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2025年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他与李政道先生那段跨越半世纪的恩怨。这对曾共同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改写20世纪物理图景的华人科学巨匠,终其一生未能化解因署名排序而起的隔阂,直到2024年李政道先生离世、次年杨振宁先生谢幕,这场科学史上的
一纸署名,半生隔阂:两位科学巨匠的遗憾终章
当2025年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传来,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他与李政道先生那段跨越半世纪的恩怨。这对曾共同摘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改写20世纪物理图景的华人科学巨匠,终其一生未能化解因署名排序而起的隔阂,直到2024年李政道先生离世、次年杨振宁先生谢幕,这场科学史上的遗憾仍未画上和解的句号,让人不禁唏嘘:世间最顶尖的智慧,竟也解不开人性中关于名分的结。
故事始于芝加哥大学的相遇。20世纪40年代末,年长四岁的杨振宁与年轻气盛的李政道因对物理的共同热爱结缘,开启了一段堪称传奇的合作岁月。他们的思维如同榫卯般契合,杨振宁的严谨沉稳与李政道的敏锐灵动碰撞出耀眼火花,从统计力学到宇称不守恒理论,数十篇论文惊艳学界,甚至赢得了爱因斯坦的亲自召见。1957年,“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成为首获此殊荣的中国人,一时之间,“杨李”之名成为华人科学界的骄傲。
裂痕却早已在合作中悄然埋下。1951年,二人合作的第一篇统计力学论文完成,按国际惯例,合作者署名应遵循英文姓氏首字母排序,“李政道(Lee)”本应置于“杨振宁(Yang)”之前。但杨振宁以年长四岁为由提出调换顺序,李政道虽勉强应允,心中已生隔阂;第二篇论文署名改回惯例排序,却未能弥合最初的裂痕,李政道甚至一度萌生终止合作的念头。1957年诺奖授奖前夕,杨振宁再次提出按年龄排序受奖,李政道在夫人劝说下妥协,这份妥协却让分歧在彼此心中扎得更深。
1962年,《纽约客》杂志一篇记述二人合作的文章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杨振宁要求修改文中多处名字排序,希望将“李和杨”改为“杨和李”,这一要求让李政道彻底失望,二人正式决裂,从此在学术道路上分道扬镳。此后数十年,他们对合作成果的贡献各执一词:李政道强调自己在宇称不守恒理论中的原创性突破,杨振宁则反驳称自己在理论构建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甚至撰文质疑《李政道传》中相关记述的真实性。这场关于署名与贡献的争论,从私人恩怨演变为公开争端,成为双方心中难以触碰的伤疤。
杨振宁曾在采访中坦言,与李政道分道扬镳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悲剧”,他引用苏轼“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诗句,流露着对往昔合作岁月的眷恋;而李政道直至晚年,也未曾放下这份心结。他们都是科学史上的巨擘,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李政道的统计力学研究,都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无法摆脱对公平与认可的渴望,对名分与尊严的执念。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更让这场争端添了几分宿命感。杨振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幼有序”观念的影响,将年龄与资历视为排序的重要依据;李政道则更认同西方学术圈的“平等惯例”,强调贡献与规则的公正性。两种文化视角的差异,让本可协商的署名问题,最终演变为无法调和的原则之争。
如今,两位巨匠皆已远去,他们共同开创的科学成就依旧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而那场因署名而起的恩怨,却成为留给世人的无尽感慨。科学的真谛在于探索未知、造福人类,这份伟大的事业本应超越个人名利的计较。一纸署名的先后,在永恒的真理面前不过是过眼云烟,却让两位本可成为终生挚友的科学大师,在漫长岁月中彼此疏离,直至生命终点仍未释怀。
回望这段历史,我们不必简单评判孰是孰非。或许正如科学史家所言,科学创造的集体性与个人荣誉的分配之间,本就存在永恒的张力。但这场遗憾也提醒我们:无论是科学界还是世间万物,真正值得珍视的,是彼此成就的缘分,是共同书写的传奇。当智慧已抵达人类认知的巅峰,若能多一份包容与释然,或许便能避免这样的遗憾,让伟大的合作绽放更长久的光芒。
两位先生的故事落幕了,但这份遗憾留下的思考从未停止:在名利与情谊之间,在规则与包容之间,如何找到平衡,才能不让世俗的纷争,遮蔽了智慧与格局的光芒?这或许是留给每个追光者的永恒命题。
来源:老王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