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晋商那会儿最牛,他们跑茶叶跑了几百年,留下一本《行商遗要》,把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的每一段路、每个关卡要孝敬多少钱,全写得清清楚楚。
路边茶叶店,你走过去瞄一眼,里面空空荡荡,老板不是泡茶就是刷手机,没一个客人。
很多人纳闷,这店没生意,房租水电还得交,他们到底靠啥活着?
其实这事儿一点不怪。茶叶店从古到今,就不是靠路人随便买几两茶过日子的。
唐朝时候,国家就管着茶叶卖,收重税,叫“榄茶”。谁能卖茶,得官家点头。赚得多,才轮得到官家伸手。
宋朝更狠,直接发“茶引”,相当于今天的特许经营证。没这张纸,你连茶都运不出去。
明清还是老规矩,茶引贵得要命,一般人根本拿不到。能拿到的大多是人脉硬、路子广的家伙。
山西晋商那会儿最牛,他们跑茶叶跑了几百年,留下一本《行商遗要》,把从福建武夷山到俄罗斯的每一段路、每个关卡要孝敬多少钱,全写得清清楚楚。
你看,开茶叶店的,从来不是新手。能在马路上开店的,背后早攒了一堆老客户。
我认识一个老板,手机里存了800多个联系人,每个都备注清楚:谁爱喝岩茶、谁只认老班章、谁过年要100份礼盒。
平时你看他店里没人,他乐意。真到中秋、春节,那些企业老板一个电话过来,直接定几千、上万盒,走的是对公账户,一单就是几十万。
散客进来买个200块钱的,他也笑脸相迎,但心里门儿清,这点钱连水电都不够。真正养店的,是那几家常年合作的单位和私人老板。
同一座山、同一棵树,早晨4点带着露水采的,能卖8000一斤。太阳一出来,价格立马掉一半。
普通人喝茶,喝不出太大差别。高端茶客却能尝出山场、年份、甚至哪一片林子。外行听起来玄乎,内行愿意为这点差别多掏十倍钱。
茶叶这行,水深,但也厚道。老板最看重的是“回头客”和“介绍客”。你买了他家的茶,他记在心里。下次你朋友要买茶,他主动降两百,目的就一个,让你帮他带新客户。
做得久了,店就成了小圈子的据点。有时候两拨客人坐下喝茶,老板一牵线,双方生意就成了。他喝一杯茶,赚个介绍费,比卖茶还多。
当然也有混得一般的,客户跑光了。店里还是那副样子,门口冷清,里面却开始收老酒、收黄金、卖点烟酒店,勉强撑着门面。
以后再看到空荡荡的茶叶店,你心里偷着乐就行,人家过得比谁都滋润。
来源:天天在线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