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71年深秋,陕甘总督左宗棠,坐镇安定大营,手握五万精锐湘军,剑指河州(今甘肃临夏)。此时的西北战场,清军已剿灭宁夏金积堡马化龙部,陕西回民军主力溃散,唯剩马占鳌凭借太子寺天险负隅顽抗。左宗棠以“三路合围”之策布阵:
文稿/历史探照灯
编辑/历史探照灯
1871年深秋,陕甘总督左宗棠,坐镇安定大营,手握五万精锐湘军,剑指河州(今甘肃临夏)。此时的西北战场,清军已剿灭宁夏金积堡马化龙部,陕西回民军主力溃散,唯剩马占鳌凭借太子寺天险负隅顽抗。左宗棠以“三路合围”之策布阵:
1.中路战场:清军名将傅先宗于同治十年八月,率鄂军从狄道秘密搭建浮桥夜渡洮河。回民军在洮河西岸掘壕筑垒,严防死守。傅先宗采用"步兵整队推进、马队包抄"战术,分三路直扑河州门户三甲集。经三日激战,清军突破黑山头防线,与徐文秀部会师后,并攻克三甲集,切断河州回民军的东进通道。此战为后续清军合围太子寺奠定关键基础。
2.左路战场: 杨世俊,率楚军从狄道南关坪秘密迂回。绕道峡城后突然出现在叛军侧翼,以“步骑协同、分进合击”战术切断三甲集至河州的要道。经五日激战,杨世俊部连破叛军七座堡垒,迫使马占鳌主力退守太子寺,为清军控制洮河西岸奠定基础。此役共缴获战马三百余匹、火炮八门。
3.右路战场徐文秀于同治十年九月率部自静宁州(今甘肃静宁)南下,沿葫芦河直插会宁,与刘明灯部配合攻占康家崖渡口,切断河州回军东退通道。清军装备的克虏伯75毫米野炮和林明敦边针步枪(仿自美国雷明顿步枪)射速快、射程远,而马占鳌部仅靠射程不足200米的土铳和少量劈山炮抵抗。左宗棠在《攻剿河州布置情形折》中自信表示:"河州弹丸之地,以我军火器之利,旬日可破"。
绝地反击:马占鳌的“冰垒掏心”战术
当清军连克康家崖、三甲集等要地时,马占鳌已退守太子寺,这座位于洮河西岸的堡垒群,山势险峻如天然瓮城。面对清军重炮,马占鳌竟命士兵趁夜挑水筑垒:
1.冰墙奇观:太子寺战役中,回民军统帅马占鳌命士兵以碗口粗的松木桩为骨架,外砌土石后泼冷水冻成冰壳,连夜筑起三道高约五米的冰垒。冰墙外围泼水形成镜面冰面,清军进攻时士兵攀爬即滑倒,被守军火枪精准射杀。
2.死亡陷阱 :总兵傅先宗率部强攻时,冰墙因低温冻得坚如磐石,清军火炮无法摧毁,最终傅先宗被流弹击中身亡,徐文秀部亦遭重创。此战术使回民军以少胜多,成功阻滞清军攻势。
血色正月:湘军将星的集体陨落
1.傅先宗之死:这位参与平定太平天国的清军悍将,在河州太子寺战役中,率部强攻回民军冰垒时,被马占鳌部神枪手马海晏一枪击中右额,当场爆头身亡,其黄马褂染满脑浆,清军士气大挫。此役傅先宗所部伤亡惨重,成为左宗棠西征中罕见的败仗。
2.徐文秀困兽之斗:率残部退守洮河西岸的党川堡时,遭回民军三面合围。马占鳌令士兵以浸油柴草堵塞堡门纵火,徐文秀帐前亲兵十余人被烧成焦炭。混战中徐文秀身中七箭仍持刀力战,最终气绝身亡,其三百亲兵仅百余人突围,此战导致清军三十里防线崩溃!
3.雪夜屠杀: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二夜,马占鳌率回民军夜袭清军营地。总兵郑守南在混乱中被受惊战马反复踩踏,尸身碎裂;参将吴明胜遭回军骑兵一刀劈成两段;游击陈东海首级被高悬于冰垒之上威慑清军。
此役清军阵亡提督2人、总兵5人、副将以下军官133人,湘军“老湘营”十损其七,左宗棠在战报中哀叹:“自剿发逆以来,未有如此惨败!”
左宗棠的两重致命失误,失败绝非偶然:
1.轻敌冒进:清军主帅因轻敌忽视河州“山如刀脊、谷似蛇盘”的险峻地形,重炮部队因道路被回民军破坏滞留三甲集。前锋仅以轻装步兵攻山,遭回军据险反击,总兵傅先宗部在太子寺战役中因无炮火支援伤亡惨重,左宗棠在奏折中承认“失算于地形”。
2.情报失灵:清军因情报系统疏漏,未察觉马占鳌已与循化撒拉族、东乡族秘密结盟,太子寺一带实际集结回军达8.5万之众。清军原估计仅3万,导致兵力部署严重失衡,最终在太子寺战役中惨败,左宗棠在奏折中痛陈“情报误判,致遭此劫”。
讽刺的是,马占鳌在歼灭湘军主力后,竟携子马安良“自缚铁链”向左宗棠请降
以胜求抚:马占鳌以“战败降必死,战胜降可生”为策,率回军在太子寺击毙清军总兵傅先宗,缴获其棺木作为谈判筹码。左宗棠被迫接受投降,马占鳌借此换取官职,调转枪口镇压其他回民起义军。
家族交易:马占鳌将十名部将之子送往左宗棠大营为质,换取「三旗马队」的正式编制,左宗棠借此推行「以回制回」策略。这一交易不仅让马家军获得合法地位,更成为其日后割据西北的根基。
左宗棠在日记中写下:“此獠不除,终为西北大患。”——一语成谶,马家军后来割据西北长达80年 。
创作不易,若有不对,请勿喷,欢迎留言交流。
来源:开心小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