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气象台发布的寒潮预警显示,这股源自北方的强冷空气已于昨日夜间横扫全省,大风、雨雪、降温同步发力。截至11月17日清晨,北部、西部率先完成降温“跳水”,最高气温从16日的20℃左右跌至13℃—15℃。
记者 张馨月
11月17日,河南全省降温进入核心时段,叠加持续大风引发的风寒效应,冷感比实际气温更强烈。
河南省气象台发布的寒潮预警显示,这股源自北方的强冷空气已于昨日夜间横扫全省,大风、雨雪、降温同步发力。截至11月17日清晨,北部、西部率先完成降温“跳水”,最高气温从16日的20℃左右跌至13℃—15℃。
冷空气来袭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又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寒冷环境是流感病毒传播的“温床”
冷空气不仅带来了体感的寒意,也为流感病毒的传播创造了“温床”。寒冷环境中,人体呼吸道黏膜抵抗力容易下降,从而给病毒以可乘之机。
郑州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主治医师邓丽君介绍,流感绝非普通感冒,其起病急、传染性强,可引起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等诸多不适,甚至引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邓丽君介绍,流感与普通感冒在病原学、临床表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见下方流感与普通感冒对比表。
邓丽君表示,流感可防可控,关键在科学预防。
以下是一些建议:
做好个人卫生。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接触食物前、外出回家后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遮口鼻,之后也要洗手;少摸眼、口、鼻。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当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科学佩戴口罩。
保持室内通风。开窗通风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室内致病微生物和其他污染物的含量,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的浓度。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每天早、中、晚开窗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适量运动,维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肥胖;保持乐观心态,避免过度焦虑、紧张。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一般情况下,普通人群在接种流感疫苗2~4周后体内抗体可起到保护作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邓丽君提醒。
心脑血管疾病也须警惕
“冷空气的‘冻劲儿’可不只是让人冷得打哆嗦,还会悄悄把‘寒邪’带进身体,引发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关节、痛经、肠胃等一系列健康问题。”河南省中医院急诊科主治中医师黄琳提醒,尤其要警惕心脑血管疾病,它是全球首位死亡原因。
“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会启动一套保护机制来维持体温,其中包括血管收缩。”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赵强解释道,皮肤和皮下表层血管就像是身体的“散热器”。
当外界温度降低时,血液流经体表会导致大量热量被带走,导致体温迅速下降。因此,寒冷环境中身体会“命令”血管收缩,减少流向体表的血流量,从而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把更多的热量保留到身体核心部位。
“但是,随着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阻力会增加,心率会有所增快,血压随之增高。”赵强提醒,气温降低还会让我们血液变得更加黏稠,血液在寒冷环境中流动性下降,更容易形成血栓。
“这些生理变化对健康人来说通常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已经有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就很危险了。”赵强强调,以下几类患者在天冷时需格外注意:
冠心病患者。本来心脏的冠状动脉就已经有不同程度的狭窄,血流供应本就不够充足。若血管进一步收缩、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增加,很容易让原本就狭窄的血管完全堵塞,引发心肌梗死。
房颤患者。房颤本身就容易让血液在心房内形成血栓,寒冷会让这种风险进一步增加。一旦血栓脱落,可能“跑到”腿部引起下肢动脉栓塞,甚至“跑到”大脑引起脑梗死。
腹主动脉瘤患者。寒冷刺激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能导致腹主动脉瘤破裂。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致死率很高。
高血压患者和颈动脉斑块患者。一旦气温降低引发主动脉夹层或者斑块破裂、脱落导致中风,都非常严重。
温通保暖防“寒邪”
寒冷来袭,怎么才能挡住“寒邪”?黄琳和赵强两位专家给出了实用建议,核心就是“温通保暖”。
温通即通过各种方式让身体暖起来。泡脚是个不错的选择,抓一把艾叶、几颗花椒,再加一段鸡血藤(药店能买到),煮水后泡脚15分钟,能活血通络、驱寒暖身。
艾灸也很有效,可以用艾灸盒温灸肚脐(神阙穴),每天10分钟,能提升免疫力,老人小孩都适合。
至于保暖,很多人认为穿厚衣服就行,但这远远不够,尤其是以下三个部位需要重点护好:
脖子。建议出门戴条围巾,护住后颈的风池、风府穴,这两处是寒气钻进身体的“通道”,护住了能少感冒。
脚踝。穿裤子别露脚踝,三阴交穴和脚踝是“肾气的根本”,冻着了容易伤阳气。
肚子。女生可以贴个暖宝宝(别直接贴皮肤)或者穿个肚兜,护住肚脐(神阙穴),避免寒气伤脾胃。
在饮食方面,黄琳建议多吃“通降胃肠”及“暖食”:萝卜能清湿热、助排便,冬天可以多吃;生姜煮水加少量红糖(糖尿病患者可用花椒代替),能驱寒暖脾胃;老鸭汤、羊肉汤适合手脚冰凉的人,但要少吃肉多喝汤,避免生痰。避免暴饮暴食,吃饭吃到七分饱,让肠胃“轻装上阵”。
赵强建议选择能够在室内进行的运动项目,如打太极拳、练八段锦、做瑜伽等,尽量减少户外活动,特别是在气温骤降的日子里,不建议夜跑和剧烈运动。此外,外出时禁止饮酒,喝酒能暖身子是错误的观点。
“寒邪”无孔不入,防患于未然才是关键,这个秋冬,别让“降温病”乘虚而入。
你的独家保暖小妙招是什么?
收藏、转发这份健康指南,
分享给关心的人,
一起温暖、健康地度过这个冬天吧!
来源:吃吃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