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暖春城,城护精灵 一座城市与红嘴鸥40年的双向奔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6:25 1

摘要:40年,足以让青丝变成白发,也让一场偶然的邂逅升华为永恒的情缘。40年来,红嘴鸥从偶然到访的“客人”,变成了昆明人牵挂的“家人”,昆明也从接纳它们的城市,变成了守护它们的家园。

40年,足以让青丝变成白发,也让一场偶然的邂逅升华为永恒的情缘。40年来,红嘴鸥从偶然到访的“客人”,变成了昆明人牵挂的“家人”,昆明也从接纳它们的城市,变成了守护它们的家园。

从政策护航与资金保障,到专家潜心研究与辛苦奔走,从企业的责任担当,到普通市民的温情守护……40年来,昆明举全城之力,让它们在异乡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谱写了一曲“鸥暖春城 城护精灵”的双向奔赴浪漫乐章。

当一座城以真心守护远方来的朋友,它收获的不仅是鸟语花香,更是文明的温度与生命的光辉。守护,在创新中延续;温情,在传承中永恒。这,就是昆明与红嘴鸥的故事,一个永远在续写的冬日童话。

1985年秋,一群来自北方的白色精灵,悄然飞抵春城昆明。它们掠过翠湖的水面,盘旋于盘龙江上空,以翩跹的姿态,叩响了一座城市的温柔心扉。谁也不曾想到,这场不期而遇,竟绵延成一段跨越四十载的人鸥情缘,成为昆明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生态叙事。

初遇

从惊喜欢腾到责任觉醒

一群先行者的护鸥初心

红嘴鸥的到来,让整座昆明城瞬间沸腾。市民们扶老携幼,揣着馒头、面包涌向翠湖、大观公园、海埂大坝,争相与这些远道而来的“天使”亲近——红嘴鸥,成了昆明人冬日里最温暖的牵挂。然而,全民欢腾的背后,一群“有心人”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如何让这份惊喜不止于一时,让红嘴鸥真正成为昆明的“常客”。

“我们要搞清楚它们从哪里来,为什么要来,以及如何让它们年年来。”云南大学生物系的王紫江教授介绍,在红嘴鸥入城之初,他与吴金亮副教授便率先看到了红嘴鸥迁徙背后的生态意义。他们深知,留住红嘴鸥不能只靠热情,更需要科学的研究与规划。

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研究和保护红嘴鸥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要把红嘴鸥的研究与公众教育结合起来。开展公众教育,仅靠学术界和政府的力量并不够,必须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有必要建立一个NGO(非政府组织)组织开展此项工作。

1987年1月20日,红嘴鸥协会在昆明成立(王紫江提供)

于是,王紫江、吴金亮牵头联系昆明市教育局教研室生物高级教师刘邦智、昆明十六中老师叶尔泰等人,开始筹建旨在研究保护红嘴鸥的群众组织——昆明市红嘴鸥协会。1987年1月20日,在昆明市科协的支持下,昆明市红嘴鸥协会正式成立。当时,作为专门保护一种鸟类而成立的协会,在国内还很罕见。

工作人员正在为红嘴鸥戴GPS追踪器 (图片为网友“向往西藏”提供)

协会的起步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没有经费,会员们就收集废报纸变卖筹资。最困难时,每个会员交了10元会费用来做鸥粮,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是一笔“巨款”。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他们就借用昆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办公室。

1988年3月,协会经市科协批准,更名为“昆明市鸟类协会”,2003年又经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昆明鸟类协会”。40年来,协会不断成长壮大,其研究和保护对象从单一的鸟类(红嘴鸥)扩展到所有鸟类和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其地域范围也从昆明市拓展至全省乃至省外。同时,协会吸纳了动物学专家杨岚、生态学家吴兆录等一批贤达。如今的会员中,有18岁的鸟类爱好者,40—50岁的中青年科研教学带头人,70多岁的专家、教授及志愿者,还有热爱鸟类的美籍华人及企业界、新闻界的朋友,一大批摄鸟、观鸟爱好者也加入协会,其中高级职称知识分子占70%以上。一支不计报酬、热爱鸟类公益事业、具有一定鸟类知识的骨干队伍逐渐形成。

王紫江(左一)正在开展红嘴鸥环志工作(图片为网友“向往西藏”提供)

“为鸥献才智,因鸟集贤达。”这副贴在协会临时办公点墙上的对联,道尽了这群先行者的执着。作为协会领军人物,王紫江从创会伊始便夜以继日奔走呼号,还撰写大量研究论文与科普文章。一次在滇池考察红嘴鸥时,他乘坐的快艇意外翻覆,整个人被压在船舱下,险些丧命。获救后,他只休整了几天,便又投入护鸥工作。他连任4届协会理事长,即便到了古稀之年,退为名誉理事长,仍在为护鸥事业操劳。

王紫江放飞已戴上GPS跟踪器的红嘴鸥(图片为网友“向往西藏”提供)

资深会员杨明堪称红嘴鸥“百事通”——80岁高龄的他,每天仍要辗转数小时前往滇池、翠湖观察红嘴鸥。当海口大桥因市民违停观鸥成为红嘴鸥“夺命桥”时,他又奔走协调交警、路政部门,最终成功将鸥群引离危险区域。

杨明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鸟类学博士、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赵雪冰,是鸟协的后起之秀。他从大学时期就开始参与红嘴鸥的相关研究工作,积极参加并指导会员与志愿者进行红嘴鸥生态生物学及保护研究、禽流感监测等工作,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代代鸟协人接力守护,让爱鸥护鸥的科学理念,逐渐融入昆明的城市血脉。

专家组正在为红嘴鸥环志并戴上GPS跟踪器(图片为网友“向往西藏”提供)

支撑

从政策护航到资源保障

一座城的庄严承诺

红嘴鸥的到来,不仅牵动着学者与市民的心,更得到了昆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85年12月12日,在听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部门科研人员意见后,昆明市政府向全市发布保护红嘴鸥的通告,要求全市人民要树立爱鸟护鸟的良好社会风尚,各级政府和在昆所有单位及个人都要做爱鸥模范。这则专门为一种鸟类发布的政府通告,为红嘴鸥撑起了第一把“保护伞”。

10多天后,市政府再发紧急通知:禁止在红嘴鸥觅食栖息区域鸣放鞭炮,北起交三桥、南至双龙桥的盘龙江两岸,以及翠湖、工人文化宫周边等区域,均被纳入禁放范围。即便1986年元旦,重建工人文化宫的开宫仪式,也为了避免惊吓红嘴鸥,取消燃放鞭炮环节。

1992年1月7日,市政府进一步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保护海鸥的通告》,明确禁止向红嘴鸥投喂有毒、有害食物,用任何手段恫吓、伤害、捕捉、买卖、捕杀红嘴鸥,破坏、盗窃有关部门设置的喂鸥设施等行为。违反规定者,除批评教育并没收有关器械和物品外,视其情节轻重和危害大小,由管理部门处以50—2000元罚款;对捕杀红嘴鸥者,可加倍罚款并予以行政拘留。

随着护鸥工作的深入,“科学”成为关键词。2009年4月16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红嘴鸥补充饲料云南省地方标准》。为一种野生鸟类专门制定补充饲料的地方标准、生产专用饲料,在国内尚属首次。

除了政策保障,经费与资源支持也从未缺席。1986年,市政府首次投入3万元补助鸥粮生产,并提供了一台专用生产设备,解决了“有配方无产能”的难题。1991年冬,因市民自发投喂的食物不足,部分红嘴鸥开始向阳宗海、抚仙湖等地南迁,市政府当即拨出5万元专款,组织有关单位和协会生产鸥粮,成功留住了鸥群。

此后,政府投入逐年增加:1997年,昆明市政府拨款10万元,用于购买专用饲料,在南太桥、翠湖、大观楼等地定点投喂。随着红嘴鸥进城数量逐年增多,市政府也相应增加了拨款。2006年,从市长基金中划拨10万元作为鸥粮生产的专款,还另增拨10万元用于改善红嘴鸥营养、研发鸥粮;2009年,《红嘴鸥补充饲料》云南地方标准成功编制,开始公开向社会招标生产符合地方标准的鸥粮;2010年,市政府专门拨款30万元,用于定点投喂、红嘴鸥环志与数量统计。从此,昆明市政府拨专款支持鸥粮生产、环志和数量统计工作成了常态。

从划定禁放区、制定地方性法规,到持续拨款支持、完善管理机制,昆明市政府用实打实的举措,为红嘴鸥营造了安全稳定的越冬环境。2005年,昆明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红嘴鸥之乡”称号,成为全国首个获此荣誉的城市——这份荣誉,正是对一座城市护鸥担当的最佳见证,让“人鸥和谐”成为昆明最亮丽的城市名片。

担当

从企业助力到全民行动

守护情缘的多元力量

昆明护鸥版图中,企业的力量始终是重要支撑。作为昆明唯一的鸥粮定点生产企业,昆明昆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华科技”),用16年的专注,成为红嘴鸥“舌尖安全”的守护者。

从2009年《红嘴鸥补充饲料》地方标准实施起,昆华科技便通过政府招投标扛起了“科学投喂”的大旗。“我们做鸥粮,核心是保障红嘴鸥越冬期间‘口粮’安全、稳定、充足,避免出现‘鸟到粮缺’。”谈及初衷时,企业负责人李红群语气坚定,鸥粮要按地方标准精准搭配15种原料,契合其以鱼、虾为主食的杂食性特点,满足红嘴鸥越冬和返程飞行的营养储备需要。“此外,推动投喂规范化,避免不合格食物伤害红嘴鸥,保障‘口粮’稳定与安全,让市民游客有科学的投喂选择,也是我们的职责。”

16年来,昆华科技始终专注鸥粮的生产,未拓展其他业务。这份“执拗”的背后,是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鸥粮生产需严格遵循专属地方标准,对原料配比、生产工艺、质量把控要求极高,专注单一领域才能保障产品品质稳定。“只有专注,才能确保每一粒鸥粮都合格。”李红群介绍。

为了跟上红嘴鸥的迁徙节奏,昆华科技的生产计划始终与鸥群抵昆时间同频。每年10月底—11月初红嘴鸥陆续抵昆,企业会提前1—2个月启动准备工作,包括对接优质供应商完成15种原料采购入库,全面检修混合、烘烤、包装设备,招聘并培训临时员工,确保每个人都能精准掌握原料配比精度与操作规范。

生产强度也会随红嘴鸥数量动态调整:日常每天生产3—4小时,产量300—400公斤;12月前后红嘴鸥数量达峰值时,生产时长延长至4小时以上,日产量提高到500—700公斤。

更细致的是保质期管理。鸥粮保质期仅2—3天,一旦超期,商户可将其退回免费更换新鲜产品。“红嘴鸥吃的必须是最新鲜的,这是底线。”李红群说。为确保品质,昆华科技还建立了全流程检测体系——原料入库前逐批化验,第一批鸥粮除自检外,还需送到云南农业大学进行第三方检验,达标后方可上市。

“我们建立了销售点库存实时反馈机制,每天收集海埂大坝、翠湖等数十个点位的销售数据,灵活调整产量,既避免浪费,也绝不缺货。”李红群表示,“一旦接到红嘴鸥提前大规模抵昆、极端低温导致觅食困难等突发通知,公司会立即开始24小时轮班生产,同步协调运输方加急配送,让红嘴鸥不饿肚子。”

作为承载公益属性的企业,昆华科技始终在“成本”与“可负担性”之间寻找平衡。近年来,原料价格上涨,企业仅通过微调价格消化部分压力,更多的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批量采购原料降低成本,甚至压缩自身利润空间。“如果鸥粮太贵,市民投喂积极性会下降,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李红群说。

在昆华科技,护鸥早已不是单纯的业务,而是融入团队血脉的文化。每年观鸥季,员工会主动参与义务投喂——红嘴鸥刚抵昆时,觅食点鸥粮尚未全面铺开,员工就带着鸥粮到滇池边、盘龙江畔投喂,部分员工还会参与护鸥巡逻,劝阻向红嘴鸥投喂火腿肠、过期食物等行为。

“当看到红嘴鸥争相啄食鸥粮,家长带着孩子用鸥粮与红嘴鸥互动,每年红嘴鸥存活率稳定,如期北迁繁殖,感觉所有的加班、坚守,都有了意义。”李红群说。

未来,昆华科技将引入智能化生产设备,提升配方配比精准度与生产效率,联合鸟类专家、科研机构优化鸥粮配方,开发更贴合红嘴鸥食性的新型产品。同时,升级质量检测设备,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监控。

“40年人鸥情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守护。我们会继续做红嘴鸥的‘口粮管家’,让这份情谊在昆明延续下去。”李红群介绍,2009年至今,昆华科技生产的鸥粮,喂养了一代又一代红嘴鸥。“我们要用每一粒鸥粮证明企业担当,让城市与自然的情缘更绵长。”

守护

从青丝到白发

普通人书写的温情史诗

在昆明,护鸥早已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事,而是融入城市血脉的全民行动。从在职职工到退休老人,从科研人员到普通市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与红嘴鸥的温情故事。

刘震(叶茵 摄)

退休工人刘震,用20年的《海鸥日记》,诠释了最纯粹的爱鸥之心。每年11月红嘴鸥抵昆后,他就成了翠湖、滇池边最忙碌的身影:每天清晨,他会逐一巡查各个红嘴鸥集中点,将红嘴鸥的数量、泊水情况、觅食状态,甚至鸥粮销售点的数量、投食人数,都密密麻麻记在日记本上。遇到有人伤害红嘴鸥,他会立刻上前劝阻。劝阻无效就果断报警;遇到受伤的红嘴鸥,他会及时将其送到动物园兽医院或爱鸥志愿者家中医治,康复后再亲手放飞。“少言、多思、多劳动”,这是刘震对自己的形容,也是他护鸥岁月的真实写照。

张恒礼

“爱鸥夫妻”张恒礼与王鉴沔,2005年与护鸥事业结缘,20多年从未间断。最初,他们自掏腰包买馒头投喂。后来,每天从鸥粮生产企业拉着鸥粮辗转于南太桥、翠湖、大观公园等投喂点。2005年冬,海埂大坝突遇狂风暴雨,天气寒冷,夫妻俩顶着寒风、穿着湿透的衣服,与志愿者一起坚持喂撒了几十公斤鸥粮;2007年,看到一只红嘴鸥被渔线缠住落水,张恒礼跳入水中救起红嘴鸥并带回家,精心照料至康复。“有生之年,我会一直将保护红嘴鸥这件事坚持下去。”张恒礼说。

王英

生态摄影师王英,用镜头与脚步,成为红嘴鸥的“记录者”与“宣传员”。她多次远赴俄罗斯贝加尔湖红嘴鸥繁殖地,带回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红嘴鸥的到来,让春城焕发了生机,也给昆明人带来了无穷乐趣。”王英说,多年前,她曾拍摄到一只独脚红嘴鸥觅食的画面,让她深受触动,也更坚定了她护鸥的决心。她始终认为,“保护红嘴鸥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她常年带着红嘴鸥的照片走进校园,向孩子们讲解红嘴鸥的成长与迁徙故事,在他们心中种下爱自然、护生命的种子。

赵力生

退休护林员赵力生,2002年加入协会成为鸟类观察员,十几年如一日坚持统计红嘴鸥的工作。他负责的区域从松华坝水库到油管桥,全程10多公里,最初只能靠人工计数,后来他自购望远镜和长焦相机,只为让统计数据更准确。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徒步巡查每个点位,仔细记录红嘴鸥的分布情况,为保护工作提供第一手数据。除了统计,他还积极参与红嘴鸥环志、文明观鸥劝导等公益活动。“能为保护红嘴鸥贡献微薄力量,非常有意义。”赵力生说。

“海鸥奶奶”杨水兰,自从那次不慎落水被红嘴鸥“救起”,便决定一辈子都要照顾红嘴鸥。10多年来,她在滇池畔投喂、照料红嘴鸥,特别是那些因伤残不能随鸥群飞回的红嘴鸥。她用一双长满老茧还裂了很多口子的手,照料了几百只伤残红嘴鸥。

40年岁月流转,老一辈护鸥人或已离世,或已步入耄耋之年,但护鸥接力棒的传递从未中断。赵雪冰等年轻博士加入协会成为后起之秀,将前沿科研技术融入护鸥工作;青少年在“爱鸟周”“红嘴鸥节” 等科普活动中接过护鸥旗帜,用稚嫩的双手投喂红嘴鸥;普通市民则将喂鸥、观鸥视为生活常态,每年10月盼着红嘴鸥来,次年3月送它们走——这份守护,早已从责任变成了习惯。

全媒体记者:张小燕

实习生 肖丽娟

编辑:贺靖

审核:段寅彬

二审:钟玲

终审:王一帆

来源:都市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