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垃圾分类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但混投现象等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却成了提升垃圾分类实效的“绊脚石”。为破解这一困局,助力无废城市、美丽余杭、健康余杭,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杭州市环卫固废中心的指导下,径山镇双溪村以查漏补缺为契机,构建“制度-设施-宣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孙丽娟
垃圾分类已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抓手,但混投现象等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却成了提升垃圾分类实效的“绊脚石”。为破解这一困局,助力无废城市、美丽余杭、健康余杭,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杭州市环卫固废中心的指导下,径山镇双溪村以查漏补缺为契机,构建“制度-设施-宣传”三维治理闭环。
制度体系精准补位
双溪村不断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明确专管员、清运员的责任边界,有效减少混投现象、可回收物分拣率不足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责任清单+动态考核”机制,将分类准确率、资源化利用率等指标分解到岗到人。通过镇村两级检查制度,实现问题实时上传、整改限时反馈。
为激发队伍内生动力,培育村民自治力量,双溪村组建了志愿督导队。在早晚垃圾投放高峰时段,志愿督导队成员坚守在垃圾桶旁,开展“桶边教学”,现场指导村民正确分类投放垃圾,构建起“专业+自治”的协同管理体系,让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
设施网络动态调优
针对垃圾桶容积不足导致垃圾外溢、垃圾混投造成资源浪费等状况,双溪村建立了“设施健康档案”。安排专人定期对破损的垃圾桶进行修复和更换,保障垃圾桶的正常使用。同时,根据季节变化灵活调整清运频次,实行“夏季每日2 次、冬季每日1 次”的弹性调度,确保垃圾及时清运,避免堆积产生异味和污染。
此外,双溪村还加强巡检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垃圾投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村民创造一个整洁、便利的垃圾分类环境。
宣传触觉深度浸润
为改变传统宣传方式“入眼不入心”的局面,双溪村创新宣传手段,将垃圾分类知识巧妙融入各类活动中。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让村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分类知识。
针对老年群体,双溪村实施“银龄扫盲”计划。组织志愿者深入老年人家中,通过面对面讲解、现场示范等方式,帮助老年群体掌握垃圾分类技巧。同时,建立“分类达人”评选机制,通过展示先进典型,形成裂变传播效应。对于外来租户,双溪村加强定向宣传,制作多语言指导手册,消除信息接收盲区,确保每一位在村人员都能了解并遵守垃圾分类规定。
垃圾分类看似是生活小事,实则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试金石。双溪村将制度约束变为自觉遵循,将基础设施化作无声导师,将文化浸润培育文明自觉,助推垃圾分类真正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蜕变。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