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中旬,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发布了一版更严的AI芯片出口规则,把一些高算力集成电路列为对华禁运对象,不只是限制直接出口,还把使用场景和第三方国家纳入管控范围,再加上一个所谓的“推定违反”条款,按这个条款,哪怕芯片在别的地方组装,相关企业也要拿出证据证
2025年5月中旬,美国商务部下属机构发布了一版更严的AI芯片出口规则,把一些高算力集成电路列为对华禁运对象,不只是限制直接出口,还把使用场景和第三方国家纳入管控范围,再加上一个所谓的“推定违反”条款,按这个条款,哪怕芯片在别的地方组装,相关企业也要拿出证据证明没有用到任何中国零件,新的条款让跨国贸易和合规工作更复杂,几条明确的信息说明了美方在用制度手段影响全球半导体流通。
把目光收回来,近几年看到的这波措施,绝对不是单独发生的事,2018年5月,美国把一家大的国内通讯企业放进实体清单,切断它的外面供应链,那次暴露了国内公司对一些关键进口元件的依赖程度,2019年5月,又有一家大企业遇到了芯片的供货断供,几家外国的晶片公司不得不停下出货,国内的手机和服务器生产线短时间出现暂停,公司只好紧急调货来应对供应突然停止的情况。2020年,有关先进制程芯片的出口许可变紧,这就直接影响了国内一些半导体厂家研发工作的进展速度。 2022年10月,针对高端光刻设备的限制又进一步加码,荷兰、日本的相关厂商配合限制,国内的晶圆厂只能走自研或者寻找替代路线的路子,2024年1月的又一波约束把7纳米以下工艺的出口控制进一步收紧,这导致部分外包代工订单大幅减少,全球供应链出现震荡,到2024年11月,用于人工智能的高端芯片的供给也被明显压缩,部分代工厂从那日起停止向大陆供应此类产品,短期内,国内部分厂商出现零部件和订单的双重压力。
关于外部压力,国内在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同时向前推进,2021年国家推动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启动,千亿元级资金注入,重点支持本土设计和制造能力,过去几年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没有中断,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国外的限供并没有让订单消失,有的订单转向本土供应,有的市场对国产替代品表现出兴趣,数据上2023年时国内芯片自给率约在二成左右,到2024年,这一比例有报道显示已接近三成,更多东南亚国家开始采购国产设备,产业影响力出现向外扩散的迹象。
技术层面也有进步,国内晶圆厂在先进工艺方面得到阶段性成果,一些企业表示达到7纳米量产,存储领域展现出新的竞争力量,3D NAND推动者在某个范围获得实质成果,人工智能芯片方面,本土产品的算力和外部主流器件的差距正在缩小,有些型号拿来和国外产品做性能对比,并拿到市场订单,相关技术的攻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是长时间投入后才有的成果,受限于进口设备和材料的局面,国内厂商还在封装、测试、材料替代等地方寻找可行途径,出现更多自主可控的手段。
美国在公合给出的理由常常和国家安全挂钩,一些前任官员直言不讳地表达了对中方掌握高端芯片能力可能具有军事用途的担忧,这样的言论在网络上激起了不少人的反应,不少网友认为这些话透露出了一种不愿意看到对手追赶自己技术的心态,中国在被封锁和限制的环境下,也曾把科技项目放到优先位置上进行攻关,上世纪中期的核工业突破,近二十年的载人航天,北斗导航,超级计算等成果,都是在有限资源和外部限制之下取得的,这些例子被当作现在加速半导体自主化的历史参考。
单边限制的效应,产业和市场反馈两面性,限制真的给一些美国和盟友企业带来短期订单下滑和市场份额变化,几个海外大厂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受到打击,财报中出现表现波动,封锁打击了全球分工的流动性,芯片产业本质上是高度国际化的系统,单方面断供可能在供应链上制造更多不确定性,既伤害到受限的一方,也会对依赖全球市场的企业本身带来连带影响。
从战略上讲能不能在核心技术上做到可控,这涉及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国家层面的资金和政策推动,企业层面的技术攻关和产能建设,市场对于替代产品的接受程度,都是在产生合力,外部的压制短时间内会带来成本和时间的增加,但与此同时也在推动国内产业加速自我修复和升级,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投入相加起来,许多人相信长期来看国内芯片能力会逐步增强,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度依赖进口。
形势仍在变化当中,管控规则的内容被不断细化,适用范围也正逐步扩展至软件模型,算力出口这些领域,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国际贸易以及技术合作的复杂程度,遇此态势,产业也必然要同步推进规则合规,供应链管理,关键材料替换以及核心技术研发这些动作,短期的压力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不过长期的道路还是必须要有耐心,持续投入。有不少企业都已经将研发和产能列为了优先考虑事项,同国外供应商展开谈判的时候也在寻找新的应对之策。
最后的看法是,外部限制很难完全阻止一个国家在科技上的追赶步伐,更多资金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压力就会变成研发的动力,历史上的经验告诉我们,被封锁的时候,选择自力更生可以带来突破,现在的情况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不管外部怎么施压,产业链的演变和市场需求都会促使技术的积累,对于关注者来说,关注政策导向,产业投资,关键技术节点的进展,能更清楚地了解未来的走向。
来源:热闹小鱼tZB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