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原始部落的图腾陶罐,到工业革命的机械遗存,每一件文物都深藏着文明密码,是历史生动而真实的切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坦言,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访客量最大的文化场所类别。
历史的现场如何抵达,如何让历史更易被看见、被理解?馆舍天地连古今、接中外,博物馆让这一构想成为了可能。
从原始部落的图腾陶罐,到工业革命的机械遗存,每一件文物都深藏着文明密码,是历史生动而真实的切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埃内斯托·奥托内坦言,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上访客量最大的文化场所类别。
在当今科技裂变式发展、社会加速转型、文化形态多元共生的时代背景下,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就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叩击着文博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思考:当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日益模糊,怎样才能既守住文化根脉,又拥抱时代变革?
江西省博物馆“故宫厅”首展。
从“高冷范儿”到“顶流团宠”
方寸之间,一览千年。
江西省博物馆“故宫厅”首展观展人次破百万,江西省内首个以西汉帝陵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特展“汉和天下——西汉帝陵文化展”将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拉开帷幕,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今年5月6日迎来第100万名观众,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网红藏品“无语佛”引得游客竞相打卡……从江西到全国,从国内到海外,博物馆正以崭新姿态融入大众生活,成为文旅新宠。
以往,许多珍贵文物“深居简出”,仅在所属博物馆的展柜中静候观瞻,异地观众难睹真容。近年来,文物“出差”成为文化交流的新潮流。
故宫博物院74件珍贵珐琅器精品不远千里“做客”江西,让人们在南昌也能看到故宫宝物;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曾赴大英博物馆、卢浮宫等机构展出,成为世界感知中国陶瓷艺术的窗口;西汉“土豪金”、最早孔子像,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展走进江苏,让“金色海昏”的汉代文明之光闪耀江南……
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打破了地域文化传播的局限,也丰富了公众的文化体验,又激活了文旅消费的一池春水,让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得以多元释放。
当敦煌壁画上的飞天“飞”入手链,滕王阁的飞檐翘角化作书签,故宫的“神兽”爬上冰箱贴,三星堆博物馆里威严神秘的青铜面具摇身一变为搞怪可爱的“泡面碗”,全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掀起一场席卷大众生活的热潮。
文创绝非简单的文化符号堆砌,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深度碰撞,让尘封千年的文化瑰宝,在当代生活中重新焕发生机。
在博物馆热潮中,文物不再是玻璃展柜里的沉默标本,而是串联古今、连接世界的文化使者,让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让文明的脉络绵延不息。
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中名为“沉思罗汉”的陶瓷雕塑火爆出圈。
“博物馆热”有深意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博物馆是凝固历史的“时光宝盒”,更是照见民族精神的文化镜像。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到《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传统文化节目的火爆出圈,再到“黑神话·悟空”惊艳世界,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博物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顺势而为,积极拥抱大众。
有人说,博物馆是回答“我们是谁?我们为什么自信?我们何以发展?”的最佳场域。当我们在展厅中重返历史现场,那份由衷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博物馆如同一座精神锚点,让人们在回溯中华文明“何以生生不息”的历程中,更坚定地前行。
“博物馆热”亦是一场经济与文化的共振。在社交媒体时代,博物馆成为复合型精神消费场所。上海试点博物馆夜间开放,国家博物馆暑期延至晚9点,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一票难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在夜色中碰撞出新的消费火花。
这种热度不仅停留在展厅之内,文物“出差”带动的巡展经济、文创产品衍生的IP产业链、研学旅行催生的体验式消费,共同激活了餐饮、住宿、交通等关联产业。更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城市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城市更新战略。例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成为文化地标,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带动区域文旅升级,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城市能级提升的“双向奔赴”。
“五一”假期,江西文博大集在南昌八大山人梅湖景区开幕。
然而,热潮之下亦有隐忧。比如,冷热不均。一些热门博物馆常年人满为患,每日接待游客量远超承载上限。而一些偏远地区、中小城市的博物馆则“养在深闺无人识”,门可罗雀,有的甚至生存困难、无法正常开放。由此也带来了头部热门大馆“预约难、一票难求”的问题,更有甚者,一些“黄牛”抢票、囤票干扰了博物馆正常运营。
又如,讲解走上“野路子”。不少博物馆面临专业讲解力量不足的问题,导致部分游客不得不转向市场化讲解服务。而这一市场并不规范,收费标准混乱,讲解质量更是参差不齐。一些讲解员为吸引眼球,大量引用未经考证的野史、传说,甚至杜撰故事,对文物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解读浮于表面,误导观众。
博物馆的未来已来
当AI数字人开始为观众讲述文物故事,当元宇宙展厅打破时空界限,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场景,正成为人们参观博物馆的日常,清晰地宣告着:博物馆的未来,已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中踏浪而来。
面对新的时代课题,博物馆也不妨重构“打开方式”——观照公众对精神富足的追求,观照城市对文化品格的塑造,观照民族对文明根脉的坚守。
江西省博物馆“赣鄱吉金”盲盒冰箱贴上新。
让文物会说话。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带你游大唐”数字互动展览,借助3D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将大唐盛世的繁华场景生动再现。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能直观感受唐代的市井生活、宫廷礼仪,极大提升了参观的趣味性与沉浸感。随着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数字化前景广阔。
让跨界更彻底。博物馆的未来,不仅在于文物的展示,更在于文化的多元表达。文创产品供不应求、文化手游广受好评,这些跨界合作,打破了博物馆高冷、严肃的固有形象,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文化“活”在当下。
国家博物馆推出书籍《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借助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发展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未来,博物馆或将成为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构建起“展教结合、馆校联动”的新型教育生态。
让边界逐步消融。博物馆不是孤立的文化孤岛,而应是融入城市生活的“文化客厅”。杭州博物馆征集30位市民参与策展,让文化话语权回归大众。这些实践让博物馆与社区形成良性互动,成为凝聚城市记忆、激发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未来,博物馆也将与社区共生,突破博物馆建筑的有形边界,不断融入生活、走近大众、走出国门。
从文物“出差”打破地域藩篱,到文创产品让传统“潮”起来;从科技赋能重塑参观体验,到跨界融合拓展文化边界,博物馆正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前行。而始终不变的精神内核,便是让历史之光映照未来,让文化之魂触达人心。
来源:当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