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巡礼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鱼水新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6:14 1

摘要:在江南水乡的温婉画卷中,常熟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新时代的双拥实践,续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篇章。2025年,常熟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为江苏省双拥工作的标杆城市。这座承载着沙家浜红色基因的城市,用七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

在江南水乡的温婉画卷中,常熟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新时代的双拥实践,续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篇章。2025年,常熟再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成为江苏省双拥工作的标杆城市。这座承载着沙家浜红色基因的城市,用七十余载的坚守与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双拥之路。

红色基因铸就双拥之魂

清晨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前,一群身着校服的少年正凝视着展柜中泛黄的老照片。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85年前那段烽火岁月:“1939年,‘沙家浜连’的36名伤病员在这片芦苇荡中养伤,是常熟百姓用生命掩护、用米粥喂养,才让这支队伍发展壮大……”

这段历史,正是常熟双拥工作的精神源头。如今,每年新兵入伍季,常熟都会举行特别的“红色基因传承仪式”,定向输送优秀青年到“沙家浜连”服役。2023年,沙家浜镇的平安接过绣有“沙家浜精神代代传”的锦旗时,向家乡父老庄严承诺:“一定苦练打赢本领,当好新时代‘沙家浜连’传人!”

为让红色血脉永续流淌,常熟打造了立体化的红色教育矩阵。在市中心最繁华的方塔东街,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双拥宣传片;沙家浜风景区的双拥主题公园,正成为国防教育的活教材;新建的“虞城戎耀馆”年接待参观者超2万人次,其中青少年占比达60%。更令人称道的是,常熟创新推出“行走的红色课堂”,将红色印记串联成研学路线,配套开发的“沙家浜”系列文创产品,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

制度创新夯实保障根基

2023年寒冬,退役军人老张的家中暖意融融。常熟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送来的“崇军保”理赔金,解了他突发脑梗的燃眉之急。由政府部门、慈善总会和保险公司三方合作推出的“1+2”双拥保障项目(1份“常熟市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慈善拥军”“崇军保”2重保险)保障计划,为常熟籍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风险保障。

这是常熟双拥制度创新的一个缩影。在市委常委会会议室,双拥工作被明确写入每年“一号文件”。市委书记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构建起覆盖43个部门、14个镇街、373个村(社区)的组织网络。财政保障更显力度,年度专项经费建立与GDP同步增长机制。

在常熟,“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实惠。市财政每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现役军人子女入学优待、随军家属安置。创新实施的“立功虞城·戍耀常熟”项目中,部队立功官兵的家属可享受免费“探亲游”。在乡镇基层,“新兵守国·老兵守家”结对机制让46对军民结成互助对子,现役军人家属有困难时,一个电话结对老兵就上门服务,尊崇荣耀在田间地头绽放。

社会力量共筑爱心长城

梅李镇徐阿婆的菜园里,青翠的时令蔬菜刚采摘完毕,三十年来,这位老人坚持每周为驻军送菜。“孩子们保家卫国,我别的做不了,就让他们吃口新鲜菜。”老人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常熟人民的拥军情怀。

在这座城市,像徐阿婆这样的“民间拥军大使”比比皆是。理发师“阿苏”二十年来坚持为官兵免费理发;340位“常熟妈妈”与驻军士兵认亲结对;民营企业家每年“八一”都带着员工慰问部队。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些自发行为已升华为组织化行动——市沙家浜爱国拥军联合会凝聚多方企业和爱心人士,民主党派设立多个拥军组织,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双拥工作。

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让常熟的双拥工作更显温度。关爱军属、情系边防、助力军娃,一项项贴心行动,传递着这座城市对军人军属的深情厚谊。无论是走进军人家庭,送去关怀帮扶,还是为戍边战士捎去慰问与思念,常熟人民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篇章。军民融合绘就发展新图每当群众最需要的时候,驻常部队总是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守护一方安宁。据统计,近年来驻军累计参与各类抢险救援任务27次,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元。

部队反哺地方的情谊,更体现在日常共建中。练塘中心小学的操场上,海军某部教官正在指导国旗班训练。这所与部队结对共建的学校,已培养出3000余名“少年军校”学员,该校也先后获评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5项省级以上荣誉。

军地协同的深度,在常熟有套独特的“双清单”机制作保障。近四年来,部队所提需求件件有回音,地方所盼项目事事有着落。财政支持部队建设,部队反哺地方发展,官兵走上街头巷尾,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共绘军民团结新画卷。

这种良性互动,催生了“城舰城连共建”等创新模式——与“常熟舰”“沙家浜连”的视频连线已成为中小学开学第一课,舰上官兵寄回的“海疆石”,连队官兵带回的“沙场土”,被孩子们珍藏在学校的“国防教育馆”里。

文化浸润培育精神家园

2023年“永远的鱼水情”双拥晚会上,一场特殊的“时空对话”正在上演。常熟原创的音诗画《共和国不会忘记》中,现代少年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这盛世如您所愿”“吾辈当自强”的铿锵誓言回荡在苍松翠柏间。这个节目通过网络直播,吸引超5万人次观看。

文化浸润,是常熟双拥工作的鲜明特色。创新探索“体育+双拥”模式,举办双拥运动会,将“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国家战略融入双拥。原创小品《新兵的烦恼》、少儿军体拳《壮志凌云》、歌曲《永远的鱼水情》,巡演时引发热议。更“潮”的是“双拥邮政咖啡驿站”,融入迷彩元素的咖啡杯、Q版军人形象的明信片等产品,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爆款”。这些创新实践,让双拥文化从宣传栏走进生活圈。

在常熟,尊军崇军已成社会风尚。每年“最美退役军人”评选都是全城盛事,获奖者的照片会登上城市日报。公交“拥军专线”、医院“军人优先”窗口、景区“军人荣誉墙”等设施,让军人军属的获得感实实在在。这种氛围感染着下一代——在“我给解放军叔叔写封信”活动中,学生李墨涵这样写道:“长大后我也要穿军装,像你们一样守护祖国”!

站在“六连冠”的新起点,常熟军民正以“一心向党、卫国为民、爱国拥军、同心奋斗”的沙家浜精神谋划新篇。

新征程,常熟军民敢想敢干,艰苦奋斗,构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军地互动、全民参与的“大双拥”格局。这片见证过烽火岁月的土地,如今用鱼水情深的当代实践昭示:双拥工作的“常熟模式”,正在为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提供生动范本。(江苏省双拥办)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