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重庆忠县西山码头的一幅画面温暖人心:身着红色马甲的中学生,在“渝忠客2180”轮渡上接过菜农肩头的竹筐,在集市间搀扶老人行走,在摊位前帮忙吆喝叫卖。这并非普通的社会实践,而是忠县中学将思政课堂搬到船头集市的创新之举。当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
近日,重庆忠县西山码头的一幅画面温暖人心:身着红色马甲的中学生,在“渝忠客2180”轮渡上接过菜农肩头的竹筐,在集市间搀扶老人行走,在摊位前帮忙吆喝叫卖。这并非普通的社会实践,而是忠县中学将思政课堂搬到船头集市的创新之举。当思政教育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正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求真向善的种子。(11月18日《重庆日报》)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是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船主秦大益、曹利芳夫妇十余年不涨价、免费提供早餐的善举,本身就是一部鲜活的德育教材。学校敏锐把握这一教育契机,策划“精忠·行”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精忠”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社会的自觉担当。当学生们肩扛菜筐、汗洒码头时,他们承载的已不仅是蔬菜的重量,更是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与青年一代的社会责任。这种在服务中培育的家国情怀,远比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更加深入人心。
它也是一堂培养正确价值观的“劳动教育课”。“背一筐白菜从地里到集市,原来这么辛苦”——学生的朴素感悟,揭示了实践教育的真谛。思政教育不能悬浮于理论层面,必须扎根生活的土壤。在搬运蔬菜的喘息间,在集市吆喝的交往中,学生们真切体会到平凡劳动的艰辛与尊严,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这种用双脚丈量、用双手感知的体验式学习,使他们对劳动价值、生活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更是一堂塑造健全人格的“人生成长课”。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学生们在扶老携幼、助农售卖的细微之处,收获的不仅是能力锻炼,更是情感的熏陶与生命的启迪——对弱者的同理之心,对善行的践行之力,对生活本真的触摸与敬畏。网友“淳朴善良在这里得以传承”的评价,恰恰印证了这种融入生活的教育所具有的强大感染力。
忠县中学的创新实践表明,思政课的活力在于“行走”,魅力源于实践。当教育者勇于打破围墙,将社会天地变为育人课堂,让学生在服务社会、体察民情中完善人格、升华思想,思政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期待更多“行走的思政课”在各地涌现,让青年学子在时代大潮中,既读万卷书,也行万里路,最终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魅力十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