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笔116万的存款,8年的婚姻积累,却在转眼间灰飞烟灭。面对镜头,刘先生的声音止不住地颤抖:“这么多年我在外面吃苦,结果她在家里背刺我。”
一笔116万的存款,8年的婚姻积累,却在转眼间灰飞烟灭。面对镜头,刘先生的声音止不住地颤抖:“这么多年我在外面吃苦,结果她在家里背刺我。”
河南郑州的刘先生近日向媒体求助,称结婚8年的妻子将家庭全部积蓄116万元挥霍一空,其中仅打赏男主播就高达67万元,剩余资金去向不明,甚至还欠下了8万多元网贷。
这个普通的家庭,如同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一样,丈夫在外打拼,妻子在家照顾孩子。为了给妻子一份安全感,刘先生将多年辛苦积攒的116万定期存款全部放在妻子名下。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份信任会在瞬间崩塌。
“我对她已经死心了,只是家里还有老人孩子。”刘先生哭得很伤心,他的眼泪不仅为失去的金钱而流,更是为破碎的信任而流。
刘先生和妻子结婚八年,育有孩子,这是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家庭模式——丈夫在外工作赚钱,妻子全职在家照顾孩子。
为了给妻子一份“安全感”,刘先生毫不犹豫地将自己辛苦攒下的116万元定期存款全部存放在妻子名下。
然而,当刘先生最近需要动用这笔钱时,却震惊地发现账户上的钱不翼而飞。
“再三逼问下发现一分钱也没有了,其中大概有67万刷给了男主播,剩下的她也说不清楚,关键现在还欠了8万多网贷。”刘先生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哽咽。
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116万元意味着什么?可能是八年省吃俭用的积累,可能是无数个加班熬夜的回报,更可能是全家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希望与保障。
在丈夫不知情的情况下,刘先生的妻子沉迷于直播平台,为了给心仪的男主播“打pk拉票”,她不断充值打赏。
67万元——这笔钱最终流入了陌生男主播的账户,而家庭八年的积蓄则化为乌有。
“就是上头了,”面对丈夫的质问,妻子如此解释自己的行为,并强调自己“从未线下见面”。但这句轻描淡写的解释,对于刘先生来说,显然无法成为原谅的理由。
打赏行为究竟是消费还是赠与?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有着明确的界定。
根据绵阳市涪城区人民法院在类似案件中的判决,“网络打赏”行为通常发生在主播表演时,用户购买虚拟礼物打赏,本质上是一种消费行为,而非赠与。
事发后,刘先生已经将此事反映给直播平台,客服回应需要上传资料再进行确认。
对于刘先生而言,他坚持认为妻子的大额打赏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希望能够追回一部分损失。
然而,维权之路并不平坦。
根据法院对类似案件的判决,对于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在网络中进行打赏时,应对自己的消费行为承担全部民事责任。
除非打赏人是未成年人,或者主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否则追回打赏款的难度很高。
在另一起“榜一大姐”恋上男主播的案例中,法院驳回了女粉丝要求返还18余万元打赏款的诉讼请求,认为这属于一种等价交换的消费行为。
“婚姻真的让人不能信任。”刘先生的这句话,道出了比金钱损失更深的伤痛。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感与金钱纠葛并不少见。
德化县法院曾处理过一起案件,女子林某因与婚外情侣陈某的感情及经济纠纷,在短视频平台进行了三场直播,使用大量侮辱性言语针对陈某,最终被判决侵犯名誉权。
感情问题与金钱纠纷交织,常常会引发更复杂的矛盾。
刘先生的遭遇也引发了人们对婚姻中财务透明与共同管理的思考。
夫妻一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巨额债务,或者家庭积蓄被单方面挥霍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财务关系,成为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05 理性看待网络打赏针对网络直播打赏中存在的乱象,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曾联合印发《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规定网络主播不得通过有组织炒作、雇佣水军刷礼物等手段,暗示、诱惑、鼓励用户大额“打赏”。
同时,平台也不得引诱未成年用户“打赏”。
然而,对于像刘先生妻子这样的成年人,法律依然认定其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院方面提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在网络中进行打赏时,一定要评估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承受能力,理性打赏、理性消费。
“我希望可以追回一部分钱,然后再谈离婚。”刘先生的话意味着,即使能够追回部分损失,这段婚姻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在法院处理过的类似案件中,法官曾劝解当事双方“摆正心态,及时止损,各自回归家庭及正常生活中去”。
破碎的信任如同摔碎的镜子,即使勉强拼合,裂痕依旧清晰可见。
对于刘先生而言,失去的不仅是116万元,更是八年婚姻建立起来的信任与依靠。
来源:光年以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