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17日下午,武汉市谭鑫培戏楼内鼓点铿锵,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专业教师赵蓂身着戏服,在舞台上化身《打焦赞》中的杨排风,脚步腾挪间,一记双手交叉耍棍的绝活,引得台下阵阵叫好声。这场名为“不说再见”的毕业季青年京剧票友演出的观众,是她执教生涯的第一届毕业生。在这“最
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赵颖 张璐 周丹晨
5月17日下午,武汉市谭鑫培戏楼内鼓点铿锵,武昌首义学院新闻专业教师赵蓂身着戏服,在舞台上化身《打焦赞》中的杨排风,脚步腾挪间,一记双手交叉耍棍的绝活,引得台下阵阵叫好声。这场名为“不说再见”的毕业季青年京剧票友演出的观众,是她执教生涯的第一届毕业生。在这“最后一堂课”上,赵蓂用戏曲舞台的刀马旦身姿,为学子们献上了一份独特的毕业礼。
戏楼里的“最后一课”
舞台上,“杨排风”棍花如影,“手串子”“下场花”等技巧轮番上演,精准的节奏配合让观众目不暇接。除了《打焦赞》的精彩武戏,本次演出还涵盖了《卖水》《尤三姐》《思凡》等经典选段。演出中,主持人穿插戏曲知识科普,邀请学生上台体验身段步法,让原本端坐台下的新闻学子们亲身感受上场亮相、水袖翻转、台步挪移的门道。
“第一次走进戏楼,没想到京剧这么震撼!”2021级毕业生杨玲萌难掩激动,“赵老师的棍术像武侠片一样燃,中场教观众动作时,感觉她又从‘杨排风’变回了课堂上的‘蓂姐’。”演出尾声,《金玉奴》的婉转唱腔与《二进宫》的铿锵对白交织,既是传统戏曲的魅力巡礼,更像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临别叮嘱。
这场耗时两个月筹备的演出,缘起于赵蓂与学生的“双向陪伴”。“2021年我刚入职时,他们还是大一新生。”她在后台回忆道,“那时候我在操场练功,他们总围过来帮我拿道具,给我递水,加油鼓励。三年来,他们看着我从简单动作练到能演完整武戏,我也看着他们从‘新闻小白’成长为能独立采写的准媒体人。”卸妆后的赵蓂对记者说,“我想用这样传统,但最有诚意的方式,来送别感谢我的学生。”
操场上的女侠老师
事实上,这场演出早有伏笔。去年初春,一段“95后大学女老师操场耍大刀”的视频就曾刷屏校园师生朋友圈。视频里,赵蓂眼角陡扬、不怒自威,刀随身走,引得学生纷纷驻足拍摄。
“每周下班后练功三四次,每次两三个小时。”这渐成校园一景的练功日常,无意间架起传统文化与Z世代的桥梁。傍晚的校园操场,曾是师生共同的“练功场”。赵蓂挥舞着比她还高的大刀,踢腿、出手、串翻身……汗水浸透练功服的身影,师生在暮色中合练时的场景,常常成为学生朋友圈里的“高光时刻”,并称她为“操场上的女侠老师”。
“中学时因《牡丹亭》唱本埋下的种子,在武汉这座‘戏码头’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赵蓂介绍,2012年,考入中南民族大学后,“曾经爱而不得的东西,终于有了机会实现”,她跟着中文系老师的京胡学唱,晚上对着操场影子练身段,甚至在湖边偷偷吊嗓怕打扰其他同学……2016年,赵蓂到福建师范大学读研究生,这位来自陕西汉中的95后姑娘,用每月600元的研究生补助拜师学艺,从基本功练起,走上比较专业的学艺之路。从《天女散花》的文戏到《泗州城》的武戏,她硬是在新闻与戏曲的双重赛道上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2021年入职武昌首义学院后,赵蓂将对京剧的热爱融入教学。在《新闻学概论》课堂上,她会突然放下粉笔,用身边京剧演员上春晚的传播案例讲解“接近性与国家认同”;讲到“受众心理”时,又以京剧票友社群为例分析“分众传播”。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她立下“课堂展示换京剧演出”的规矩:第一名的班级能欣赏完整唱段,第二名的班级唱两段,第三名的班级就只唱一段,于是,“上座率爆满”成为她课堂的常态,更让新闻理论与戏曲艺术在碰撞中焕发新生。
课堂外的“生命教育”
在学生眼中,赵蓂的课堂是“新闻与戏曲的双重盛宴”,而她的生活则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真实写照。2022级学生江冉说,赵老师曾在《专题新闻写作》课上展示自己的硕士论文《国家、市场与社交媒体形塑下的京剧传播》,“她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戏曲传承困境,让我们突然明白:原来兴趣爱好也可以实现社会价值。”这正是她想传递给学生的重要一课。
而在毕业生韩春龙眼中,这位“亦师亦友”的老师更像“热血动漫女主”,“她总说‘文科的价值不是用工资衡量的’,就像她坚持京剧十年,从未想过能带来什么功利回报。”
毕业季的这场演出,恰是这种精神的延续。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打焦赞》作为主打节目时,赵蓂坦言:“杨排风只是个烧火丫鬟,却凭借热爱与坚持成为英雄。哪怕初入职场只是‘小角色’,只要保持热爱,肯下功夫,终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她在给学生的毕业寄语中引用了自己大学老师的一句话:“不求大富大贵,只愿平安顺遂。”在她看来,这份“平安”不仅是身体健康,更是“坚守热爱、不惧挫折”的心理韧性。
演出结束后,赵蓂望着簇拥而来的学生,她动情地说:“我也希望他们记得,无论未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像我喜欢京剧一样——认真打磨、永不言弃。”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