吸系统感染诊疗指南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防治共识
《中华医学杂志》病毒感染与免疫功能研究专题

来源:吴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