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2026款天籁这波操作,说实话比预想的要狠。直接上鸿蒙座舱5和华为音响,明摆着要对标雅阁凯美瑞混动,但关键还是终端价格——现款已经裸车降到14万区间,如果新款维持现价,等于变相降价6万。这招棋背后,是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集体焦虑。
看到2026款天籁这波操作,说实话比预想的要狠。直接上鸿蒙座舱5和华为音响,明摆着要对标雅阁凯美瑞混动,但关键还是终端价格——现款已经裸车降到14万区间,如果新款维持现价,等于变相降价6万。这招棋背后,是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集体焦虑。
从技术层面看,鸿蒙座舱上车比预想中快。天籁这套系统支持多设备流转,手机车机无缝切换,华为生态用户会觉得很顺手。但要注意,这还不是华为全家桶,没配ADS智驾。2.0T发动机参数没变,179千瓦放在2026年确实不算亮眼,毕竟现在国产混动综合功率都冲上300千瓦了。CVT变速箱在经济性和平顺性上没问题,但运动性确实比不过同级德系的DSG或8AT。
用户角度来说,天籁这次抓准了中年群体的智能化焦虑。原来买天籁的客户很多是因为沙发座椅和舒适性,现在车机升级后,至少不会让子女吐槽“老爸的车连投屏都不会”。但年轻人会不会为这套设计买单?贯穿式尾灯和15.6英寸大屏确实跟上了潮流,但整体造型还是偏稳重。
市场最残酷。现在B级车市场已经卷出天际,国产插混雅阁起步价不到18万,凯美瑞优惠4万起,大众帕萨特都出1.5T插混了。天籁的2.0L自吸版本其实很尴尬,106千瓦的动力数据比很多1.5T都弱,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保养便宜。真要走量,可能还得靠2.0T版本降价。
政策导向也在变。现在国家推动以旧换新,置换B级车能省不少购置税。但天籁全系纯油动的布局,在双积分政策下会越来越吃力。日产不是没有e-POWER技术,但始终没引进国产,这点确实看不懂。
从行业看,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融合比想象中快。华为帮日产做座舱,下次可能帮丰田做智驾,这种跨界合作以后会是常态。但合作深度是个问题——鸿蒙座舱到底开放了多少权限?后续OTA升级谁主导?这些都会影响用户体验。
国际视角更微妙。日产在全球市场还在坚持自研系统,唯独在中国用鸿蒙,明显是特供方案。这种双标操作会不会导致系统升级滞后?毕竟华为手机系统更新都比其他品牌快。
说到未来,2026年的天籁可能是个分水岭。如果这代车型还救不了销量,日产在B级车市场真要边缘化了。现在日系三强里,雅阁混动省油,凯美瑞保值,天籁原本的舒适标签正在被新势力超越——蔚来ET5的座椅都带按摩通风了,人家还有4秒破百的性能。
最后留给读者思考的问题:当华为技术+日产底盘这个组合出现,你会因为支持国产系统而放弃丰田混动吗?或者说,在2026年花20万买纯燃油B级车,到底是不是49年入国军?
来源:桥梁连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