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耳鸣的人,基本都存在3个毛病!你自己可能没发现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6:01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耳鸣这事,听起来像个小毛病,实则很多人都被困了多年。有的说像电流声,有的说像水烧开,还有的说是虫子在耳朵里嗡嗡叫。

多数人没当回事,总觉得忍一忍、适应一下就好了。但真相是,这类持续性耳鸣,很少是孤立的。它背后往往是某种系统性问题在作怪。单纯靠滴耳药水、吃几粒营养片,是解决不了的。

不少人搞不清楚耳鸣到底是哪出了问题,其实耳鸣不是病名,而是一种症状。更确切说,是大脑自我修正感官输入时出现的偏差。

听觉系统从耳朵到大脑,是一整套网络,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让大脑错误感知到“声音”。

所以它本质上并不完全是耳朵的问题,有时是大脑对“无声”世界的过度解读。一旦这种错误解读被大脑“记住”,就形成了慢性耳鸣。

大多数耳鸣的人,其实都藏着三类问题,只不过没被他们自己发现。第一类就是颈椎相关性障碍,这类问题往往没明显疼痛,但对耳朵的影响非常大。

颈椎位置不正、椎动脉受压、颈部肌肉长期紧绷,会影响到椎基底动脉供血。而这条动脉正好是供应内耳和听神经的主要血管。

一旦血流减少,耳蜗内的毛细胞供氧不足,就容易出问题。有研究追踪了200例耳鸣患者,结果发现其中超过六成存在颈椎活动异常,尤其是第2至第5节段最为常见。

这种问题之所以容易被忽略,是因为它起初没什么特别感觉,可能只是脖子发紧、低头发沉,偶尔转头“咔咔响”。

可就是这种不当一回事的小异常,可能已经影响到了耳部循环。而一旦耳部毛细胞受损,即便恢复了供血,耳鸣也可能长期存在。

这也是为啥很多人去做了颞骨CT、听力测试,报告显示一切正常,但耳鸣依旧不见好。不是没问题,是检查部位没选对。

第二个常见问题,是微循环障碍,这点很少有人会主动去联想。人体耳蜗对血供要求极高,它不像别的组织,有一定的耐受性。

耳蜗内部的毛细胞一旦缺血数分钟,可能就发生不可逆损伤。微循环障碍在高血脂、糖耐量异常、动脉硬化人群中尤为常见。

这些人未必得了高血压或糖尿病,但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升高,都会让耳部供血变得不稳定。

有一项来自韩国的数据研究显示,在8000多名中老年人中,耳鸣的发生率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成正相关。这个指标反映的正是微血管炎症状态。

不少耳鸣患者的血常规和生化指标在正常边缘,没到诊断疾病的程度,但已经影响到毛细血管的灌注能力。

特别是长期久坐、缺乏锻炼、饮水少的人,这类微循环慢性缺血更为明显。耳鸣成了这个问题最先暴露的信号,但人往往误以为是听力问题,错过了调整生活方式的时机。

第三类,是神经系统调控异常,这个问题隐藏得最深。它不来自耳朵,也不来自血管,而是听觉通路中枢的大脑部分。

这类人群常常合并有焦虑、轻度抑郁、睡眠不稳、神经敏感等表现。耳鸣在这类人身上,更多是大脑过度感知引起的幻觉性声音。

明明外界没有声源,但大脑自动“生成”了一个声音模板,用来填补感官系统的空缺。这个机制和幻肢痛类似,是大脑错误建立了一个感觉记忆。

麻烦的是,这种类型的耳鸣最容易形成“听觉回路”,意思是声音一旦被大脑记住,它就不断地被强化,形成循环。

有人把它叫“耳鸣记忆”,一旦建立,哪怕听力、耳朵结构完全正常,大脑也会持续播放这个“内建声音”。

德国一项研究表明,长期耳鸣者的听觉皮层活动在安静状态下依旧比常人高,说明大脑确实把耳鸣当成了“信号”在处理。

这类耳鸣病人很容易进入一个恶性节奏:声音引起焦虑,焦虑加重神经兴奋,神经兴奋加重耳鸣。

这种状态靠普通耳科治疗根本没用,必须从神经调节方向去介入,包括认知行为干预、抗焦虑训练、甚至必要的神经抑制治疗。一些人去五官科跑了两年也没好,根本问题在于方向错了。

这就涉及一个很容易被误解的逻辑:耳鸣不等于听力问题,它很可能是整个神经-血管-肌肉系统的调控问题。

光去看耳朵,只能抓住表面。更为复杂的是,多数人的耳鸣并非由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小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轻度颈椎紧张+微循环障碍+焦虑情绪,三者合起来,就可能是一个持续性耳鸣的完整机制。如果处理时只针对一个点,其他环节不动,就算一时缓解也很快反弹。

还有一件事不能不提,就是自身体感系统的变化。人年纪一大,身体对声音、震动、压力的感知会发生微妙的改变。

有些人原本并无耳鸣症状,然而在某些极度静谧的环境里,会突然察觉到一些异样的声响。这其实是感知阈值降低的结果。

正常人对背景噪音的屏蔽能力很强,但长期神经疲劳、睡眠不足、焦虑等状态,会让这种屏蔽机制失效,于是本该被忽略的身体内部信号被大脑放大,就成了耳鸣。

这也是为啥有些人说:“白天没事,一到晚上就响得厉害。”其实不是晚上更严重,而是白天有外界声音遮盖,大脑注意力被分散了。

到了夜里,一切都静了,耳鸣变得格外突出。这个机制和听力没有直接关系,属于中枢处理方式的偏差。治疗这种耳鸣,单靠止鸣药没用,必须改变大脑对声音的处理模式。

更诡异的是,有些耳鸣病人其实并没有感知到自己听力下降,但测出来确实是“高频听力受损”。这是因为高频区的毛细胞最脆弱,一旦老化或轻度缺血,就先出问题。

而高频区负责的是一些环境音、背景声,这些声音一旦减少,大脑就容易“误认为”听觉系统空缺,于是“自己合成”一个声音填上。久而久之,耳鸣就变成了一个被固化的感觉信号,根本停不下来。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宋俊芳.耳鸣背后隐藏的健康问题[J].人人健康,2025,(08):26-27.

来源:梁医生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