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4日下午,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黄清穗受邀为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旅融合赋能贵州民族传统刺绣创新设计与应用”研修班开展主题为《纹样的转身:从数字化到现代应用》的讲座。课程以纹样为切入点,深度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技术应用及跨区域文
5月14日下午,广西艺术学院教授黄清穗受邀为2025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旅融合赋能贵州民族传统刺绣创新设计与应用”研修班开展主题为《纹样的转身:从数字化到现代应用》的讲座。课程以纹样为切入点,深度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现代技术应用及跨区域文化交融等议题,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全新视角。
在课程讨论环节,如何让古老纹样与现代文字相得益彰,既展现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大家提出,需通过体验式调研深入文化现场,结合收藏品研究挖掘纹样背后的故事,并将民族学、考古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更立体的视角解读文化内涵。谈及对历史理解的重要性时,老师指出,对中国历史及世界文明起源的深入探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脉络,避免在创新中丢失文化根基。
课程着重探讨了现代技术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中的作用。数字技术与AI的介入,让民族图案数字化进程驶入快车道。通过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苗族、侗族等民族的精美纹样被完整留存;AI算法则能分析纹样规律,辅助设计师创作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风格的作品。以贵州苗族银饰纹样为例,经过数字化处理后,这些传统图案被应用于现代首饰、家居装饰等领域,让“养在深闺”的文化瑰宝走进大众生活。
文化创新与公益实践的结合也是课程亮点。老师分享了多个项目案例:在贵州山区,设计师将当地民族纹样融入文创产品,不仅帮助非遗传承人增收,还带动了社区发展;在北海,文化机构通过收集整理海洋文化图案,开发出系列公益文创,既传播了地域文化,又为社区公益事业筹集了资金。这些实践充分证明,文化资源是推动社区发展、助力公益事业的重要力量。
值得关注的是,课程还探讨了跨区域文化融合趋势。通过对贵州、北海等地文化与贸易的研究发现,八角形图案在苗族等多个民族中广泛存在,且在北欧、南美洲、中亚等地区的历史遗迹中也屡见不鲜。这一发现打破了文化隔阂,证明看似独特的民族图案,实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见证。
黄清穗老师总结道,在数字化浪潮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要守住文化根脉,又要善用现代技术手段。只有让古老纹样在数字世界“活起来”,在现代应用中“火起来”,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
来源:贵州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