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盛世大唐的繁华就此被无情打破,陷入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战乱深渊。而在这场动荡中,一位原本有望力挽狂澜的名将——高仙芝,却没能等到平定安禄山的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叛乱,安史之乱爆发,盛世大唐的繁华就此被无情打破,陷入了一场长达八年的战乱深渊。而在这场动荡中,一位原本有望力挽狂澜的名将——高仙芝,却没能等到平定安禄山的那一天,反而等来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屠刀。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交织着政治的博弈、人性的弱点以及时代的无奈。
战功赫赫却临危受命
高仙芝,这位出身于将门之家的唐朝名将,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勇气,在唐朝的边疆战场上屡立战功。他曾率领唐军长途奔袭,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征服小勃律国,威震西域。在他的军事生涯中,可谓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为唐朝的边疆稳定和国家尊严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时,大唐的朝堂上下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唐玄宗李隆基在慌乱之中,紧急任命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领大军东讨安禄山。此时的高仙芝,虽然已年近花甲,但依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艰巨的任务。他深知,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作为一名军人,他有责任挺身而出,保卫大唐的江山社稷。
战略抉择与局势困境
高仙芝率领大军出征后,很快就面临着严峻的局势。安禄山的叛军来势汹汹,一路势如破竹,已经占领了大片土地。而高仙芝所率领的军队,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新兵,缺乏训练和实战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高仙芝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战略抉择——退守潼关。潼关,是长安的东大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高仙芝认为,凭借潼关的天险,唐军可以有效地阻挡叛军的进攻,为后续的战略部署争取时间。于是,他果断下令军队收缩防线,放弃了一些已经占领的城池,集中兵力防守潼关。
然而,高仙芝的这一战略决策却引起了朝廷内部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高仙芝是畏敌怯战,擅自放弃了大片土地,导致叛军的势力进一步扩大。这些人在唐玄宗面前不断进谗言,诋毁高仙芝的声誉。唐玄宗在听信了这些谗言后,对高仙芝产生了怀疑和不满。
奸臣作祟与皇帝昏聩
在这场政治风波中,一个关键人物——边令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边令诚是唐玄宗派到军中的监军,他平日里仗着皇帝的宠信,作威作福,飞扬跋扈。高仙芝对他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因此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边令诚为了报复高仙芝,便在唐玄宗面前夸大其词,诬陷高仙芝克扣军饷、放弃土地、贻误战机等罪名。唐玄宗在盛怒之下,没有经过仔细的调查和核实,就下令将高仙芝斩首。
唐玄宗的这一决定,无疑是自毁长城。高仙芝是唐朝的一代名将,他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在当时的局势下,他的战略决策是明智的,是为了保存唐军的实力,以便更好地应对叛军的进攻。然而,唐玄宗却被奸臣的谗言所迷惑,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最终导致了高仙芝的冤死。
时代悲剧与历史教训
高仙芝的死,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安史之乱的爆发,暴露了唐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唐玄宗在位后期,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导致朝廷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等地方势力趁机起兵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高仙芝的冤死,也反映了封建王朝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荣辱。而一些奸臣为了谋取私利,往往会不择手段地诬陷忠良,制造冤假错案。
公元756年,高仙芝在潼关被斩首,一代名将就此含冤而死。他的死,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和悲痛。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悲歌。
来源:辽宁胖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