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回收拾得很干脆:宫门先被封死,长安各门有兵把守,城里街坊渐渐被查了个遍。韦家亲党和近亲差不多找不到活口。有人把几颗人头抬到城门外示众,一边高声宣读罪状,说什么韦后害死先帝、图谋篡位,今夜要把她们一网打尽。禁军里本来就对韦党有意见的士卒,一听命令就冲了进去。
那一回收拾得很干脆:宫门先被封死,长安各门有兵把守,城里街坊渐渐被查了个遍。韦家亲党和近亲差不多找不到活口。有人把几颗人头抬到城门外示众,一边高声宣读罪状,说什么韦后害死先帝、图谋篡位,今夜要把她们一网打尽。禁军里本来就对韦党有意见的士卒,一听命令就冲了进去。韦皇后当场被斩首,尸体挂到街上;韦家的好些人被抓起来处决,连怀里的婴儿都没能逃过,附近几个无辜的杜姓人家也被连累。崔日用领着人出城追杀,手段冷硬,不留情面。
把时间拉回到发动政变的那个晚上:临淄王李隆基那会儿二十五岁,已经在暗处布局好一套。宫里有他的人,皇帝亲军里也有他的线人。夜里,葛福顺一拨人先偷袭守玄武门的羽林营,把韦跨、韦播、高嵩的头砍了;同时李仙凫从白兽门杀入,几支队伍在凌烟阁附近会合,借此给李隆基发信号。李隆基带着人冲进内宫,禁军多处倒戈。韦后仓皇跑向飞骑营,还是被当场砍了;安乐公主、武延秀等人也都死了。连一向被说“有用”的上官婉儿也没能保命,哪怕有人拿遗诏草稿当护身符,她也没能逃脱斩首之命。
这场事儿不是一时冲动。李显被韦氏废黜、流放的那些年里,朝廷动荡不安。韦后和安乐公主上位后,大肆卖官,一票三十万钱都有人说。官职成了有钱人的买卖,朝政因此越来越腐败。韦家把南北衙门和禁卫牢牢抓在手里,亲信占据要职,整个朝堂像被他们当成自家铺子。朝中怨声载道,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不满最终成了引爆点。
说白了,这次夺权是一堆恨意加上机会的集合。有人提供情报,有人暗里拉兵,有人当场动手。李隆基不是孤军作战,他身边有一群肯陪他赌命的伙伴。那一夜能胜,靠的是他们事先商好的配合和禁军本就存在的裂痕。
再往前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对着干。太平公主是李显、李旦的妹妹,曾在神龙政变后被封为镇国长公主,权势很大。唐隆那回政变时,她曾经帮助过李隆基,功劳也算记着。李旦做皇帝那会儿性子软,很多事都要问太平公主,朝中不少人跟着她走。李隆基先被立为太子,两人一开始是盟友,但好景不长。太平公主看到李隆基有点本事,转念就想把他边缘化,甚至有人说她找人断言天象不稳,要“改立”好像有天意在背后。李旦一听这类说辞就怕出事,于是退位当太上皇,把名号给了李隆基,可实际权力没放手,太平公主借机继续掌控。矛盾越积越深,到了必须清算的时候,李隆基先动手,太平公主被逼去山寺避难,几天后回宫就被赐死,子孙和党羽也遭严惩。只有薛崇简因为多次劝她而被赦免,留下了少数幸存记录。
看更早的背景,连武则天那阵的混乱都对后来有影响。690年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很多李家人被削权、被囚。李隆基这一代从小就见证权力怎么被一两个人翻覆,亲族的命运如何被无情改写。这种经历让他后来干起事来果断,也不留情面。
李隆基上了位后也并非一上来就稳如泰山。太平公主的余威还在,他得小心周旋。等他把太平系彻底清掉,真正把朝政握在手里,局面才平。这个过程里,他手段硬,亲族被牵连不少。政治斗争里,亲人也会成祭品,这一点在史书里能看到。
更进一步看他对儿子的处理,就能看出他有多严厉。后宫嫔妃之间争宠,直接影响皇子们的命。李瑛、李瑶、李琚这三位王子被卷进宫廷泥潭。武惠妃得宠后,多次构陷他们,有次借口说宫里有贼,让他们带人去抓;随后又诬他们谋反。张九龄曾力劝救人,但他下台后,李林甫和武惠妃走得近,局势逆转。有人劝李隆基把这当“家事”,可最终他把三个儿子废为庶人,又下令赐死。后世唐代宗时这几人才得以平反昭雪。可见皇宫风声一变,人就挂在别人的口里。
武惠妃自己也没好到哪里去。传说她常梦见那三位王子的鬼魂,日渐消瘦,最后病死。李隆基虽然追封她为皇后,但没有采纳朝臣建议把她的儿子立为太子。后来杨贵妃被宠上来,其中也牵出一条关系网,有人把这当作后来安史之乱的序曲之一。
把时间线往回捋,从高宗李治去世到武则天称帝、再到李显被废、李旦被扶起为傀儡,一直到李隆基最终夺权,这中间夹着政变、反政变、亲族牺牲、后宫倾轧、官爵交易、天象说辞与宫廷算计。这种政治的运作看着简单,其实残酷得让人心凉。有人早一步掌权就能笑到最后,晚一步的人连家名都保不住。说句个人感受,这样的朝局里,既有血肉有人情,也充满了算计;能看清局势的人活得久,糊涂的人连命都搭上。
来源:温泉惬意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