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位于吕梁山麓,孝义西北部的群山褶皱里,杜村乡东部的长安村,在过去很久以前,虽然只是一个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偏僻小山村,却以师姓一家竟出父子两位赫赫名人而乐道,而以傲:父亲师立世是堪称晋剧名艺梨园绝唱的“十六红”,其虎子师文新则是戎马一生(红
吕梁名人“十六红”师立世、师文新父子及家眷
位于吕梁山麓,孝义西北部的群山褶皱里,杜村乡东部的长安村,在过去很久以前,虽然只是一个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偏僻小山村,却以师姓一家竟出父子两位赫赫名人而乐道,而以傲:父亲师立世是堪称晋剧名艺梨园绝唱的“十六红”,其虎子师文新则是戎马一生(红军、八路军、人民解放军)充满传奇军旅生涯的高级军事指挥官。
师立世:晋剧名艺 梨园绝唱
自上一世纪清末民初,乃至五十年代末,一提起孝义“十六红”这一艺名,凡三晋票友、晋中吕梁戏迷、汾平介孝粉丝、男女老幼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十六红”本名师立世(1888-1947),系孝义市杜村乡长安村人,自幼家境贫苦,光绪二十六年(1900)家乡遭旱灾,生活无着、父母含泪忍痛送他到永宁州(今离石)当了“戏娃子”。
在戏班里,师立世勤学苦练,同时饱受皮肉之苦,学徒四年出师,十六岁(1904)登台初演,便赢得观众喝采,从此“十六红”艺名为人乐道,妇孺皆知,而师立世原名也渐为人淡忘。
上世纪20年代,张家口一带戏剧舞台异常活跃,晋、京、冀艺坛名流云集。师立世为博采众长,精求演艺,遂从永宁州独走张家口投靠一家较有名气的戏班子。他一边演戏,赚些薪水,养家糊口,但更主要的是卧薪尝胆,刻苦学得各名家技艺,以致日后表演艺术日臻成熟。
在外十年后,他载誉返乡,加入汾州府岳氏戏班。在本县胡家窑村娘娘庙首场演出《下河东》,唱做俱佳,超凡精湛,名声大噪。此后,在二十多年舞台生涯中,他一刻也没有停止对表演艺术的深究。他善借鉴艺粹经典,取其精华发扬光大,曾将北路唱腔特点巧妙地揉合在中路梆子中,形成独具一格的晋剧艺术表演风格。他字正腔圆,调嗓宏亮,音域宽厚,声波悠扬。据家乡健在的老人们回忆,“十六红”曾在杜村乡元罡村与东小景村地界相交至高处的沿头庙(由周边十二村〈东小景、西小景、杜村、下庄、胡家社、龙池头、元罡、侯家山、招携、长安、沿家坡、西梁庄〉,时称十二社捐资兴建)戏台上也唱过《下河东》。在当时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十六红”的嗓音乃至唱词,只要不是逆风,尤其在夜场,周边远隔七八里的老百姓都能够听得真真的。他何止嗓传邃远,且高亢中显圆润,唱腔变化多端,盖婉转动听,真可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更引观众票友喜闻乐见,打心眼捧其为难得名角,最终成为誉满三晋的知名演员。“十六红”同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对台比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传为佳话,可窥其造诣之深。
抗日战争时期,师立世不堪日伪凌辱,欲带戏班西渡黄河赴陕西省米脂县演出谋生,尚未成行,因其断然拒绝为日伪演戏,被打得遍体鳞伤。后虽生活十分艰苦,却洁身自好,保持高风亮节气质,始终不为日军和阎方要员唱戏,真正是一个铮铮硬汉......
1946年10月家乡解放后,师立世当即与同乡杜村村的温世宏等艺友组织了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为乡亲们献技献演,深受群众的啧啧赞誉。正当他的艺术生活重放光采之时,却病故于离石县城一家小旅店,享年59岁,令人扼腕叹息。据家里人说,师立世在戏班不慎染上毒瘾,出场前都得猛吸几口料子才有气力登台演唱。久而久之身体状况日益欠佳,以致英年早逝饮恨终身。因苦于毒瘾债墙高筑,他在未亡前就给人立了字据,事先将尸骨卖于他人。
“十六红”生前在戏班与己形影不离者中,曾有一位黑头武生名叫傅林,不仅演技了得,而且还有一身叫绝的轻功武艺。但他与师立世有一通病,那就是常“咬班子”([注]是指名角演员在戏班排练或演出中,不服从甚至无理拒绝班主的指挥,故意刁难班主,破坏正常演出的行为,诸如罢演,任意撂挑子等)。班主深知“十六红”在戏班中举足轻重,故对他顶多是责罚痛打一顿,但傅林就不走好运了。班主竟使坏费掉他的戏嗓,使他再也不能登台演岀,被迫无奈进入一家镖局。一次傅林所押镖银被一股土匪打劫。傅林只身前往土匪山寨索要镖银。对上黑话后,匪首刻意大酒大肉款待傅林,甚至以钢杈给他喂食。原来匪首想借机用钢杈除掉傅林。傅林粗中有细早已识破诡计,在钢杈升到嘴里的一霎那间,傅林一口咬断钢杈头,同时一口将钢杈断头唾在了脚拐股上。匪首见状惊呆了过去,连忙命手下将所劫镖银如数即刻奉还。傅林自然意识到押镖的风险太大,于是欲返回戏班,经“十六红”说情,以充当其贴身保镖为由收留了下来。从此傅林与师立世不离不弃,直至主人病故为止。说起傅林的轻功那可一点儿也不含糊。据说有一次师立世唱完戏刚御状正走在回旅馆的路上,就一下子拥来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争先想看一看“十六红”的真容。人越拥越多,把师立世死死围在中心,简直是针插不进水泼不入。护主心切的傅林见状不妙,生怕岀事,连忙使足轻功,急飞跳人群中,拎起师立世托在空中,轻飞出圈,偕主平安离去。
师立世在舞台一直主演红角,常扮演正宗角色,诸如《下河东》中的赵匡胤,《打金枝》中的李世民等帝王人物。于是,就有人这样传说:师立世先祖在择祖坟茔地时,阴阳先生就说他家茔地处龙脉地相,很有可能后人为朝庭帝王。当时先主人并没在意此一说法。久而久之,随着师立世唱红走红,有好事者便质问那古稀之年的二宅先生为何所言有诈。其老者便念念有词自圆其说:此茔地确是岀帝王之地相,只是坟茔对面缺一要物---旗竿(巨松),故所岀后人难成真朝庭,便为假皇上。
师文新:传奇虎子 戎马生涯
师立世之子师文新(1924--2019.8)属鼠,娶妻石坚,部队后勤在编职工。生有三女:维维:沈阳军区215医院军医;维莉:海军406医院军医;维宁:海军4309兵工厂干事,均为大学生,俱事业有成,岀人头地。师文新幼年从军,戎马一生,富有十分传奇的军旅生涯。
1936年2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名义,第一方面军东渡黄河入晋东征,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奉命取得兑九峪等地大捷。2月26日,红一军团一部追击中阳县关上村战斗的逃敌,在郭家掌附近有过激战。一部分红军经南阳、西程庄、下堡,向汾阳、文水方向开去。西程庄的群众记得红军陆续过了三天。3月初红十五团的一个教导队及医疗队曾短驻下堡七日。部队一住下战士们就到街头写标语,教小孩子唱歌,向群众宣传红军抗日的主张。并在下堡向一些钱铺、当铺筹了款,向昔颉堡田姓财主、部落村魏姓财主筹了粮,给附近穷人分了不少粮食,发动附近煤窑工人组织起自己的工会等一系列扩红行动。其时适逢“十六红”的戏班正在下堡唱戏。其妻闻讯便带八岁的儿子师文新去探望其夫。期间因小儿子有尿床毛病,不料无意间尿湿了戏班的帐篷,被父发现后便用戏班马鞭抽打。小儿子生怕再有尿床再遭父毒打,便傻乎乎地偷偷撕下板胡上的丝线,将小便处扎紧。结果尿逼得肿胀疼痛难忍,母亲见儿子额头直冒冷汗,满地打滚,却无计可施,怎么也解不开小便处。情急之下,无奈找到红第一军团某部医疗队,才由军医用手术剪刀剪开,好不容易救下一命。当时师立世随戏班子走江湖唱戏,因染上毒瘾,花销庞大,经常入不付出,虽偶有收入也是所剩廖廖无几,致好多年接济不上家里。其妻师茂元无奈用红胶泥捏些泥人,上饰彩衣,在下堡集上叫卖,赚点零碎勉强度日为生。师茂元在领儿子去红第一军团某部医疗队救治期间,侥幸得知红军里有儿童团。经打听儿童团里的孩子除部队家属子女外,大多数是一路打仗时收留下来的落难老百姓的孩子。为给儿子谋一条生路,经得丈夫师立世同意,便送年仅八岁的儿子师文新加入了红军儿童团。
自此,师文新在红军儿童团中边学文化,渐渐长大。他历任:看护员、卫生员、学员、副排长,排长、供给员、副连长、参谋、副科长、科长、大队长等职务。194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被授予中校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之前他一直跟随四野南征北战,打日寇打老蒋,累累告捷,战功赫赫。在他整个军事生涯中,历经红军、八路军、解放军(含海军),从一名战士晋升为中、高级军事指挥员。
辽沈战役后直至解放初,师文新曾在沈阳陆军某部任军中要职。1955年经谈判苏联从旅顺海军基地撤走后,调该基地水警区任要职,也曾任勤务船大队大队长(团级)、战勤处处长等职。因其身居军事要员,一直忙于运筹军务,很少有机会回家探母。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稍有平定,曾携妻石坚,带刚满月的大女儿师维维回来过一次。后又于1963年,曾有荷枪实弹的诸多警卫兵陪送回来过一趟,当时家乡人觉得十分风光。期间,在去南岺村看望其胞姐师银娥时,姐姐好不容易做好了弟弟幼小时最爱的饭食,可贴身警卫却执意,不经他亲口尝验过后,就不许其首长动筷子。在行将离休时,于1978年最后回来了一次。1980年11月离休,入住大连军干休养所(享受师级待遇)。后因健康原因转特护医院,2019年8月终不治,逝于大连军干休养所,享年96岁。
“十六红”父子文韬武略强相争荣传为佳话,其家眷母女传奇也值得叙夸。
师茂元:刚毅遗孀 赤诚慈善
师立世之妻师茂元(1903四月廿三日——1985四月廿三日),比丈夫师立世小十五岁。她原籍本为介休,三岁丧母,父逃难出走杳无音讯,成了孤儿。本家一伯父看得可怜,便把她抚养了起来。在七岁时,又被胡家窑赵姓一家收留。十几岁备养给师立世,先是侍候立世生活起居,后便过房成亲。在登记时因其一直无名无姓,故随丈夫姓师取名茂元。在其44岁时丈夫师立世不幸病故,便一直守寡。
师茂元老太太在世前,一直把经罗瑞卿大将亲笔签署的批准她儿子入伍的入伍证书,镶嵌在房子正中央大桌子上摆放着的穿衣镜框中,始终以此为荣为耀!她作为军母,决意一言一行不给当军官的儿子丢脸。她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频频踊跃参加党在农村的各项政治政策宣传落实活动。从土改,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从未落跑一步。至今杜村乡健在的老人们还清楚地记得老太太自编自演节目,有模有样扭秧歌的情景。期间,经组织培养严格审查,她终于在党旗下举手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六十年代,她虽斗字不识一升,届届出席县党代会,人代会,并多次评为孝义县学毛著积极分子。当时全县男女老少常常都可以通过有线广播盒聆听到老人家充满激情的突口秀发言。
老太太虽性情刚毅心直口快,眼里掺不得砂子,勇于扶正压邪,凡看不惯的大事小情都想预以过问,人们不免对她有所敬畏,但心底却很是慈善,更慬知恩图报。譬如,曾经侍候过其丈夫的孤寡老人傅林晚年凄苦无人照顾,她毅然决定让外甥们设法找到老人,接到自己村里,悉心照顾以至送终,并亲力亲为为其入敛送殡,下葬于本村。她自己晚年一直住在南岺村,由大女儿悉心伺候养老送终。据其四外甥尹广荣回忆,幼小时年年都跟随其姥姥前去位于去元罡村方向的一处坟墓为傅林祭奠一番。四外甥不解地问姥姥墓中之人是姥爷吗?姥姥忙解释说他不是你姥爷,而是你姥爷的挚友贴身保镖。他有恩于咱家,咱不能忘记。四外甥又好奇地问他姥爷的尸骨究竟哪儿去了?姥姥只能唉声叹气。
至于老太太丈夫师立世的尸骨,一直是个迷,据其夫的贴身保镖傅林生前曾说很可能还在离石。于是师立世的女儿也曾在其弟师文新回家探母之际,督促弟尽力找回。弟却以为在哪里都是黄土埋人,结果就这么不了了之。以致老太太1985年四月廿三日病危弥留之际,曾托咐女儿她一旦走后,希望最好给找个阴间伴侣,不想下阴朝继续孤守……说着说着,无奈带着难与夫君同穴共眠的惋惜之情,含悲逝去(享年82岁),甚是凄凉。老人逝后先被葬于南岺村芦则沟底。数年后一场大暴雨冲开了老太太的孤魂独墓,还好没有被人盗走。于是女儿及外甥们为防意外,尊重老人的遗愿,无偿冥婚给了温家垣村温姓一家早亡孤男。
师银娥:仁慈善女 菩萨心肠
师立世之女师银娥,属狗,(1922年四月廿四日——2004年九月廿二日)享年82岁。十五岁时嫁给了本乡南岺村比她大十岁的丈夫尹恩禄(乳名二驴)。婆婆嫌弃岀身卑微,竭尽虐待,很是厉害。即使怀孕了,家里的重活仍都逼着她干,还动辄不是打就是骂,直至产后才有所收敛。在其夫憨厚老实,曾本想做件好事,反被人误告,蒙冤入狱数年期间,更得里外打理,重担扛肩,艰难度日,苦不堪言。她生有四子(广胜、广俊〈曾参军〉、广元、广荣〈曾参军〉),三女(改云、改春、改兰)。
她心地善良,菩萨心肠,曾是救笔者一命的奶妈。1952年三月初四日笔者降生。可不知何故,母亲一直给我下不来奶水。眼见襁褓中的我饿得哇哇直叫,母亲心急如火,以泪洗面,不幸染病。情急无奈之下,奶奶只好抱我出门求人奶水。当时村里有四家有奶水的小媳妇,从不拒绝抱我上门求奶的我奶奶,直至奶饱喂足了我才让出门子。尤其是尹家师氏媳妇,常背着婆婆,偷偷溜到我家喂我奶水。尹家境况不佳,生活上很困难。奶奶对此情形很是上心,预先就备好了好吃好喝,好让奶妈用了后,能下次给我多攒些奶水。奶妈临出门,奶奶总是免不了给她塞钱塞食物。奶妈虽常因给我喂奶遭致婆婆的厉森责骂,甚至又掐又扭,以致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她还总是一如既往,想方设法避开婆婆到我家来,施舍奶水。多亏奶妈以其涓涓乳汁润养了我,才使我挺过了生母因患乳腺瘤离我而逝前45天中,生死争扎的艰难岁月,以致维系到在大山里觅到又一奶娘为止。从此与笔者结下了生死难忘的母子不解之缘。她一直将我视如己出。每当小麦成熟前,她总是做一种家乡美食——里地(谐音),又称“碾转”,专门喊我过去吃。她与邻友善,为人厚道。尽管自家生活很紧张,但家里一有好吃的,从不想独食,总是给邻居分享后,方才觉快活。
家乡美食——里地(谐音)/碾转
六十年代初,吃粮紧张,细粮更罕。奶妈特意将自家自留地产量颇微的一笸箩灰灰豆(其面筋道很大)送给我家,好让我奶奶粗粮细作,供我上高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于是在奶妈在世时,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凡过时过节,即使工作在外,也不能忘记提些礼物去看望老人家。就这样直至她寿终,我披麻戴孝送老人家一程。
师立世、师文新父子及其家眷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一直誉满胜溪,蜚声吕梁,乃至三晋,也将永远润泽桑梓,启佑后人,口口相传,源远流长。
作者简介
王尚云:生于1952年,祖籍山西省孝义市杜村乡南岺村。修业于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历,先后在孝义市多所中学任教44年,2012年孝义二中退休高级英语教师。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会理事,香港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高级会员。主编英语专著多卷,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多篇。业绩入编《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中华魂·中国百业英才大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等。退休后重拾文学雅好,辟有《文人雅仕》、《乡音文苑》诸栏目,著有《兑中简史》、《名儒巨笔焦延甫略传》、《老王童回忆录》、《吕梁名人·梨园绝唱“十六红”》《老王童板话·乡间佚事》等作品。
来源:知彼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