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的关税每人分2000?特朗普吹完牛又撤回,把3亿美国人当猴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3:58 1

摘要:然而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不到一天功夫,这篇引爆网络的帖文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没有解释,没有说明,仿佛一阵风吹过,什么都没留下。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康康

11月9日,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要从收上来的关税里,给每个美国人发2000美元。

然而还没等大家回过神来,不到一天功夫,这篇引爆网络的帖文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没有解释,没有说明,仿佛一阵风吹过,什么都没留下。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又是特大统领的随口玩笑,拿3亿美国人找乐子?

我们先来算算这笔最直接的钱,2000美元,听着确实诱人。但问题是,钱从哪儿来?特朗普的说法是,用持续征收的关税。听起来像个完美的闭环,用外国人的钱给美国人发福利。

但现实的算盘一打,这个数字就显得格外刺眼。根据美国今年的财政预期,所有关税加起来,总收入大概是880亿美元。

美国有3亿人口,简单一除,就算把每一分钱都分下去,平均到每个人头上,连300美元都不到。

2000美元的承诺,和不到300美元的现实,这中间的窟窿可不是一般的大。这简直不是在算账,是在变魔术。

眼看牛皮快吹破了,财政部长贝森特赶紧出来“打补丁”。他说,大家别误会,不是直接发现金。那是什么呢?是“返还”给大家,以各种减税的形式。

比如,以后你收到的小费,不用再交所得税了。你的加班费和社保税,也可能给免了。

听着挺好,可这又能省多少?就拿免除小费税来说,一个年收入5万美元的家庭,辛辛苦苦一年,大概能因此省下300美元。

这点钱,连2000美元的零头都凑不上。这哪里是“补救方案”,分明就是想用一个创可贴,去堵一个大坝的决口。

然而最讽刺的是,还是这所谓的“分红”,实际上是民众在为政策“买单”。

这几年,大量研究数据都在说一件事:关税的成本,根本不是什么外国人承担,最终都转嫁到了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头上。有调研显示,从2018年到2022年,加征的关税让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每年要多花800多美元。

一边让你每年多掏800多,一边许诺给你一个连300都兑现不了的“福利”。这笔账怎么算,都像是一个圈套。

最绝的还在后头。特朗普政府当年加征关税这事儿,本身就官司缠身。

最高法院正在审查它的合法性,因为有指控说他滥用了《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下级联邦法院已经判了,说他这么干缺乏国会明确授权。

要是最高法院最终也裁定败诉,那政府非但一分钱都发不出来,反而可能要向各大企业退还大约1000亿美元的关税。

到时候别说分红了,自家金库都得先出一次血。这让那个“2000美元分红”的承诺,听起来更像一个黑色幽默。

如果说财政上这笔账是彻头彻尾的胡闹,那为什么还要提出来?答案很简单:时机。这个承诺根本不是什么经济政策,而是一个在特定政治压力下,被反复使用的舆论操控工具。

我们看看它出现的节骨眼——最高法院的判决就在眼前。最晚明年6月,甚至可能早到1月份,关于关税合法性的最终裁决就要下来了。这对于特朗普来说,是制造舆论、争取支持的“最后窗口期”。

在判决前扔出一个“全民发钱”的重磅消息,不管能不能实现,都能瞬间转移焦点,把一个复杂的法律问题,简化成一个“要不要给民众发福利”的大众情绪问题,试图以此来影响司法。

而且,这套“危机福利主义”的打法,他也不是第一次用了。翻翻旧账就知道了,这简直是他应对政治危机的标准操作。

当年,他那个“政府效率部”被人质疑,他就提出要把节省下来的预算发给民众当补贴。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他又说要用关税给大家发钱。就在上个月,他还提过要发1000到2000美元的补贴。

你看,这根本不是什么深思熟虑的政策构想,而是一种路径依赖。一遇到麻烦,就把“发钱”这个口号拿出来,当成救命稻草。

据悉,就连他的核心幕僚都对这个承诺感到头疼,私下里说这口号“毫无预算依据”,简直是给对手送子弹,让他们来攻击财政赤字和政策合法性问题。

这种操作的本质,是想绕开整个美国的制度体系,他选择用社交媒体直接喊话,就是想跳过所有程序,直接诉诸民意,用民众的狂热来倒逼制度。

这种“承诺-撤回-辩解”的循环,玩得了一时,玩不了一世。它最长远的代价,是整个国家信任体系的崩塌和政策严肃性的瓦解。

这次事件,就是“语言折价”这个概念最生动的现场演示。一开始,承诺是简单粗暴的“每人发2000美元现金”。几天后,经过官僚体系的“稀释”,就变成了一份语焉不详的“税务抵扣清单”。

更可怕的是传播渠道的异化。社交媒体本是分享生活的地方,现在却成了政策发布的“前台”,甚至是“试验田”。

一个关乎3亿人钱袋子的重大承诺,可以像发一张自拍一样随意,发现苗头不对,删了就当无事发生。而那些本该严谨权威的政府沟通渠道,反倒成了跟在后面“擦屁股”的补救工具。

当政策的质量要让位于舆论的注意力博弈时,整个国家的决策流程就被颠覆了。

这种不确定性,伤害的不仅是国内民众。连德国的央行都在报告里发出警示,说这种缺乏透明性、频繁变动的关税政策,会严重损害一个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信用地位。

大家跟你做生意,都得提心吊胆,谁也不知道你明天会出什么幺蛾子。

说到底,这整件事最深远的后果,是信任链条的断裂。它把民众最真实、最迫切的经济关切,当成了政治游戏中的筹码。

在一次次虚幻的希望和必然的失望中,人们会逐渐变得麻木,最终导致对整个政治体系的不信任。

结语

总的来说,特朗普的这个“2000美元承诺”,绝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言论失误或政治噱头。它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了当代美国政治中财政、政治与信任的三重危机。

透过它,我们能清晰地看到,短期的舆论操控是如何一步步凌驾于长期的政策稳定与制度诚信之上的。真正的风险,不在于一个承诺最终无法兑现,而在于当这种“开空头支票”的政治行为常态化时,整个制度的根基——信任,正在被一寸寸地掏空。

舆论的潮水或许可以被一时的口号所引导,但信任的堤坝一旦溃决,想要重建,恐怕就难于登天了。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