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28的“ICU”手记:15亿债务清零背后的司法抢救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3:19 1

摘要:2023年末的湖北活力集团,正经历着创立以来最漫长的寒冬。生产车间的机器早已停转,货架上难觅“活力28”的身影,超百起合同纠纷堆满法务部门的办公桌,1305笔债权人款项无力兑付,3600余万元职工工资及社保悬而未决,这家曾占据全国70%洗衣粉市场的民族企业,已

2023年末的湖北活力集团,正经历着创立以来最漫长的寒冬。生产车间的机器早已停转,货架上难觅“活力28”的身影,超百起合同纠纷堆满法务部门的办公桌,1305笔债权人款项无力兑付,3600余万元职工工资及社保悬而未决,这家曾占据全国70%洗衣粉市场的民族企业,已然站在了破产的悬崖边。

当企业陷入这样的绝境,是任其消亡还是奋力挽救?“活力28”的答案,藏在一场历时近两年的司法重整里。这场被视作“企业ICU抢救”的法律程序,最终让品牌重获新生——2025年预计终端销售额将达16亿元,较重整前实现翻倍增长。

诊断:三大“病灶”拖垮老牌企业

沙市区法院组建的重整专班接手案件后,首先展开了全面“会诊”。不同于简单的资金短缺,活力集团的问题早已深入肌理,形成了三大难以破解的“病灶”。

最棘手的是关联关系的“一团乱麻”。集团与11家子公司共用资源、财务混同,资产与债务相互交织,就像血管里缠满了藤蔓,根本无法单独厘清各家主体的责任边界。其次是经营团队的“机能失能”,错误的收购决策耗尽资金后,原管理团队已无力带领企业走出泥潭。更关键的是债权债务的“碎片化”困境,1305笔待兑付款项来自不同主体,分散的诉求让协商化解难上加难。

专班很快得出结论:传统的资金“输血”只能暂缓症状,无法根治沉疴。要挽救企业,必须启动“外科手术式”的实质合并重整,将11家关联企业视作整体进行债务清理与资产重构,这是唯一能避免企业“临床死亡”的方案。

手术:四步方案破解重生难题

2024年7月29日,沙市区法院裁定对11家关联企业实施实质合并重整,这场精密的“抢救手术”正式启动,四个关键步骤环环相扣。

第一步是“剥离病灶”,盘活闲置资产。专班对集团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将3.5亿元长期闲置的生产设备、厂房等优质资产筛选出来,与低效负债进行切割,为后续经营保留了核心“器官”。第二步是“清理毒素”,化解债务危机。通过统一登记债权、分类制定清偿方案,最终让高达15亿元的债务得到妥善处置,解开了缠绕企业的资金死结。

第三步是“输入新血”,重构股权结构。通过公开招募与竞争性谈判,荆州市捷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厦门钰出投资与红杉资本成员企业“上海恒麦投资中心”共同出资,组建了新的湖北活力日化科技有限公司。这种国资、原股东与新资本结合的混合所有制模式,既带来了资金支持,又注入了市场化运营经验。第四步是“守护根基”,保障职工权益。法院联动人社、税务等部门建立专项机制,核实3600万元职工债权并全额兑现,954名职工的合法权益未受丝毫损害,为企业复苏留住了核心人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手术”始终紧扣品牌价值核心。专班发现,尽管企业陷入危机,但“活力28”商标仍拥有极高市场认可度,成都代工厂的直播自救更收获了1379万“云股东”支持,这成为重整的重要底气。

康复:混合所有制筑牢防风险屏障

2025年8月8日,重整计划获法院裁定批准,标志着“活力28”的“ICU”疗程正式结束。新公司的运营数据,印证了这场司法抢救的成效:销售额与市占率较重整前翻倍,还带动50余家供应链企业协同发展。

重生的关键,在于新股权结构构建的“免疫系统”。荆州市捷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参与,带来了政策资源与合规监管保障;厦门钰出投资熟悉品牌历史,确保发展方向不偏离;红杉资本旗下企业则注入了数字化运营与市场拓展能力。三者形成的制衡与互补机制,从制度上避免了过往决策失误、管理失控的问题,为企业稳健运营保驾护航。

启示:司法工具为企业打开“重生之门”

“活力28”的案例,为中国众多陷入困境的民营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遭遇资金链断裂等危机并非偶然,但破产并非唯一结局。

正如威某汽车集团通过实质合并重整保住生产资质与车主权益那般,“活力28”的重生证明,司法重整绝非简单的“债务豁免”,而是一套包括资产盘活、机制重构、价值再造的系统工程。当企业陷入绝境时,与其硬扛至资金耗尽,不如善用破产重整这一法律工具,通过“刮骨疗毒”式的改革实现涅槃。

从破产边缘到16亿销售额的逆转,“活力28”的故事不仅是民族品牌的重生传奇,更是中国企业破产保护制度不断完善的生动注脚——司法的温度与力量,正在为更多困境企业打开重生之门。

来源:日日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