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白酒行业,正经历调整期。在仁怀市茅台古镇,刚满30岁的白酒销售人员王杰却逆势而为,斥资百万元将“销售死角”改造成陈列着老报纸、旧酒瓶、古票据的私人博物馆。
2025年的白酒行业,正经历调整期。在仁怀市茅台古镇,刚满30岁的白酒销售人员王杰却逆势而为,斥资百万元将“销售死角”改造成陈列着老报纸、旧酒瓶、古票据的私人博物馆。
当同行们扎堆抢占渠道、比拼降价幅度时,王杰却将200余万元投入到“不能即时变现”的收藏中。他的博物馆里,80年代的《贵州日报》记录着仁怀酒厂的早期广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茅台酒瓶留存着手工烧制的窑裂纹,散落的老票据标注着数十年前白酒的流通价格。这些藏品没有为他带来直接收益,却成为最有效的“信任催化剂”。
多年前,一位安徽客户本计划仅采购10箱酒,却被这些老物件吸引,与王杰从酿酒工艺聊到人生感悟,最终定制了1000多件专属酒,成为长期挚友。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些沉淀着时光的藏品,构建起比促销话术更坚固的情感连接,让交易成为文化共鸣的自然结果。
王杰的收藏逻辑,始终与品质坚守紧密相连。在他的酒库里,没有“买一送一”的促销标语,只有“非纯粮酿造无条件退货”的醒目承诺。行业低谷期,他非但没有缩减成本,反而走遍茅台镇收购优质老酒,每一批酒都经过3次以上品鉴,根据消费者反馈进行DIY勾兑,拒绝量产化的粗制滥造。
“大企业撑起行业骨架,中小企业要做好品质的毛细血管。”王杰拿起一瓶2015年的坤沙酒,酒体澄澈透亮。他的收藏经历让他深谙白酒行业的本质:千年传承的不仅是工艺,更是品质口碑。
正是多年积累的老酒资源和品质口碑,让王杰得以转型文化传播,渡过难关。收藏让他读懂了白酒的时间价值,也让他坚信:无论行业如何波动,品质永远是立足根本。
王杰的收藏之路,始于一次偶然的震撼。2013年,电视上一瓶茅台拍出千万元高价的新闻,让他意识到老酒不仅是饮品,更是承载历史的文化遗产。从此,他开始疯狂收集与茅台镇相关的一切——老书籍、老照片、酿酒工具,为了一件心仪藏品不惜走遍全国,为了研究历史查阅海量资料。
这份热爱在行业低谷时愈发坚定。有对白酒文化感兴趣的客人,在他的工作室里待上整整一下午,王杰不推销任何产品,只是陪同翻阅老文献、讲解“12987”酿造工艺,从赤水河生态聊到传统文化传承。
在王杰看来,白酒能储存时光、传递情感,而收藏的老物件正是情感与文化的载体。行业浮躁期,这种不功利的文化深耕,让他在价格战中开辟出差异化赛道。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颖
编辑 蒋洪飞
二审 杨柳
三审 唐正平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