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为啥没那么“疯”了?消费者的热情去哪儿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1:27 1

摘要:又到双十一购物季,各大电商平台依旧准时开启预售,满减、红包、预售等促销活动一个不少,但不少人都有同感:今年的双十一好像没那么热闹了,少了往年全民狂欢的喧嚣,多了几分冷静甚至“冷清”。曾经的“购物盛宴”为啥降温了?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又到双十一购物季,各大电商平台依旧准时开启预售,满减、红包、预售等促销活动一个不少,但不少人都有同感:今年的双十一好像没那么热闹了,少了往年全民狂欢的喧嚣,多了几分冷静甚至“冷清”。曾经的“购物盛宴”为啥降温了?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

1. 消费者变理性,“全年低价”不再稀缺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经过多年的双十一洗礼,消费者早已摸清了平台套路:

- 促销常态化:现在不光有双十一、618,818、双12、品牌店庆等活动全年不断,折扣不再是双十一的“专属福利”,消费者没必要扎堆在这一天抢购;

- 价格套路见多了:定金膨胀、跨店满减、多轮红包叠加,看似优惠力度大,实则计算复杂,不少人算下来发现,双十一价格未必比平时低多少,“真打折”的吸引力越来越弱;

- 消费更务实:经济环境变化下,大家更倾向于“按需购买”,只为真正需要的商品买单,不再盲目跟风囤货、冲动消费,对非必需品的购买决策也变得格外谨慎。

2. 经济预期影响,大家更愿“捂紧钱包”

虽然经济在持续复苏,但部分人群的收入预期趋于保守,面对不确定性,大家更愿意留足“安全储备”,减少非必要开支。双十一的冲动消费大多集中在非必需品上,这种消费行为自然会随着经济预期的变化而减少,“把钱花在刀刃上”成了更多人的选择。

3. 促销规则太复杂,直接劝退不少人

为了营造“优惠力度大”的氛围,平台和商家的促销玩法越来越繁琐:

- 多阶段预售、开门红、品类日、返场期,不同阶段优惠规则不同;

- 各种红包、优惠券、满减券叠加,还得凑单、算满减,堪比“做数学题”;

- 对不想花费太多精力研究规则的消费者来说,这种高参与成本让人望而却步,原本的购物乐趣变成了负担,干脆选择放弃。

4. 宣传降温+审美疲劳,话题度大不如前

往年双十一,媒体、社交平台全是相关宣传和讨论,今年却明显降温:

- 多年高强度宣传让大家产生了审美疲劳,对双十一的新鲜感大幅下降;

- 关于虚假折扣、预售陷阱、快递延迟、售后扯皮的负面讨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信任度和热情被消耗;

- 社会上对“消费主义”的反思增多,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人不再执着于“物质堆砌”,对购物狂欢的兴趣自然降低。

5. 新兴渠道分流,购物选择更多元

直播电商、社区团购、即时零售(小时达、分钟达)等新兴渠道的崛起,分流了不少传统电商的流量:

- 直播带货能直观看到商品细节,还能拿到专属优惠,互动性更强;

- 即时零售满足了“当日买、当日达”的需求,比双十一漫长的预售、等待快递更便捷;

- 消费者有了更多购物选择,不必再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双十一上。

总结:不是消费沉寂,而是市场更成熟了

今年双十一的“冷清”,并非消费市场萎缩,而是消费逻辑变了:消费者从“为折扣买单”转向“为价值买单”,从冲动消费回归理性决策;同时,促销常态化、渠道多元化,也让双十一的“独特性”越来越弱。

未来,电商平台和商家或许需要跳出“比折扣、玩套路”的怪圈,把重心放在提升商品品质、简化购物流程、优化售后服务上,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毕竟,只有真正满足用户需求,才能让购物节重新找回应有的热度。

来源:暴躁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