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城镇居民面临“育儿难”“育儿贵”“育儿忧”三大难题,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尤为突出。当“带娃”难题困扰年轻夫妇,让他们考虑是不是要生娃或多生娃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首次进入本科序列,首批学子已踏入校园。这不仅是人才培养体系的
□ 李丽
我国城镇居民面临“育儿难”“育儿贵”“育儿忧”三大难题,尤其是双职工家庭的育儿焦虑尤为突出。当“带娃”难题困扰年轻夫妇,让他们考虑是不是要生娃或多生娃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今年,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专业首次进入本科序列,首批学子已踏入校园。这不仅是人才培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更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
“不敢生”的背后是托育焦虑。对于双职工家庭而言,“孩子谁来带”是一道现实难题。祖辈还没退休或者力不从心,保姆市场鱼龙混杂,托育机构价格高且质量参差不齐……种种困境,困扰着年轻的父母,也影响着社会的生育意愿。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人数约3000万,超过三成婴幼儿家庭有托育需求,但实际入托率仅为7.86%。巨大的供需差异表明:我们缺的不是托位,而是让人放心的、高质量的托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带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研究表明,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窗口期”。这一阶段的照护,早已不是“吃饱穿暖、不磕不碰”的基础照料,而是关乎一个生命最初几年认知、情感、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性干预。一个专业的托育老师,是观察者、引导者和伙伴,他们通过“科学的回应性照护”,最大限度地激发婴幼儿的潜能。大学培养“带娃专家”不仅正当其时,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关键性投资、一种责任性照护。
目前,我国持证保育人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不足10%,专业人才缺口巨大。大学开设本科专业,是补上人才短板的关键一步。但要真正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托育人才队伍,需着手完善相关配套举措,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比如加强高校与行业的对接,让专业能力高效转化为服务品质;完善职称晋升通道、提高薪酬待遇、明晰职业发展前景等,增强从业者的获得感、归属感。近日举办的2025年职工托育职业技能大赛,正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标志着国家对托育人才的重视。
期待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这批新时代的“带娃专家”能尽快成长、施展才干。他们肩负的,不仅是帮年轻父母“看孩子”,更是为国家的未来“育幼苗”。当专业照护能托举起每个家庭“稳稳的幸福”,“幼有所育”的美好愿景才能真正照进现实。
本文来自【聊城日报-聊城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