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一听“花生”,第一反应就是油,热量高,吃了怕胖。可你要是稍微翻翻书、查查资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个被误解挺深的好东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早就把坚果列为每日推荐摄入的健康食品之一,而花生,恰好是其中既常见又实惠的代表。
有糖尿病的朋友,嘴巴馋点儿可选对东西才是关键。花生这个在咱们饭桌上常见的小物件,没准儿能帮你在血糖这事儿上,多添点底气。
不少人一听“花生”,第一反应就是油,热量高,吃了怕胖。可你要是稍微翻翻书、查查资料,就会发现,它其实是个被误解挺深的好东西。《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早就把坚果列为每日推荐摄入的健康食品之一,而花生,恰好是其中既常见又实惠的代表。
咱们今天就聊聊,糖尿病人如果坚持吃点花生,半年下来,身体可能会给你不少惊喜。
先从最关心的血糖说起。很多人会觉得花生是“坚果类”,糖尿病人是不是不能吃?
其实恰恰相反。花生的升糖指数(GI值)很低,大约是13到23之间,属于低GI食物。也就是说,它吃下去之后,不会让血糖像坐火箭一样蹿起来,反而能起到“缓冲”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吃主食前先来几颗花生,能让饭后的血糖波动变得更温和。这就像给血糖上了个“缓冲垫”,尤其对饭后血糖容易飙升的2型糖尿病人来说,这是个很实用的小技巧。
除了血糖平稳,花生里还有不少对心血管有好处的成分。像单不饱和脂肪酸、植物甾醇、镁这种矿物质,都在默默地帮咱们“护心”。2型糖尿病人最怕什么?不是血糖高,而是高血糖拖着高血压、高血脂一块儿来,把血管折腾得不成样子。
长期吃点花生,有研究指出,能降低坏胆固醇(LDL)水平,同时提高好胆固醇(HDL),这就像把马路上的坏车拦住,好车放行,心血管通畅了,整个身体的循环系统才有底气。
有一次门诊,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大哥,2型糖尿病十来年,血脂也高,问我“医生我馋零食,吃点啥不闹心?”我给他推荐了花生,他当时还乐,说“这玩意儿又便宜又香,早说我就不偷摸吃薯片了!”半年后复查,血脂降了,体重还轻了3斤,人也精神了不少。
他老婆在旁边都乐,说“原来管住嘴不光是少吃,还得吃对。”这就是典型的“吃对了比吃少了还重要”。
再说点鲜为人知的。花生壳是壳,花生米才是宝。它里头的白藜芦醇,听起来像是红酒里的成分吧?花生也是富含白藜芦醇的植物之一。这个成分在抗氧化、防炎方面有点“狠角色”的意思,能减少身体里的慢性炎症——而慢性炎症,正是不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幕后黑手”。
别小看这点点成分,慢性炎症一旦被遏制,胰岛β细胞的功能可能还能保住一部分,这对糖尿病人来说,是救火队一样的存在。
当然也有人担心,花生是不是容易发霉?这个问题问得好。
确实,如果储存不当,花生容易长黄曲霉毒素,这可是致癌物。但你要是买新鲜的、密封好、别受潮,再炒一炒、烘一烘,其实风险是极小的。别把“可能性”当成“必然性”,该吃的吃,前提是方法对。
有意思的是,花生还和控制体重挂上了钩。你可能觉得它热量高,但别忘了,它富含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吃几粒就挺有饱腹感。
这就像你吃一袋薯片,越吃越饿;但吃一小把花生,反而不容易嘴馋了。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追踪十几年的研究,发现每日适量摄入坚果的人,体重更稳定,长期来看还更不容易发胖。糖尿病人控制体重是头等大事,胖了,胰岛素抵抗加剧,血糖更难控。如果花生能帮你“省下”宵夜、零食那一口,值。
还有个冷知识你可能没听过,花生里头的精氨酸,是“血管的朋友”。它是合成一氧化氮的原材料,而一氧化氮能让血管壁放松,血流通畅,从而降低血压。你是不是发现了?花生这小玩意儿,好像哪儿都能搭上边,血糖、血脂、血压,全给你照顾到了。
不过话说回来,咱也不能光看好处不讲分寸。吃花生也得讲究“量”。建议糖尿病人每日吃花生控制在一小把,也就是大约20克左右,别炒得太咸、别裹糖衣、别油炸。最好是清炒、干烘的,保留营养又不过多添加负担。
有些人还爱喝花生牛奶、吃花生糖、花生酱……这些咱得分清楚,不是所有“带花生”的食品都健康,加工多了,糖和油都上了,反倒适得其反。
有时候,健康就在这些日常的小习惯里藏着,不声不响地发挥着作用。
你不觉得吗?半年来没怎么感冒,走路轻快了,血糖稳稳的,体检报告上多了几个“正常”两个字,这种细水长流的变化,才是真正可贵的。
家里有糖尿病人的,厨房里不妨常备点花生。炒菜前抓几粒当零嘴,或者泡在早餐粥里,哪怕只是饭前嚼两颗垫垫肚子,也都是在给自己攒健康。
就像老话说的: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会吃。你要是能在嘴馋的时候,选对了东西,那就是生活给你开的“健康后门”。
说到底,糖尿病这事儿,管住嘴是门学问,不是死抠热量表,而是得懂得“吃得巧”。花生就像是那个看起来不起眼、但关键时刻能帮你一把的老朋友,默默地在你身边,帮你稳住局面。你不声不响地吃着,它不声不响地帮你养着。
时间一久,身体自己就知道谁是“真朋友”。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丁秀兰,张晓红.坚果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0,12(4):356-359.
[3]王蕊,赵丽娟.花生及其活性成分对白藜芦醇代谢与抗炎作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3,44(9):189-193.
来源:曾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