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山东地区,花生的种植与收获时间紧密依托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业传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农事周期。作为我国重要的花生主产区之一,山东的播种期通常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具体时间因地域差异略有不同。鲁西南、鲁南等气温回升较快的区域,最早可在4月20日前后开始播种;
在山东地区,花生的种植与收获时间紧密依托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业传统,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农事周期。作为我国重要的花生主产区之一,山东的播种期通常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具体时间因地域差异略有不同。鲁西南、鲁南等气温回升较快的区域,最早可在4月20日前后开始播种;而胶东半岛及鲁中北部等春季气温波动较大的地区,则往往推迟至5月初。这一时段的选择具有科学依据:当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5℃时,花生种子才能正常发芽,过早播种易遭遇“倒春寒”导致烂种,过晚则会影响后期荚果饱满度。农民常通过观察物候来辅助判断,如刺槐初花期被视为适播信号之一。
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同样关键。山东农户多选择土层深厚、排灌便利的沙壤土,进行深耕细耙并施足基肥,每亩腐熟有机肥用量约2000公斤,配合复合肥40公斤。品种选择上,传统的大花生品种如“花育25号”仍占一定比例,但近年来高油酸品种如“花育9510”因市场溢价高而快速推广。机械化播种已普及率达70%以上,采用起垄覆膜技术可提升地温2-3℃,使成熟期提前5-7天。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山东省农科院推出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在花生与玉米间作中实现亩均增效300元,这种创新种植方式正在鲁西北平原试点推广。
进入生长期后,田间管理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苗期(播种后30天内)需重点防治地下害虫,采用辛硫磷颗粒剂拌土效果显著;花针期(6月中下旬)是水分敏感期,此时山东正值雨季来临,需提前清理沟渠防范涝渍;结荚期(7-8月)追施钙肥可有效减少空壳率,叶面喷施钼肥能提升百果重。随着智慧农业的发展,部分产区已安装土壤墒情监测仪,通过手机APP即可获取实时数据,实现精准灌溉。2024年潍坊建立的2000亩数字化花生种植基地显示,智能水肥系统可节本15%以上。
收获时节通常在9月中旬至10月初展开,具体时间需根据品种生育期(通常125-140天)及荚果成熟度综合判断。当植株下部叶片脱落、荚果网纹清晰时即为适收期,此时籽仁含水量约40%,过早收获会导致出油率下降。机械化收获已覆盖85%以上田块,但丘陵地区仍依赖人工拔收。近年推广的“分段式收获法”——先用挖掘机将花生翻晒2-3天,再用摘果机分离荚果,可使破碎率控制在3%以下,较传统方式降低2个百分点。收获后处理环节同样重要,带秧晾晒3-5天使含水量降至8%以下方可入库,否则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气候变迁正悄然改变着种植规律。气象数据显示,近十年山东春季积温每十年增加12.6℃,导致部分产区播种期较二十年前提前5-8天。2023年鲁东南遭遇罕见春旱,约30%田块被迫推迟播种,这促使耐旱品种选育加速。另一方面,秋季连阴雨频率增高使收获窗口期缩短,2024年菏泽就因持续阴雨导致3万亩花生发芽霉变,损失超千万元。为此,省农业厅2025年新修订的《花生适收期气象风险预警规程》,将GPS定位的天气预警信息直推至农户手机。
产业链延伸为传统种植注入新活力。山东已形成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体系,临沂的莒南花生交易市场年吞吐量达60万吨,成为全国定价风向标。深加工企业集中在青岛、烟台等地,开发出花生蛋白粉、冷榨花生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值得注意的是,“鲜食花生”消费兴起促使部分农户转向早熟品种种植,8月上市的“四粒红”鲜果地头价可达12元/公斤,较传统品种增值3倍。随着RCEP生效,山东花生出口量连续三年增长20%以上,2024年出口额突破8亿美元,主要销往日韩及东南亚市场。
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周期,不仅承载着土地与作物的自然律动,更折射出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变革。当老农依然按照祖辈传下的节气歌安排农事时,年轻一代已开始用无人机巡田、凭期货价格决定仓储策略。这种传统与创新的交融,正是山东花生产业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密码。未来随着分子育种技术的突破和碳足迹追溯体系的建立,这片土地上的花生种植还将书写更精彩的故事。
来源:惜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