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全球媒体关注。不禁让人再度警觉:癌症并不遥远,年龄和身份也无法构成天然“免疫罩”。一旦疏忽,到来的可能就是恶化的病情与错失的窗口。
转自:华大基因
当地时间5月18日,根据美国前总统拜登办公室发布的一份声明,拜登被确诊患有恶性前列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至骨骼[1]。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全球媒体关注。不禁让人再度警觉:癌症并不遥远,年龄和身份也无法构成天然“免疫罩”。一旦疏忽,到来的可能就是恶化的病情与错失的窗口。
那么,前列腺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普通人如何通过科学方式提前预防癌症呢?
“悄无声息”的威胁
前列腺癌是男性中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欧美国家,它长期高居癌症排行榜前列[2]。在美国,它是男性第二高发的癌症类型,仅次于皮肤癌,几乎每九名男性中就有一人在其一生中面对前列腺癌的威胁[3]。更重要的是,这种癌症的发病率与年龄高度相关,75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属于高危群体。
它的可怕之处,不在于起病猛烈,而恰恰是因为“沉默”。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不适,甚至部分人是因体检偶然发现的。即便出现排尿困难、夜尿频繁、下腹不适等症状,也常被误以为是前列腺增生等良性疾病。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使得许多患者在确诊时,病灶已经不再局限于前列腺,而是悄然“远行”至身体的其他部分。
骨骼正是前列腺癌最偏爱的转移地点。这种转移不同于其他癌症对脏器的侵蚀,它以渐进方式蚕食骨质结构,造成持续性的腰背疼痛、行走困难,严重者甚至会因为骨折而瘫痪[4]。
现代医学已经可以通过血液中的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水平来初步捕捉风险,如果结合影像检查与活检技术,前列腺癌在早期是可以被识别和控制的[5]。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有意识主动检查。
癌症正在年轻化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相关数据,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已超过2000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6]。在所有疾病中,癌症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寿命最长久、最沉重的负担之一。
从全球角度来看,肺癌依旧是最致命的癌症,广泛存在于男性与女性人群中。乳腺癌则在全球女性中高居首位,且呈现年轻化趋势。而结直肠癌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不再是中老年人群的专属病,越来越多年轻人在三四十岁甚至更早被确诊[7]。
而在中国,癌症的流行趋势既与全球有相似之处,也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患者超过480万,死亡人数超过240万[8]。
肺癌长期位居发病与死亡的首位,其次是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持续走高。饮食结构西化、生活节奏加快、缺乏锻炼、熬夜压力,以及越来越普遍的精神焦虑,都让现代人暴露在更复杂的致癌环境之中。
更令人担忧的是,癌症正在变得越来越“年轻”。许多原本集中在中老年群体的癌症,如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近年来在30岁以下人群中的比例正持续增长[9]。癌症不再是“未来的病”,而是正在悄然靠近。
早筛远比治疗重要
当我们讨论癌症的恐惧时,其实最可怕的,并不是确诊本身,而是“确诊得太晚”。很多癌症在早期都是可以控制甚至治愈的,但前提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对了筛查。
以肺癌为例,很多患者初期并没有任何明显不适,等到开始咳血或胸痛,往往已经进入晚期。而传统的X光片检查对早期肺部结节的识别能力有限,低剂量螺旋CT(LDCT)被公认为更可靠的筛查手段[10]。对于50岁以上、有长期吸烟史的男性来说十分重要。
胃癌在中国属于高发类型,尤其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地区。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病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11]。如果有慢性胃炎、长期消化不良、或家族成员曾患胃癌,那么定期做胃镜就是给自己的健康买了一份保险。
参考资料:(滚动查看)
[1] CNN Politics. Statement from Biden’s medical team, May 2025
[2]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前列腺癌概况,https://www.cancer.gov/types/prostate
[3]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Prostate Cancer Statistics 2025
[4] 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 Bone Metastasis Overview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24版)
[6] IARC Global Cancer Observatory, 2024年数据发布
[7] 《柳叶刀·肿瘤学》:2023年全球结直肠癌负担评估
[8]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中国癌症统计数据》
[9]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年轻人癌症流行趋势年度报告
[10] NCCN肺癌筛查指南(2024版)
[11] 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修订)
[1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3年第9期:粪便DNA甲基化检测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