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的“东西南北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6:14 1

摘要:11月下旬,第七届中亚五国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计划成立“中亚共同体”。阿塞拜疆也宣布加入中亚五国机制,C5变C6,中亚团结合作的势头更进一步。

今年以来,中亚五国(C5)成了国际关系的热门词汇。

中美俄的视线纷纷聚焦中亚:

6月,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举行,六国围坐在一起,共商合作大计。

10月,第二届俄罗斯—中亚峰会在塔吉克斯坦举行,这场峰会同独联体峰会背靠背举行。

11月上旬,第二届美国—中亚峰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美国狠狠在中亚刷一波存在感。

11月下旬,第七届中亚五国峰会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计划成立“中亚共同体”。阿塞拜疆也宣布加入中亚五国机制,C5变C6,中亚团结合作的势头更进一步。

当然了,欧盟、印度、土耳其等国家同中亚的C5+1峰会也在上演,本文只重点叙述中俄美在中亚的三国演义,这也是三个大国在欧亚大陆竞合较量的一个缩影。

一、三个“结合部”

中亚有大中亚和小中亚之分。

狭义的小中亚,就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五个国家。

广义的大中亚,指的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西起黑海、里海一带,东至帕米尔高原、天山一带,包括中亚五国,外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以及中东和南亚部分国家。

在中亚的东方是农耕文明,以中国、印度为代表,人们主要靠种地为生。

在中亚的西方是海洋文明,以罗马、希腊等为代表,主要发展海上贸易。

中亚所在的区域则是草原戈壁、沙漠绿洲文明,如波斯、阿拉伯帝国,展现独特的游牧和商业文化。

因此,中亚是亚洲和欧洲的地理结合部,又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结合部,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的结合部。

中亚作为三大结合部,自古以来便是东西方争夺的要地。

从东边看,中亚所在的帕米尔高原,分化出了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等。这些山脉像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客观上阻止了伊斯兰帝国的东进。

唐朝的时候,我们和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那会儿被叫作黑衣大食),在中亚打了一仗,这就是公元751年著名的怛罗斯之战。这一战,唐朝吃了败仗,失去了对中亚的控制权。不过,阿拉伯帝国也损失惨重,不敢再东进。

同中国比起来,印度人的命运便有些惨了。

帕米尔高原延伸出的大山脉在印度大平原那块留了一个缺口,这就是开伯尔山口。

历史上,中亚的穆斯林势力均是通过这个山口入侵和统治印度。印度著名的德里苏丹王朝、莫卧儿王朝,其实都是外来的阿富汗人、乌兹别克人建立的。苏丹在阿拉伯语中指的是国王,莫卧儿在波斯语中指的是蒙古。

从西边看,阿拉伯王朝也是西欧基督教国家“十字军东征”的主要目标。

阿拔斯王朝多次同英法以及拜占庭帝国发生战争。

历史上,“十字军东征”总共有8次,持续了将近200年。这不仅是宗教战争,背后更是海权国家对陆权国家的围剿。

而在东西方之间来回征战的中亚、中东国家,也在战争中吸收了东西方的文化,建立了自成体系的伊斯兰游牧文明。

比如中亚穆斯林从拜占庭帝国那里学习了罗马物理知识,又从中国人那里见识了人力投石机,最终发明配重投石机,这就是著名的“回回炮”。

后来,蒙古人正是使用“回回炮”攻破襄阳,打败宋朝,建立了元朝。

由此可见,在中亚的大博弈,自古有之,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传统地缘学说

到了近代,英国和沙俄在大中亚地区展开了半个多世纪的大博弈,也被看作是国际关系史上的“第一场冷战”。

这也是英国海权同俄罗斯陆权的正面较量。

俄罗斯本质上是一个陆权国家。可能有人会说,俄罗斯北面靠着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边还有波罗的海和黑海,怎么会是陆权国家呢?

这一点可以看看之前的《大港,海权与超级大国》以及《从来没有大三角》两篇文章。

俄罗斯天生跟海不和,是个真正的陆权国家,命中注定没法实现海权称霸。

俄罗斯的地盘看起来确实很大,但严重缺乏不冻港。从本质上看,俄罗斯领土扩张的主要驱动力就是寻找不冻港和出海口。

北冰洋方向,俄罗斯唯一的不冻港就是摩尔曼斯克。太平洋方向,俄罗斯从清朝手里夺取的海参崴等港口都是冻港,建国初期苏联还想在大连港设立军事基地,被教员硬生生怼了回去。

波罗的海方向,彼得大帝从瑞典人手里夺取的圣彼得堡也是冻港,而且波罗的海进入大西洋需要经过波兰、德国的控制区。

黑海方向,叶卡捷琳娜大帝倒是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等不冻港,但这两个港口在冷战结束后都归了乌克兰。这也是俄罗斯2014年出兵克里米亚、2022年出兵乌克兰的重要原因。

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已经持续1360多天,眼瞅着要赶上苏联卫国战争的1418天,可普京还是没有要停的意思。

俄罗斯国内很多主战派都主张,一直要打到乌克兰的敖德萨,把乌克兰打成一个内陆国家。

归根结底,不冻港一直是俄罗斯作为陆权国家的心头好。

回到英俄的中亚大博弈,这场博弈从19世纪中叶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俄罗斯要南下,英国自然要北上,双方在中亚的地缘战略矛盾迅速激化。英国以英属印度为基地向北渗透,两次发动阿富汗战争。最终沙俄前哨与英属印度的距离仅有30公里。

1907年,一战前夕,英俄两国都争不动了,于是签订《英俄协约》,终结了这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大博弈”,划分了在中亚、波斯等地的势力范围。

图为夹在英国狮和俄国熊之间的阿富汗

可这一划分,也留下了诸多祸根。英俄勾兑的杜兰线、帕米尔势力范围线等成为南亚、中亚国家诸多领土争端的源头。清政府当时管辖的瓦罕走廊也被英俄单方面划给阿富汗作为两者之间的缓冲带。

接下来,一战、二战国际博弈的大背景主要围绕美英俄德四组关系展开。

从陆权论出发,俄罗斯最终建立包括中亚五国的苏联,并努力修建从莫斯科经中亚到阿富汗的铁路,勃列日涅夫还发动阿富汗战争。

另一个陆权国德国,1903年则推出2B铁路计划,即巴格达-柏林铁路,试图打造对抗英国全球海权的利器。

从海权论出发,英国从荷兰、西班牙等国手里夺取了直布罗陀海峡、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要道的控制权。

同一时期,另一个海权国家美国启动巴拿马运河修建,悄悄同英国开启海军军备竞赛。

后来便发生了二战,英国与美国海权霸主易位,德国陆权衰落,而苏联陆权达到鼎盛。

相比英国,美国的目标更为宏大,是对欧亚大陆国家(欧盟、俄罗斯、中国等)进行分而治之,离岸制衡。

美国在欧洲、中东中亚、亚太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施“三线遏制”。

欧洲方向是北约,冷战后又推动北约六轮东扩,全力遏制俄罗斯。

中东方向是中约,1955年组建巴格达条约组织,后改名中央条约组织,1979年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解散。如今,特朗普不断推销《亚伯拉罕协议》,希望同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组建中东版“北约”,全力遏制伊朗。

亚太方向是南约,1954年组建东南亚条约组织,聚拢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盟友,在越南战争后走向解体。如今,美国又推出“印太战略”,试图打造亚太版“北约”,全力遏制中国。

不难看出,美国时至今日仍沉溺于冷战思维,在欧亚大陆实施“分而治之”:一把刀插在欧亚大陆底部,通过北约牢牢困住俄罗斯的双脚;一把刀插进欧亚大陆腹部,通过“亚伯拉罕协议”继续对伊朗极限施压;一把刀插进欧亚大陆头部,通过“四边机制”“奥库斯”等小集团收紧对中国的岛链遏制。

三、三大国际运输走廊

新世纪以来,新一轮海陆角力的连续剧,又在中美俄之间上演。

而中亚,从英俄大博弈、美苏长冷战的前沿阵地,变成了中美俄大博弈的关键板块。

先来说说美国。

在美国的新中亚战略中,中亚是同南亚、中东、外高加索等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相互联通的枢纽地带,是北约和欧盟向东扩张的合作伙伴。

一是谋求中亚和南亚联动。美国务院将中亚问题从欧亚事务局剥离,专设中亚和南亚事务局,谋求建立以阿富汗为中心的大中亚。拜登政府从阿富汗撤军,而特朗普多次表示,要恢复在阿富汗驻军,夺回巴格拉姆空军基地。

二是谋求中亚和中东联动。在今年11月召开的美国—中亚峰会上,美国说服哈萨克斯坦宣布加入特朗普倡议的《亚伯拉罕协议》,推动中亚和中东局势联动,企图用阿拉伯国家的钱和以色列的技术投资哈萨克斯坦的稀土和矿产资源,自己好从中捞一笔。

三是谋求中亚和外高加索联动。特朗普高调宣布将联合欧洲投资建设“中间走廊”,并计划将“中间走廊”与“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走廊”连接起来。

“中间走廊”又叫“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这是中亚国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联合倡导的国际运输走廊项目。

所谓“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走廊”其实是连接阿塞拜疆及其飞地纳切希万的“赞格祖尔走廊”,这个走廊要经过亚美尼亚领土。

今年8月,特朗普亲自接待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总统,促成两国签署意向性和平协议,宣布把“赞格祖尔走廊”更名为“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走廊”,美国可以运营99年。

“中间走廊”示意图

美国人之所以投资“中间走廊”项目,并不是为了帮助中亚国家发展建设,更多是瞄准中俄,诱使中亚国家摆脱中国主导的能源资源和稀土供应链,以及摆脱俄罗斯主导的跨国运输网络。

要知道,美国是典型的海权国家,而中亚国家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国家,双方压根不是一路人。

2024年,美国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不到50亿美元,对中亚国家的投资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中亚国家对此心知肚明,表面上对美国阿谀奉承,称呼特朗普为“世界总统”“天降的和平使者”,实际上对美国在中亚地区策动“颜色革命”的担忧从未消退,近年来不断加强对美西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拔除。

接着来说说俄罗斯。

同美国不同,俄罗斯是典型的陆权国家,共同的苏联历史令俄同中亚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2024年,俄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超过450亿美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彼得大帝遗志和苏联雄心,先后组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利用不同机制层层套住中亚,将中亚视作俄罗斯的南部后院,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南拓展,努力建设“北南国际运输走廊”,采用陆海联运连接俄罗斯和印度、波斯湾和北欧,打造替代苏伊士运河、打破美西方制裁的战略通道。

北南国际运输走廊总长7200公里,分三条支线互补。

西线从俄罗斯经阿塞拜疆陆路至伊朗,占总货运量约70%;东线从俄罗斯经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抵达伊朗,于今年刚刚实现常态化运营;跨里海路线则通过铁路加海运方式,衔接俄罗斯、阿塞拜疆与伊朗的里海港口。三条支线最终均能经伊朗港口对接印度及南亚国家。

对比苏伊士运河路线,“北南国际运输走廊”的效率和成本优势显著,比如孟买到莫斯科的运输时间能缩短40%~50%,成本节省40%~55%。

陆权的集中体现就是铁权。外交手腕深厚的俄罗斯在推进“北南国际运输走廊”过程中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致力于打造1520宽轨空间。

什么是“1520空间”?俄罗斯铁路使用宽轨(1520毫米),比国际标轨(1435毫米)要宽。俄罗斯的外交准则是,宽轨所至,能力所及。近年来不断推动蒙古、中亚等国在新建铁路时沿用宽轨标准,这是俄罗斯维护地缘安全、打造势力范围的重要一环。

俄罗斯的“1520空间”心思自然也引发中亚国家的嘀咕,毕竟如果未来发生战争,俄罗斯的军队和坦克坐上火车便可直达中亚。尤其在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后,中亚国家对俄罗斯的恐惧和戒心进一步上升。

在此背景下,中亚国家的“去俄化”心理和趋势越来越明显。

今年11月,中亚五国联合召开中亚五国峰会,并计划升级为“中亚共同体”,正是撇开俄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强化中亚战略自主的体现。

最后来谈谈东大。

同美国、俄罗斯都不同,中国是陆海兼备型国家,同中亚的关系互补性强,发展潜力大。中亚五国都是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这是中国在周边的首个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集群。

在今年6月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同中亚五国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更是成为全球首创。

2013年,东大分别在哈萨克斯坦、印尼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12年过去了,“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受欢迎、成果最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原则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目标是互联互通互助。从历史和现实经纬来看,“一带一路”完全超越了陆权论、海权论等传统的地缘政治学说,开辟了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具体到中亚方向,中欧班列在2024年开行超过2.1万列,其中过境中亚超过1.6万列。在俄罗斯遭受美西方制裁的背景下,过境中亚的中欧班列大幅增长。当前,中国和中亚国家已就“一带一路”和“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对接合作达成共识,中吉乌铁路等一大批项目也在加紧推进。

更重要的是,中吉乌铁路在吉境内混合采用标轨和宽轨,设立内陆港迅速换轨,实现在中亚标轨铁路的突破。

同时水涨船高的还有贸易额数字,中国已超越俄罗斯成为所有中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同中亚五国的贸易额将近1000亿美元,是俄罗斯的2倍多,是美国的近20倍。

前文说过,中亚是中美俄在欧亚大陆竞合博弈的缩影。

中亚这块古老的土地,仿佛一面镜子,照见了大国最根本的战略底色。

美国,这个海权霸主,骨子里流淌着“分而治之”的血液。它打出的“中间牌”,本质是离岸平衡手的经典复刻,试图用一条“中间走廊”将中亚从欧亚大陆的版图上切割出来,成为遏制中俄的楔子。

俄罗斯,这个陆权巨兽,对势力范围和战略纵深有着刻入基因的执念。它的“北南牌”与“1520宽轨空间”,是彼得大帝遗嘱在现代的回响,企图用钢铁轨道将中亚牢牢锁在自己的南部后院。

而中国,作为新兴的陆海双栖强国,则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的“东西牌”,下的是一盘联通共赢的大棋。“一带一路”不搞势力划分,不建军事堡垒,而是铺铁路、促贸易、保民生,其核心是帮助中亚这片“失落的心脏地带”重新跳动起来,从封闭的内陆变成联通四方的“黄金十字路口”。

历史终将证明,谁在分裂世界,谁在联通未来。

所谓执大象者,天下往之;促联通者,天下归之。

这不再仅仅是理想,而是正在欧亚大陆上发生的、由钢铁驼队书写的新现实。

按照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的理论,欧亚大陆的棋手是俄罗斯,中国,印度等。棋子国家是土耳其,乌克兰,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伊朗等。美国要打一拉一,各个击破。

但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割裂大陆而治,而在于联通大陆而兴。

这或许正是中国给这个撕裂的世界的最大启示。

地缘政治的终局,不该是棋手的对决,而应是棋盘的联通。

来源:卢克文工作室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