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高铁玻璃与苹果手表的“恩怨情仇”成了网络热梗,每一次相关帖子的疯传,似乎都注定了一块苹果手表的“悲催命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网络的力量真能“诅咒”无辜的手表?
在当今信息爆棚的时代,“无传播,不伤害’”的戏码不断上演。
如今,高铁玻璃与苹果手表的“恩怨情仇”成了网络热梗,每一次相关帖子的疯传,似乎都注定了一块苹果手表的“悲催命运”。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难道网络的力量真能“诅咒”无辜的手表?
人类的本性就像一个装满各种 “怪癖” 的魔法盒。无知不是最恐怖的,那永不停歇的好奇心才是个 “大杀器”。
它就像个 “双刃剑”,能推动人类进步,可一旦失控,就成了 “灾难片” 的开场。而人类那 “我命由我不由天” 的“杠精”潜意识,啥警告都不好使,非得亲自去 “以身试法”。
过去那些让人笑出猪叫又觉得愚蠢至极的行为,简直是“迷惑行为大赏”。“冬天舔铁杆”,这是多少人小时候的“黑历史”。大冷天的,看着铁杆就想舔,结果舌头被黏住,那表情估计比哭还难看。
还有“口中塞灯泡”,这操作也是绝了,好好的灯泡非要往嘴里塞,塞进去容易,拿出来可就难了,只能乖乖等着别人来救场。
现在倒好,新的“作死秘籍”——用苹果手表贴高铁玻璃横空出世,这是要把“作妖”进行到底啊!
一条“苹果手表贴高铁玻璃取不下”的帖子在网上炸了锅。本想是个善意的提醒,没想到却成了“战书”。那些好奇心爆棚的网友们,一个个都像打了鸡血似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就不信这个邪,别人不行,我肯定行!”
于是,高铁玻璃上的苹果手表越来越多,都快成“手表墓地”了,这数量恐怕连游戏里“送人头”的小鲁班都自叹不如。
难道是当年那些“灯泡塞嘴爱好者”长大了,腰包鼓了,换了个新玩法?还是说,这些在高铁上贴手表的人,就是当年冬天舔铁杆的那帮“熊孩子”,长大了还是这么“皮”?
第一个发警告帖的人,绝对是个“好人卡”持有者,一片好心,想让大家别踩坑。可谁能想到,这帖子就像一颗“反向安利”的炸弹,不但没拦住大家,反而激起了众人的好奇心。
高铁玻璃在这些好奇宝宝眼里,瞬间变成了“大型真香现场”,哦不,是“大型粘表现场”。每隔几天,就有几个“不信邪”的手表被牢牢黏住,仿佛在玻璃上宣告着自己的“壮烈牺牲”。人们把警告当耳旁风,还把这当成了一场刺激的“挑战赛”,非得亲自体验一把才过瘾。
这背后的“始作俑者”就是“光胶效应”。当物体表面光滑到一定程度,就像开启了 “强力胶模式”,越光滑,摩擦力越大。这是因为微观世界里,两个光滑表面的分子就像 “热恋情侣”,紧紧抱在一起,距离近得很,分子间的作用力让它们难舍难分。苹果手表贴上高铁玻璃,就像陷入了 “爱情陷阱”,你越拉,它们越 “缠绵”。
说不定哪天,高铁玻璃上真会出现“禁止手表贴玻璃,违者罚款”的标语。这看似荒唐的规定背后,都是一个个让人笑岔气的故事。
要是真遇上手表被黏住的情况,网友们也有不少 “鬼点子”。有人说“用嘴吸住表,搞个真空环境,表就掉了”,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还有人说“把表带弄下来,先保住手表主体”,这主意也是够“损”的。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靠谱的办法。比如给玻璃“降降温”,找个冷的东西(前提是高铁上允许)放在手表或玻璃旁边,让玻璃受冷收缩,减小吸附力,然后再慢慢把表取下来。或者给手表“加加热”,用打火机(注意别玩火自焚,更别烧到玻璃)稍微烤一下手表,玻璃受热膨胀,表就能拿下来了。
但高铁车厢里,这些方法实施起来有点“臣妾做不到啊”的感觉。要么没工具,要么违反规定。不过别慌,还有个“终极秘籍”——找个戴 iWatch 的乘务员,把她的表也贴上去,她肯定会想尽办法“拯救”你们的。这招虽然有点“坑”,但也算是无奈之举。
最后,还是要奉劝各位“好奇宝宝”们,管住自己的手,别没事找事。高铁不是游乐场,别为了一时的好奇搞得自己狼狈不堪。要是实在憋不住,回家找个光滑的东西试试,就算“翻车”了,也不至于在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现眼。好奇心虽好,但也要适可而止,别让它变成“坑人精”,把自己往沟里带。
来源:武林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