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1947年5月的孟良崮,国民党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整编74师三万多人全部葬身山谷。
这场惨败让蒋介石心痛不已,他事后反复琢磨:如果当初让王耀武坐镇指挥,而不是把指挥权交给只会耍嘴皮子的汤恩伯,张灵甫会死吗?
74师会全军覆没吗?这场改变国共军事态势的关键战役,真的有可能出现另一个结局吗?
1947年初,山东战场的局势对国民党来说看起来一片大好。
蒋介石调集了60万大军准备对山东解放区发起总攻,想要一举歼灭华东野战军的主力。
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想不通的决定——把最懂山东情况、最了解共军打法的王耀武调去守济南,让他这个能打仗的将军去当城防司令。
王耀武是什么人?黄埔三期的高材生,整编74师的创始人,从淞沪会战到常德保卫战,哪场硬仗没打过?他手下的74军在抗战时期就是出了名的能打,日本人听到74军的番号都要头疼三分。
这样一个实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蒋介石不让他去前线指挥作战,反而让他窝在济南城里数城墙砖头,这算什么道理?
王耀武到济南后憋屈得很。
他看着自己一手带出来的74师在前线冲锋陷阵,心里跟猫抓一样难受。
74师现在的师长张灵甫也是他的老部下,这个人能打仗是能打仗,性子也是出了名的傲。
王耀武太了解张灵甫了,知道他这个人打顺风仗的时候勇猛无比,遇到逆境就容易钻牛角尖。
张灵甫在黄埔是第四期的,比王耀武晚一期,但这家伙从来不把谁放在眼里,就连对王耀武这个老上司也是表面恭敬,骨子里有股子不服气。
济南的日子对王耀武来说简直是煎熬。
他每天接到的都是前线的战报,看着74师一路推进,心里既为老部下骄傲,又隐隐有些不安。
华东野战军那帮人不是吃素的,陈毅、粟裕都是用兵如神的角色,怎么可能让你74师这么顺利地往前推?王耀武闻到了陷阱的味道。
张灵甫这个人打起仗来是真敢拼。
1947年5月初,整编74师作为国民党军的尖刀部队,一路从泰安往北推进。
一路上打得都挺顺,74师的战斗力摆在那儿,共军的地方部队根本挡不住。
打顺了之后张灵甫就飘了,他觉得华野主力也不过如此,这次肯定能在山东立下大功。
王耀武在济南急得直跺脚。
他给张灵甫发了好几封电报,意思说得很明白:你小子别冒进,华野的主力肯定在附近埋伏着,等你钻进口袋呢!74师虽然能打,孤军深入也是找死。
王耀武还特别提醒张灵甫,你左右两翼的友军都不靠谱,关键时候指望不上,千万不要把自己孤立出去。
张灵甫把这些电报看了,表面上说"明白明白",实际上根本没往心里去。
他心里想的是:王老师你在济南待久了,消息不灵通,不知道前线的情况。
我74师现在士气正旺,就该趁热打铁追击共军主力。
张灵甫还有另一层心思——这次山东战役如果打赢了,首功肯定是前线指挥官的,他可不想让别的部队抢了风头。
5月13日,张灵甫率领74师进入孟良崮地区。
这片山区地形复杂,到处是悬崖峭壁,根本不适合大部队展开。
张灵甫当时判断共军主力就在附近,他想的是占领制高点,等其他部队合围过来,把华野主力包围歼灭。
这个想法本身没错,问题是他太小看共军的反应速度了,也高估了友军的支援能力。
74师刚进入孟良崮,华野的主力部队就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
张灵甫这才发现情况不对——自己被包围了。
他赶紧向上级报告,要求友军火速增援。
这个时候张灵甫慌了,他连续给指挥部发电报,语气一次比一次急。
王耀武在济南听到消息,整个人都懵了。
他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前线的总指挥汤恩伯是个什么样的人?说得好听点叫"儒将",说得难听点就是个只会念书不会打仗的书呆子。
汤恩伯学历是有的,黄埔一期的老资格,还去日本留过学,理论知识一套一套的。
问题是打仗这玩意儿,光靠理论有什么用?战场上瞬息万变,需要的是实战经验和临机决断,这些汤恩伯都没有。
张灵甫被困孟良崮的消息传来,汤恩伯一开始还挺淡定。
他觉得74师是王牌部队,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守个几天没问题,等周围的部队合围过去,反而能把华野主力包饺子。
汤恩伯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响,现实却给了他狠狠一巴掌。
王耀武在济南坐不住了。
他给蒋介石发电报,请求让他亲自到前线指挥救援。
王耀武对山东的地形了如指掌,对华野的战术打法也研究得透彻,他知道该怎么救74师。
蒋介石收到电报后犹豫了,让王耀武去前线确实合适,问题是这样一来不就等于承认汤恩伯不行了吗?蒋介石最后还是没同意,只是让王耀武提建议。
王耀武提了一个很具体的救援方案:让距离最近的李天霞第83师和黄百韬第25师同时向孟良崮猛攻,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通道。
王耀武强调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在华野完成合围之前把74师救出来,晚一天都不行。
这个方案送到汤恩伯那里,汤恩伯看都没仔细看,就放一边了。
他觉得王耀武在济南,不了解前线实际情况,自己的指挥才是最合理的。
汤恩伯的指挥有多糟糕?他让各路援军分头行动,互不协调。
李天霞的部队离孟良崮最近,本来最有希望打通通道,汤恩伯却让他慢慢推进,说什么"稳扎稳打不要冒进"。
黄百韬那边倒是想救,汤恩伯又没给他配备足够的支援火力。
这种指挥水平,别说救人了,不添乱就不错了。
李天霞这个人跟张灵甫有过节。
当年在整编11师和74师之间发生过一些摩擦,两个人互相看不顺眼。
这次张灵甫被困,李天霞嘴上说要全力救援,实际行动上却磨磨蹭蹭。
他的83师离孟良崮只有十几公里,正常行军速度半天就能到,李天霞硬是走了两天。
李天霞的部队在路上遇到华野的阻击,打得确实很激烈。
李天霞抓住这个借口,不停地给汤恩伯发电报,说共军火力太猛,伤亡很大,请求停止进攻重新部署。
汤恩伯也是个和稀泥的,居然同意了李天霞的请求。
就这样,最有希望的救援力量被白白浪费了。
黄百韬是真想救张灵甫。
他和张灵甫虽然不是一个派系的,也没什么私交,黄百韬就是觉得作为军人,战友有难不能见死不救。
他指挥第25师拼命往孟良崮方向冲,遇到共军阻击就硬打硬拼。
25师为了救援74师,付出了惨重代价,伤亡了好几千人。
黄百韬的部队打到离孟良崮只有五六公里的地方,实在是打不动了。
华野在这条路上布置了重兵,层层设防,25师就像撞在铁板上一样,寸步难行。
黄百韬眼看着孟良崮方向的枪声越来越稀,心里明白74师怕是撑不住了。
他给汤恩伯发电报,要求其他部队配合进攻,分散共军的兵力。
汤恩伯还是那套说辞:各部队按既定计划行动,不要擅自改变部署。
王耀武在济南听到这些消息,气得差点吐血。
他太清楚国民党军队的这套毛病了——各个派系各有小算盘,谁也不愿意为别人拼命。
74师虽然是王牌,归根结底是王耀武的嫡系部队,其他人救不救得看心情。
如果王耀武在前线亲自指挥,至少能调动他的嫡系部队拼死救援,其他派系的将领看在王耀武的面子上也不敢太过分。
5月14日到15日,孟良崮上的战斗进入白热化。
华野集中了五个纵队的兵力,轮番向74师的阵地发起冲锋。
张灵甫指挥部队拼死抵抗,74师不愧是王牌部队,打得相当顽强。
山头上的阵地反复争夺,双方伤亡都很大。
张灵甫这两天几乎没合眼。
他不停地给汤恩伯发电报,询问援军到哪里了,什么时候能打通通道。
汤恩伯的回复永远是"正在全力增援,请坚守待援"。
张灵甫心里凉了半截,他知道这种官话意味着什么——援军根本指望不上了。
74师的弹药消耗很快,空投补给又被华野的火力拦截,能落到阵地上的物资少得可怜。
士兵们已经开始节省子弹了,每一颗子弹都要用在刀刃上。
张灵甫派人往外突围了好几次,都被打了回来。
华野的包围圈铁桶一般,根本找不到突破口。
5月16日凌晨,华野发起总攻。
经过两天多的消耗,74师已经到了强弩之末。
阵地一个接一个地失守,部队开始出现混乱。
张灵甫知道大势已去,他给汤恩伯发了最后一封电报,说自己誓与74师共存亡。
电报发完没多久,师部就被攻破了。
张灵甫在混战中被击毙,整编74师三万多人全军覆没。
消息传到南京,蒋介石整个人都傻了。
74师是他手里最精锐的部队之一,装备的都是美式装备,就这么全没了?蒋介石连续几天都在发脾气,追究各方面的责任。
他事后复盘的时候反复想:如果当初让王耀武指挥这场战役,会不会是另一个结果?
王耀武如果在前线指挥,确实有可能改变孟良崮战役的结局。
他最了解74师的战斗力和极限,也最清楚华野的战术特点。
王耀武打了这么多年仗,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不会让74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王耀武对山东的地形了如指掌。
他在山东打了好几年,哪里能走大部队,哪里容易被包围,他心里都有数。
如果是王耀武指挥,他肯定不会让74师冒险进入孟良崮这种不利地形。
就算张灵甫强行要去,王耀武也有办法约束他——毕竟74师是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那些团长、旅长都是王耀武的老部下,王耀武说话他们听。
王耀武最大的优势是能协调各派系部队。
他在国民党军队里资历深、人脉广,跟各路将领都打过交道。
如果是王耀武发命令要求救援,李天霞就算心里不乐意,表面上也不敢太过分。
黄百韬那样真想救人的将领,王耀武肯定能给他调来足够的支援,让他的进攻更有效率。
问题是,就算换了王耀武指挥,国民党军队的根本问题能解决吗?派系林立、互相拆台、各有私心,这是国民党军队的痼疾。
王耀武再能干,也只是一个将领,改变不了整个军队的风气。
74师就算这次保住了,下次呢?在山东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面对的是士气高昂、战术灵活的华野,战略上的被动不是换个指挥官就能扭转的。
蒋介石后来也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他在日记里写过,孟良崮之败不仅仅是战术失误,更是整个军队系统出了问题。
将领们各怀鬼胎,上下级之间互不信任,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赢仗?王耀武能力再强,也无法一个人扭转大局。
蒋介石用人上的失误,在孟良崮战役中暴露无遗。
他把王耀武这样的实战派雪藏起来,却让汤恩伯这种纸上谈兵的人指挥前线,这本身就是战略性的错误。
战争打到最后,拼的是将领的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用错了人,再好的牌也能打烂。
结语孟良崮战役过去这么多年,历史不能假设,输了就是输了。
王耀武是不是真能改写战局,谁也说不准。
国民党军队的问题太深了,派系矛盾、指挥混乱、士气低落,这些都不是换个指挥官就能解决的。
蒋介石最大的错误不是没重用王耀武,而是整个用人体系和军队建设都出了问题。
一个王耀武救不了国民党,这是历史给出的答案。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三卷,军事科学出版社
国防大学战史研究室:《孟良崮战役研究》,解放军出版社
王耀武将军回忆录编写组:《王耀武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
张雄文著:《国民党军简史》,档案出版社
山东省档案馆:《孟良崮战役档案史料汇编》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