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只种地?温铁军戳破现实:单纯务农多负收益,农民出路不在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7 16:30 1

摘要:“乡村振兴就是让农民回村种地”——这是很多人对农村发展的固有印象。但温铁军教授一句话点醒众人:只盯着农业让农民返乡,却无视如今单纯种地大多是负收益的现状,不仅留不住人,反而会让乡村发展陷入僵局。

“乡村振兴就是让农民回村种地”——这是很多人对农村发展的固有印象。但温铁军教授一句话点醒众人:只盯着农业让农民返乡,却无视如今单纯种地大多是负收益的现状,不仅留不住人,反而会让乡村发展陷入僵局。

这话不是空谈理论,而是扎根农村实际的实话。现在不少农村地区,“种一年地不如打三个月工”已经是普遍现象,农民辛苦忙活一整年,扣除成本后所剩无几,甚至倒贴钱。今天用南方人的大白话,结合真实的种地账本、农民困境,把农业负收益的根源、乡村振兴的核心逻辑拆透,让大家明白:农民回乡的真正出路,从来不是“只靠种地”。

要理解“农业负收益”,先算一笔南方农村最常见的水稻种植账,数据来自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种粮农户,每一笔都真实可查:

以一户农民种10亩双季稻为例(南方农村主流种植模式),一年的收支明细清晰可见:

一、种地总成本:23500元

1. 种子费:每亩双季稻需种子3公斤,每公斤50元,10亩合计3×50×10=1500元;

2. 化肥农药费:基肥+追肥+病虫害防治,每亩约320元,10亩合计3200元;

3. 农机服务费:耕地+播种每亩80元,收割每亩120元,10亩合计(80+120)×10=2000元;

4. 灌溉费:抽水、渠道维护等,每亩50元,10亩合计500元;

5. 人工成本:这是最大的隐性支出。即便全程机械化,育秧、补苗、施肥、打药仍需人工辅助,一年至少投入200个工时。按农村零工最低80元/工时算,人工成本就是200×80=16000元;

6. 其他成本:土地流转费(若租地)、农具折旧等,合计300元。

二、种地总收入:28000元

10亩双季稻每亩年产量约1000公斤,合计10000公斤,稻谷收购价约2.8元/公斤,总收入10000×2.8=28000元。

三、实际纯利润:4500元

扣除23500元总成本,一年纯利润仅4500元,平均到每个月只有375元。这还没算遇到自然灾害、病虫害的情况——要是碰上年景不好,产量减产30%,直接就会亏损。

而同样是这户农民,夫妻二人去城里工地打工,一个月合计能挣12000元,三个月就能挣到种地一年的收入,还不用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这样一对比,就懂为啥很多农民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在家单纯种地。

这就是温铁军教授强调的“农业负收益”核心:不是种地完全没收入,而是“投入产出比太低”,人工成本被严重低估,辛苦付出和回报完全不成正比。而这种负收益,不是农民“不会种地”,而是多重现实因素叠加的结果:

第一个因素:农资、农机成本持续上涨,种地“成本压头”

这些年,化肥、农药、种子的价格逐年上涨,比如尿素价格从几年前的2000元/吨涨到现在的3000元/吨,涨幅达50%;农机服务费也跟着涨,收割费从100元/亩涨到120元/亩,耕地费从60元/亩涨到80元/亩。但稻谷、小麦等主粮的收购价,却涨幅缓慢,甚至偶尔下跌,形成“成本涨、售价稳”的剪刀差,农民利润空间被不断挤压。

第二个因素:人工成本隐性走高,“自己的劳动不算钱”成误区

很多农民算账时,会忽略自己的人工成本,觉得“自己干活不用花钱”,但从经济角度看,农民的劳动同样有价值。现在农村年轻劳动力少,零工工资涨到150-200元/天,要是把农民种地的时间用来打零工,收入远高于种地利润。这种“隐性机会成本”,让单纯种地变得越来越不划算。

第三个因素:小农经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南方农村大多是“一户几亩地”的小农模式,10亩地已经算是“种粮大户”。这种小规模种植,既没法拿到农资采购的批发价,也没法降低农机服务的单位成本,还扛不住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比如一场台风可能让水稻减产一半,一斤稻谷降价一毛钱,10亩地就少收入1000元,直接吃掉大部分利润。

第四个因素:农业产业链短,农民只赚“最辛苦的小钱”

现在的农业产业链,利润大多集中在加工、流通环节。农民种出的稻谷,一斤卖2.8元,加工成大米后一斤能卖4-5元,超市零售甚至能卖到6-8元;农民种的蔬菜,地头收购价一斤1元,到城里菜市场就涨到3-4元。农民只参与种植环节,承担了生产风险,却只能拿到最少的利润,自然赚不到钱。

理解了农业负收益的根源,就会明白:温铁军教授的观点,不是否定农业的重要性,而是提醒大家——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种地”,农民回乡不能只靠“务农”。真正的乡村振兴,是要让农民“种地能赚钱、返乡有奔头”,而这需要打破“只靠农业”的思维,找到多元化的发展路径。

路径一:发展“农业+加工”,延长产业链,把利润留在农村

单纯种稻谷不赚钱,但把稻谷加工成优质大米、米酒、米糕,利润就能翻倍。江西有个村子,农户成立合作社,统一种植优质水稻,自己建加工厂,把稻谷加工成真空包装的“富硒大米”,一斤能卖到8元,比单纯卖稻谷多赚5元;还把碎米做成米酒、米糠做成饲料,实现“吃干榨尽”,合作社农户的年收入比以前单纯种地翻了3倍。

这种模式的核心,是让农民从“卖原粮”变成“卖产品”,参与到产业链的高利润环节,自己分享加工环节的利润,而不是只赚种地的辛苦钱。

路径二:搞“农业+文旅”,让土地长出“风景和乡愁”

很多农村有山有水有特色,单纯种地可惜,发展乡村旅游、民宿、采摘园,能让土地的价值翻倍。浙江莫干山的村子,农户把闲置农房改成民宿,一亩地的年收入能达到几万元,远高于种地;广东清远的农户,把稻田改成“稻田画”,吸引游客来拍照打卡,同时搞水稻采摘、摸鱼捉虾等体验项目,一亩地的综合收益是单纯种地的10倍。

这种模式,是把农业的“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让农民不仅能靠种地赚钱,还能靠“卖风景”“卖体验”赚钱,让农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路径三:做“特色种养+电商”,避开同质化竞争

小农经济规模小,但胜在灵活,能种植特色作物、养殖特色畜禽,避开和大规模农场的同质化竞争。四川有个村子,农户不种普通水稻,转而种植“羊肚菌”,一亩地的产值能达到5万元,扣除成本后纯利润2-3万元;还通过抖音、拼多多直播卖货,直接对接城市消费者,去掉中间商,把利润都留在自己手里。

这种模式,是利用农村的生态优势、劳动力优势,做城市里稀缺的特色产品,再通过电商打破地域限制,让“小而美”的特色农业变成“赚钱的产业”。

路径四:推动“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小农经济抗风险能力弱,规模化种植才能降低成本。江苏有个村子,农户把土地流转给村集体,村集体再把土地集中起来,交给专业的种粮大户或农业公司种植,农户既能拿到土地流转费(每亩每年1000元),还能在种植基地打工,每月挣3000-4000元,年收入比自己种地高得多。

规模化种植后,农资采购能拿到批发价,农机服务成本能降低,还能申请农业补贴,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农户不用再承担种植风险,还能获得“土地流转费+工资”两份收入,比自己种地更稳定、更赚钱。

其实温铁军教授的核心观点,是希望大家正视农村的现实:农民不是不想回乡,而是怕“回乡只种地,辛苦不赚钱”;乡村振兴不是“让农民回到过去”,而是要给农村注入新的产业、新的活力,让农民的劳动有价值、付出有回报。

农业是乡村的根基,但绝不是乡村的全部。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是让农村既有“田园风光”,又有“产业支撑”;让农民既能守住家园,又能赚到钱、有尊严。这需要打破“只靠农业”的固有思维,让农村的土地、生态、文化都变成“赚钱的资源”,让农民有更多元的出路,而不是困在“负收益”的农业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已经走出了这样的路子:有的靠特色种养赚钱,有的靠乡村旅游致富,有的靠农产品加工立足。这些案例证明,农民回乡的出路很广,只要找对方向,农村不仅能留住人,还能让人过得更滋润。

你身边有没有农村发展的成功案例?如果农民回乡不单纯种地,你觉得还有哪些赚钱的路子?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想法和见闻,让更多人了解乡村的真实情况,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我是好运相伴,关注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来源:好运相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