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开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篇章: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922亿美元,存量突破3.14万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对外投资流量前三。投资版图上,亚洲仍以近八成占比稳居核心,但中东欧正以超20%的增速成为新热土;行业格局
作者丨律新社研究员 吴诺韬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看似广阔的出海路,其实有很多规则暗礁。
《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揭开了中国企业出海的新篇章: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922亿美元,存量突破3.14万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3年位居全球对外投资流量前三。投资版图上,亚洲仍以近八成占比稳居核心,但中东欧正以超20%的增速成为新热土;行业格局中,制造业37.3%与信息业205.5%的爆发式增长,标志着出海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跃升”;而54.3%的非公经济占比,更凸显了出海主体的多元化趋势。[1]在这一过程中,法律合规成为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因素,面对不同地区的监管环境,精准匹配的出海法律服务不可或缺。
2025年10月,律新社研究中心正式启动《律新社2025年度风云榜:出海服务律师20佳》调研,旨在回答重要议题:在中企全球出海的形势下,面对欧盟的绿色壁垒、中东的本地化配额、北美日趋复杂的审查机制,法律服务如何助力出海企业将合规挑战转化为竞争优势。
中国企业的出海征程正描绘出一幅规模空前、结构优化的新版图。《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外投资呈现出四大趋势:规模持续扩大、地域高度集中、行业结构优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1
规模持续扩大,投资大国地位稳固
在投资规模上,中国作为全球投资大国的地位日益稳固。根据2006至2024年的数据,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从211.6亿美元攀升至1922亿美元,实现了近九倍的增长,并已连续十三年位列全球前三。与此同时,投资存量规模在2024年达到3.14万亿美元,是2002年的105倍。2025年1—9月,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923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4%(以美元计为1289.3亿美元,增长3.6%)。[2]这标志着中国已从过去的资本输入国,成功转型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长期资产布局的资本输出大国。
2
地域高度集中,亚洲仍是投资重心
在这片广阔的出海版图上,投资地域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征,亚洲无疑是绝对的重心。2024年,中国对亚洲地区的投资高达1536.7亿美元,占总流量的近八成。其中,中国香港以其独特的金融与枢纽地位,吸纳了60.4%的投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也位居前列,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热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导下,对共建国家的投资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水平,显示出政策与市场的同频共振。
3
行业结构转型,制造业与科技类增长显著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行业结构内部。传统行业如批发零售、租赁与商务服务虽仍占较大比重,但增长动能已转向制造业与高科技领域。202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高达37.3%,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更是爆发式增长超过200%,清晰地表明中国资本正强势切入全球绿色科技与数字经济的核心赛道。
4
投资主体多元化,地方与非公经济成主力
出海的主力军也变得更加多元。投资主体已从过去以国有企业为主导,转变为非公有经济担当主力。2024年,非公有控股经济主体的对外投资额占比达到54.3%,较上年提升超过8个百分点,并且增速远高于公有经济。这一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国民营经济的活力与全球化野心,它们正与地方企业共同形成一股更为市场化、灵活多样的出海力量。
宏观数据勾勒出中国资本出海的总体轮廓,而投资在地理上的高度集中,则意味着深入理解关键地区的具体环境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亚洲以其接近八成的投资占比,成为中国企业出海毋庸置疑的主舞台;与此同时,欧洲与北美等成熟市场在监管与机遇并存中吸引着特定产业,而中东、非洲等新兴区域则凭借转型雄心与资源禀赋,展现出强大的后发潜力。
1.亚洲:增长的腹地与规则的万花筒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亚洲,2024年该地区占比接近八成。从国际金融枢纽香港,到高端制造重镇日韩,再到充满活力的东盟,亚洲呈现出多层次的发展格局与高度复杂的法律图景,既是增长的腹地,也是合规的万花筒。
中国香港
中国香港长期以来是中资企业出海的首选门户和超级枢纽。香港已连续多年占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目的地榜首,2024年投资额高达1161.2亿美元,占总流量的60.4%,这一压倒性的比重,凸显了香港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香港的魅力不仅源于其零关税、低税率的自由港政策,更在于其普通法体系和与国际高度接轨的法治环境。其法律体系具有高度的可预测性和稳定性,拥有独立的司法机构和众多国际化的法律及专业服务人才,为复杂的跨境交易、融资上市、国际仲裁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无论是作为企业“走出去”的跳板,还是作为资金“引进来”的通道,或是处理国际商事纠纷的“安全港”,香港成熟的法律地貌都为中资出海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确定性与安全性。
东亚
在东亚地区,日本与韩国作为两大发达经济体,正成为中国企业提升产业链位阶、获取先进技术的重要目的地。日本的表现尤为亮眼,2024年中国对日直接投资流量飙升至约8.38亿美元,创下九年来的新高,同比增幅高达83%。与此同时,投资存量也首次突破70亿美元大关。对韩国的投资在2024年也达到约8.7亿美元,其存量规模稳定在60亿至70亿美元的区间,显示出在韩投资的基本盘依然稳固,并呈现出向好的态势。
这一投资趋势的深化,得益于日本市场本身的高度规范性与稳定性。其完善的基础设施、高素质的劳动力以及成熟的消费市场,为寻求品牌国际化与运营精细化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优质的土壤。
叶 晨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协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叶晨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指出,日本因经济复苏、日元低位、文化输出、研发实力强劲及社会稳定的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出海高优先级地区。行业选择上,中国企业既关注医药科技、新能源、装备制造、机器人等高端制造及研发领域,也青睐化妆品、医疗康养赛道;国内成熟的旅游平台、互联网游戏品牌,借日本合规环境扎根;部分企业并购日企整合供应链,或跨领域布局医疗康养、医美。地域方面,东京是首选,大阪凭世博会影响力与政策红利获机会,九州熊本因台积电投资带动投资热潮。从投资活跃度来看,新能源(旨在获取日本顶尖研发团队的技术、人员、产业链及客户资源)、健康医疗(呼应中日两国老龄化催生的市场需求)、新媒体(依托日本庞大且年轻化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及用户高付费意愿)是核心领域。但需注意,日本对核心基础设施、半导体等敏感行业及技术有严格国家安全审查,即便仅计划投资1%股权也可能触发申报;同时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版权管理等相关法规持续修订,海外投资者需严格遵守以规避风险。日本法律与文化和国内差异大,企业不可照搬国内模式,需先做足市场调研,尊重当地规则与习俗。日本商业重边界感,需通过介绍人或合作伙伴建立信任,且前期商业计划、合规等准备影响后续合作;其推崇匠人精神与长期主义,建议企业保留自身高效灵活优势,聘请日本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以适配市场。
韩国作为全球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其宏观投资逻辑也日益清晰。韩国在半导体、显示面板、电池技术和生物科技等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与技术优势,这与中国产业升级的方向高度契合,为双方在研发合作与产业链融合上提供了广阔空间。韩国政府正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科技等新兴领域的创新生态建设,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投资赛道。总体而言,韩国成熟的法治环境、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及积极的产业政策,共同构成了吸引战略型投资的宏观基本盘。
综合来看,东亚的日韩两国以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优势,持续吸引着寻求转型升级的中国企业。投资布局需着眼于长期的战略协同,并高度重视两国在监管合规与本地化运营中提出的具体要求。
东盟
东盟已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5年1至7月,中国同东盟贸易规模达597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16.7%。更深层的资本纽带同样令人瞩目,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已超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达4800亿美元。[3]
东盟以其快速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区位,成为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该地区拥有约6.9亿人口,且结构年轻,既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孕育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在投资领域,中国对东盟制造业投资呈现专业化特征,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等“新三样”成为重点投向。同时,《东盟全面投资协议》为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98.6%的关税细目已被取消,下一步将着力解决非关税壁垒。此外,金融合作取得实质进展,泰国PromptPay、新加坡PayNow等即时支付系统通过“区域支付连接”(RPC)实现跨境本币实时结算,推动了区域“去美元化”趋势。
2016至2024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流量从102.8亿美元增长至343.6亿美元,存量从715.5亿美元跃升至1985.8亿美元。新加坡、印尼、越南、泰国是主要投资目的地,2024年投资额分别为178.9亿、45.9亿、39.2亿和45.6亿美元。东盟市场凭借其独特的战略价值和区位优势,成为全球投资的焦点。[4]
丛 聪
天驰君泰(成都)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天驰君泰(成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丛聪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提到,东南亚市场以“人口红利+区位便利+政策红利”为核心吸引力,其中产阶级群体持续扩大,预计到2030年,东南亚数字经济规模预计突破1万亿美元,[5]为消费与互联网行业提供广阔空间。同时,RCEP协议下的关税减免政策(如马来西亚对电子零部件的零关税)、与中国相近的文化语境(如新加坡的华语环境),使其成为新茶饮、跨境电商等行业的出海首站。蜜雪冰城截至2024年海外门店达4792家,90%分布于东南亚,[6]正是依托当地低成本运营与高消费潜力实现快速扩张。而东南亚新兴市场的核心挑战在于政策碎片化,各国外资限制执行差异大、本地化含量要求复杂。以越南为例,外资敏感行业审批分散且执行不一,海关清关效率波动较大,建议预留10%缓冲时间应对延误,避免增加供应链成本,工业园区虽提供税收优惠,但土地租赁权受“外资不得持有农业用地”限制。企业需先完成法律路径、劳动力与供应链本土化布局,否则易陷入“批件拖延—用工超标—溢价不足”连锁风险。
中东
中东,特别是“海湾六国”(GCC),展现出强大的资本韧性。在2025年上半年全球宏观经济充满挑战、投资者趋于谨慎的背景下,中东成为全球唯一一个风险投资交易数量和融资额均实现同比增长的地区。据投资数据平台Magnitt报告,该地区风险融资交易数量增长9%,总额达到13.5亿美元,几乎实现翻番。[7]
庞大的市场与坚定的转型雄心,是吸引中国企业的核心动力。“海湾六国”经济实力强劲,2024年人均GDP已超过4万美元,塑造了广袤的消费市场。
推动中东地区成为中企投资热土的关键,更在于其自上而下的国家转型计划,如沙特“2030愿景”和阿联酋“2071百年计划”,这些计划旨在推动经济从石油依赖走向多元化与创新驱动。
中企布局正经历深刻演变,从早期的基建、传统贸易,转向新能源、AI、自动驾驶、云计算、医疗健康等新兴科技领域。以云计算为例,沙特于2024年4月设立的经济特区中即包含“云计算经济特区”。中国的科技巨头也已深度布局:华为云在利雅得开设数据中心并承诺五年投资4亿美元;腾讯云在2025年宣布建设其中东首个数据中心,计划投入超1.5亿美元;阿里云则通过合资成立沙特云计算公司(SCCC)进入市场。同时,中国的自动驾驶企业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也纷纷获得中东资本投资并在此开展Robotaxi服务。[8]
姚约茜
浩天全国国际投资并购专业委员会牵头合伙人
浩天全国国际投资并购专业委员会牵头合伙人姚约茜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指出,中企出海中东的战略布局已明显调整:地域上,沙特和阿联酋凭借资本雄厚、政策清晰及近年项目与投资扩张趋势,成为多数企业首选;行业上,投资重点从传统能源基建转向数字经济、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中企积极参与当地绿色能源转型和数字化建设。
中东市场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法律层面多为伊斯兰法系与大陆法系混合体系,在合同解释等方面与中国成文法不同;文化上,人情网络复杂影响商业运作,宗教信仰也会作用于员工薪资与假期。此外,准入端有负面清单和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以沙特为例,即便修订法律吸引外资,仍保留相关限制;运营端,沙特的“Nitaqat”本地化配额制度要求企业达标沙特籍员工比例,还需满足项目全周期本地成分(LCM)要求,不达标将面临签证冻结、违约追责等风险。姚约茜建议,中企需做好三方面准备:投资前开展针对性尽职调查,掌握准入与本地化政策;使用符合当地法律的合同文本,审慎约定争议解决条款;运营初期建立合规管理体系,持续满足本地化用工等监管要求。
2.欧盟:规则的高地与绿色的壁垒
2024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在连续七年下滑后首次反弹,总额达100亿欧元,同比增长47%。这一复苏由电动汽车及电池项目主导,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吉利等企业成为主要投资推动力。从地域分布看,投资重心正明显东移。匈牙利凭借其区位优势和产业政策,在2024年吸纳了中国对欧投资的31%,连续两年位居榜首。相比之下,德国、法国与英国等传统目的地的合计份额从过去的52%骤降至20%。
尽管投资回升,欧盟却在不断筑高合规壁垒。目前,欧盟27个成员国中已有24国建立了外资安全审查机制,审查范围已从传统的关键基础设施,扩展至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云计算和关键药物等“关键技术”领域。同时,2023年正式生效的《外国补贴条例》(FSR)为中企在欧运营设置了新障碍。该条例旨在审查可能扭曲市场的非欧盟国家补贴,中国企业已在铁路、光伏、风电和安检设备等领域成为其重点调查对象。这些审查显著增加了交易的合规成本与不确定性。[9]
除了投资审查,欧盟的“绿色壁垒”也正成为中企面临的新挑战。根据即将出台的《工业加速法案》(IDAA),欧盟计划对电池、氢能、可再生能源设备等绿色技术项目设定35%–40%的欧洲本地化生产比例,才可获取欧盟的资金或政策支持。同时,欧盟在公共采购中大力推行“欧洲优先”标准,并将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和碳足迹合规作为企业获取政策激励的前置门槛。这意味着,即便中国企业成功进入欧盟市场,也必须在本地化生产、低碳制造和供应链透明度上持续投入,以满足其日益严苛的“绿色标准”。[10]
3.北美:不确定性的风暴眼
北美市场正经历着监管风暴与融资机遇的激烈碰撞。2024年,中国对北美投资流量达60.2亿美元,存量规模突破1162亿美元。尽管面临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北美市场仍是中国企业不可忽视的重要投资目的地。截至2024年度,中国在美投资企业有7000多家,美国中国总商会中资会员企业对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也为全美提供了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11]2025年上半年,赴美上市中企数量保持强劲增长,已达36家,显示中国企业仍将美国资本市场视为重要融资渠道。其中,通过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成为许多企业的优先选择,有效规避了传统IPO的漫长流程。[12]
丛聪表示,欧美市场以“高消费力+品牌溢价+技术协同”为核心竞争点。以美国为例,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具备极强的支付能力,吸引喜茶、霸王茶姬等新茶饮品牌挑战“最难啃的市场”。同时,硅谷的科技生态(如苹果供应链合作机会)、好莱坞的文化传播渠道,也成为科技企业与文化品牌寻求技术突破和品牌升级的重要目的地。
当前北美市场准入是“关税+技术管制+IP诉讼+品牌信任+用工成本+供应链韧性”的系统性问题,如加州CCPA法案和知识产权审查。企业需在落地前完成“法律路径设计+ESG叙事+本地化渠道+供应链备份”四重布局,否则易陷入“高税率—高诉讼—高罚款—高库存”的恶性循环。尤其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监管壁垒呈现“精准化”趋势。例如,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实体清单”管理,企业需通过“合规自查+第三方审计”双重验证,《外国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将审查范围扩大至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敏感行业。
不过挑战中也存在机会:企业可借“技术剥离+本地合作”规避限制,美国各州政策差异(如得州制造业财产税减免、加州新能源补贴)可降低合规成本。涉外律师能为出海北美企业做市场调研,助其规避风险、了解优惠、设计路线。
4.非洲:希望的沃野与变动的陷阱
非洲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正不断提升。一方面,非洲部分关键矿产的产量和储量在全球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产业快速发展,非洲有潜力成为以矿业为核心的全球能源转型支点。另一方面,非洲人口增长速度快,年轻人口占比高,在数字经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领域具有较大发展空间。[13]
中非合作在近年来成效显著。中国企业已在近20个非洲国家投资建设经贸合作区,形成能源资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产业园区。截至2024年底,这些园区累计总产值达499.6亿美元,创造7.3万个直接就业岗位。[14]
然而,非洲投资环境复杂,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交织。例如,刚果(金)曾突然修订矿业法,提高铜钴矿权益金,并要求企业将部分股份转让给本土公司;马里政变后新政府以“旧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为由叫停中资锂矿项目。此外,部分国家存在的腐败问题及原材料缺乏与行业配套不足,也是投资的制约因素。[15]
张飞燕
上海和迈律师事务所主任、
高级合伙人
上海和迈律师事务所主任、高级合伙人张飞燕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表示,非洲市场展现出可观潜力,我国在房地产、建筑、制造业、光伏储能、小商品等优势领域的企业正积极拓展当地市场,这波“出海潮”直接推动跨境法律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吉布提市场的情况便颇具代表性——当地活跃的中国企业集中在房地产、建筑、跨境电商、光伏储能、港口仓储等多个行业,其法律服务需求极具典型性。企业出海非洲的首要法律关切是对当地法规的全面认知,涵盖行业准入规则、审批许可要求、外资投资权限、企业设立流程、经营禁止性规定及税收政策等核心内容。若缺乏清晰认知,企业不仅难以果断决策,即便贸然进入市场,也会因前期调研与合规规划不足,导致项目推进受阻、经济成本增加,甚至面临项目失败的重大损失。而在落地经营阶段,企业外派人员多为技术岗,普遍缺乏法务配置,叠加语言沟通障碍,对可信赖法律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由于出海初期难以快速信任并有效沟通当地律师,企业更期待熟悉当地法规且具备中文服务能力的派驻律师提供支持。这种需求增长源于两大核心背景:一方面,非洲多国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期,中非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密集且深入,直接催生大量法律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非洲许多国家法律体系正处于现代化改革中,政策法规变动频繁,使市场呈现“高增长+高风险”的显著特性。这种特性既为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也加剧了合规风险,进而催生对专业、精准跨境法律服务的迫切且持续的需求。
1
批发和零售业
批发和零售业作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主力赛道,在2024年展现出强劲活力,投资流量达403.5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1%。这一领域的活跃度在2024年上半年对外投资指数中高达181,显著超出总体水平(142)。[16]中国对外投资中批发与零售业持续活跃,其背后是市场、战略、政策与全球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市场驱动层面看,通过设立海外销售子公司或区域分销中心,直接把握市场需求、构建品牌并掌控服务。从产业链视角看,通过掌控下游渠道,企业能够缩短从“中国工厂”到“全球消费”的链路,捕捉趋势、指导研发,从而获取更高利润。在此基础上,领先企业正进一步整合全球采购与智慧物流,向资源配置与流通服务整合者演进。这一战略转型也对企业合规架构提出更高要求,需系统应对各国在市场准入、数据流动、消费者权益及贸易壁垒等方面的法律监管。
2
租赁与商业服务业
租赁与商业服务行业的出海浪潮,正从企业国际化的辅助角色升级为全球商业生态构建的核心力量。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与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双重驱动下,该行业呈现出从单一租赁服务向“租赁+管理+解决方案”综合模式转型的显著特征。一方面,工程机械、设备租赁等传统领域凭借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灵活的资产配置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及新兴市场快速拓展;另一方面,专业咨询、合规服务、运营管理等商业服务领域,伴随中资企业全球布局的深入而迎来战略性机遇。
这一进程中,企业不仅需要应对各国在市场准入、监管政策与合规标准上的显著差异,还要在本地化运营、ESG标准对接及数字化服务转型等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全球租赁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张与商业服务需求的精细化发展,正推动该领域成为衡量一国企业全球化能力的重要维度。深入剖析这一行业的出海路径与挑战,对于构建具有韧性的国际经营体系具有前瞻性意义。
3
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出海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从单纯的产品贸易出口,升级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能、整合产业链的系统性布局。这一浪潮尤其以“新三样”为代表,彰显出中国制造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全球竞争力。驱动这一历史性变迁的,是多股力量的交织。一方面,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与关税壁垒是企业出海最直接的动因;另一方面,贴近终端市场以更快响应客户需求、降低供应链成本与风险,构成了企业内在的、长期的驱动力。此外,全球范围内对绿色科技和数字经济的蓬勃需求,为中国制造企业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
张 迪
泰和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车企业出海经历了从“试探性贸易”到“深度本地化”的战略升级。泰和泰(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迪在接受律新社调研时提到,中国车企出海主要呈现出区域市场分化、合规前置化等新兴趋势。区域市场分化体现在欧洲聚焦高端电动化,如深蓝汽车通过欧盟NCAP五星认证;东南亚侧重性价比车型,如比亚迪在印尼发布海鸥车型;中东偏好豪华新能源车。合规前置化体现在车企在产品设计阶段即导入目标市场碳足迹核算、数据安全法等要求,避免后续合规成本飙升。中国车企在进入不同市场时也会遇到不同的挑战:
准入环节:一是技术壁垒升级,如欧盟R155/R156法规对网络安全、软件升级设强制认证,部分国家延伸至全产业链;二是投资准入受限,如印度、墨西哥要求合资持股上限或强制技术转让,土耳其曾突发加征40%关税。
运营环节:一是数据跨境流动遇困,在欧盟GDPR与中国《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双重合规下,车辆出行数据出境审查严格;二是ESG责任扩大,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汽车产业链纳入监管,车企需自证原材料来源合规。
当前,中国车企出海高频法律纠纷集中在三领域:第一,知识产权纠纷为核心争议领域,智能网联(5G 通信 SEP 专利)、新能源电池(材料配方专利)成诉讼高发区,如安赛乐米塔尔诉小鹏汽车专利权纠纷案;第二,数据合规与网络安全为复杂新议题,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跨境传输处理需应对欧盟 GDPR、中国数据法规等严格监管,合规成本与风险高;第三,国际贸易与监管为直接挑战领域,除传统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欧盟“新电池法”等新型绿色壁垒将合规要求延伸至全供应链。
这些纠纷体现行业巨变,中国车企出海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合规挑战从单一产品扩展至“从矿山到回收”全产业链。因此,法律服务需升级,从被动应对纠纷转为主动风险防控,助力企业建立覆盖研发、生产、销售全流程的风控体系,以平稳应对出海浪潮。
企业出海,出什么?——出的不仅是1922亿美元的资本流量,更是制造业37.3%的产业升级决心,是信息产业205.5%的技术突围雄心,是非公经济54.3%的市场活力。
企业出海,怎么出?——不是带着既有模式复制粘贴,而是带着规则意识入乡随俗。要用欧盟的《外国补贴条例》思维审视每笔投资,用沙特的“Nitaqat”标准配置每个团队,用日本的国安审查尺度衡量每个技术合作。
“出什么”是数据已然刻下的注脚,“怎么出”的密码就藏在规则之中。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https://images.mofcom.gov.cn/fec/202509/20250908141021122.pdf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5年1-9月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简明统计》https://www.mofcom.gov.cn/tjsj/gwjjhztj/art/2025/art_68861b7559b74078a821d4d8722f67af.html
[3] 中国政府网:《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4500亿美元》,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509/content_7039647.htm
[4] 金融四十人论坛:《金融服务企业出海白皮书——中泰合作视角下的机遇与挑战》,https://www.cf40.org.cn/article/1/289203
[5] 人民网:《数字经济持续赋能东南亚发展(国际视点):预计到2030年,东南亚数字经济规模将达2万亿美元》,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c/content/202501/27/content_30054151.html
[6] 中国网财经:《蜜雪冰城更新招股书:门店数量超4.5万家2024年前三季营收187亿元》,https://news.qq.com/rain/a/20250102A046K900?suid=&media_id=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5年上半年,中东是全球唯一风险投资交易与融资双增长的地区》,https://dubai.mofcom.gov.cn/jmxw/art/2025/art_d11c6d511e9e4e0baa3bac19fe164c53.html
[8] 财经无忌:《淘金中东,欲望永不眠》,https://mp.weixin.qq.com/s/ASZZedEh69sO7Kt60W65yg
[9] 环球网:《电车电池成主力,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增长并“转向”》,https://world.huanqiu.com/article/4MmBPUvKH4j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欧盟即将出台“本地化+合资门槛”的工业加速脱碳法案》,https://chinawto.mofcom.gov.cn/article/jsbl/dtxx/202510/20251003605057.shtml
[11] 上海社会科学院:《刘亮:限制中美双向投资,特朗普断了谁的路》,https://www.sass.org.cn/2025/0429/c1201a577783/page.htm
[12] 环球时报新媒体:《激增!中国企业在美国创下一新纪录》,https://news.qq.com/rain/a/20250807A02O6T00
[13] 光明网:《中非经贸合作打造全球价值链合作新范式》,https://theory.gmw.cn/2025-06/14/content_38090472.htm
[14] 湖南省人民政府网:《中非产业链,合作更紧密》,https://hunan.gov.cn/hnyw/zwdt/202506/t20250613_33707998.html
[15] 河南省地质局:《境外矿业投资:高回报与高风险的平衡与防控之道
——以非洲锂、铜矿为例》,https://dzj.henan.gov.cn/2025/09-29/6732.html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商务部组织七家全国性行业商会首次联合发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活跃度指数》,https://www.mofcom.gov.cn/bnjg/art/2025/art_b91a94d61c534a69af8e7c15ff26a122.html
来源:律新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