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喻本桐教授胸外科团队与麻醉科主任陈世彪教授团队成功实施一例“全无管化”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10分钟即完全苏醒,全程无痛,术后仅两天便康复出院。
近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喻本桐教授胸外科团队与麻醉科主任陈世彪教授团队成功实施一例“全无管化”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10分钟即完全苏醒,全程无痛,术后仅两天便康复出院。
“四不插”:将微创理念推向极致
胸外科手术因创伤大、恢复慢、管路多,长期被视为“痛苦”的代名词。如今,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项国内首创技术正颠覆这一认知。36岁的李女士成为这一创新技术的首位受益者。因体检发现右上肺11mm×12mm磨玻璃结节,她慕名求治于喻本桐教授团队。术前评估中,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黄坚在陈世彪主任指导下,确认李女士为“全无管化”技术的理想人选。
与传统胸科手术需插气管导管、尿管、胸腔引流管,甚至与目前主流的“无管化”技术仍保留喉罩不同,此次技术实现了真正的“四不插”:不插气管导管、不插喉罩、不插尿管、不置胸腔引流管。
“这不仅避免了传统插管带来的咽喉损伤和黏膜刺激,更从根源上消除了喉罩导致的术后不适”麻醉科黄坚副主任医师介绍道。
技术内核:精准麻醉与无创监测的革命性融合
陈世彪教授提出,该技术的突破性在于麻醉方案的颠覆性重构与尖端监测技术的深度融合:
1. 药物革新:采用新型阿片类药物奥赛利定替代传统瑞芬太尼。该药起效快、呼吸抑制弱,从药理层面保障自主呼吸稳定,并有效规避瑞芬太尼易引发的术后痛觉过敏问题。
2. 精准阻滞:术前实施颈段迷走神经阻滞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从神经传导通路上精准阻断手术区域疼痛信号,使全身麻醉药用量显著下降,为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创造条件。
3. 智能护航:全程使用无创呼吸监测仪,实时监测潮气量、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等关键通气参数,构建“智能导航”系统,确保自主呼吸状态下的通气安全,彻底杜绝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风险。
患者体验与临床价值:重新定义快速康复
李女士的术后感受印证了本项新技术的优势:“醒来时没有任何疼痛感,身上没有管子,当天就能下床走动。”早期活动极大促进了脏器功能恢复,使她仅用两天即达出院标准,同时医疗费用显著降低。
“我们突破的不仅是技术边界,更是患者体验的边界。通过药理、神经调控与监测技术的三维创新,实现了呼吸循环稳定与超快康复的平衡。”陈世彪教授说道。
业内专家认为,该技术尤其适用于气道刺激敏感、追求快速康复的胸科手术患者,是ERAS理念的极致实践,标志着麻醉学向“更精准、更微创、更人性化”迈出关键一步。
据悉,陈世彪教授团队将启动多中心临床研究,进一步优化适应症,推动这项原创技术从“首例”走向“常规”,惠及更多患者。
来源:家庭医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