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任由马云做那个蚂蚁金服的话,后果有多严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0:30 1

摘要:蚂蚁金服主要是个人信贷业务,也有跟银行合作,借助自己的渠道为银行放贷,占比高达一半,比如咱们看现在的支付宝花呗,一个名称还是花呗,另一个名称是上海银行信用购,上海银行信用购就是跟上海银行合作的。

今天601再跟大家分享点金融方面的内容。

其实蚂蚁金服的事情没那么夸张,很多人对金融一知半解,被误导了,现在蚂蚁金服依然在做这块业务,只不过没IPO而已。

蚂蚁金服主要是个人信贷业务,也有跟银行合作,借助自己的渠道为银行放贷,占比高达一半,比如咱们看现在的支付宝花呗,一个名称还是花呗,另一个名称是上海银行信用购,上海银行信用购就是跟上海银行合作的。

换句话说,其实蚂蚁金服的很多业务也是要过银行风控的,而且是银行背书的,蚂蚁也就赚个销售费。

蚂蚁金服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支付宝广泛的覆盖人群,马云吹上天的什么大数据风控之类的,含金量也就那样,骗骗外行而已,本质就是靠小额分散降低风险,你要说相对传统的银行风控系统,实话实说,确实有优势,但这难度很大吗?

并没有,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做这块业务,腾讯、字节、京东、美团、百度、360,甚至华为、小米、滴滴,甚至没做这块业务的都找不出几家,大家的大数据风控系统都大同小异。

网上很多解读,其实都是不了解金融业务导致的,蚂蚁金服上市,就能无限扩张?

真是想多了,竞争对手海了去了,这块业务本身银行以前就在做,只不过银行一来比较僵化,二来触角不够,覆盖人群有限,所以这块蛋糕才被各大互联网公司,以及部分实业公司侵蚀,这些公司能做这块业务最大的本钱不是什么风控能力,而是有日活极高的APP或者电脑软件。

银行这块业务被侵蚀,最大的原因也不是风控体系落后,而是没有日活高的APP或者电脑软件。

换句话说,就算蚂蚁金服上市,扩张也必然非常有限,蚂蚁金服去年规模也就三千多亿,这不是因为什么资本金不够,不管阿里还是马云都有的是钱,其实就是因为竞争对手太多了,市场毕竟是有限的,跟现在互联网巨头们遇到的困境是一样的,渗透率到顶了,你投入资金再多,没人要你的贷款有啥用?

大家可以打开手机APP看看,大部分APP都有这个放贷业务,或者这些年或多或少都接到过各种问要不要贷款的电话,其实本质就是蚂蚁在做得这个业务,大家就知道有多卷了。

另一个被妖魔化的,是ABS,也就是资产证券化。

说个行内人才知道的事实,互联网巨头们经营的个人信贷业务,证券化后的资产,是极其优质的资产。

蚂蚁去年信贷业务不良率也就1.78%,没比银行高多少,但是,银行有房贷这块不良率极低的业务,而且银行的客户是远比蚂蚁优质的,毕竟会去银行贷款的,绝大部分肯定比去申请网贷的还款能力要强得多。

所以,蚂蚁的不良率做成这样,还是有点东西的,不过嘛,上面讲过了,大家都大同小异,其他做这个业务的公司,不良率也没比蚂蚁高多少,吹蚂蚁说他的风控体系有多强,大可不必。

蚂蚁把这块业务做成证券化,风险其实不高,说一个业内公开的秘密,蚂蚁花呗ABS的优先级,买家很多就是银行,大家买的银行理财,底层资产不少是蚂蚁花呗ABS的优先级。

银行也不傻,风险大还是小,人家一清二楚。

中间级的买家多是信托跟私募,劣后级一般蚂蚁会选择自持。

为啥劣后级自持呢?

不是因为风险大,而是这块利润太厚了,由于优先级跟中间级的收益率低,劣后的收益常年有10%以上,这么好的资产当然选择自持,其实蚂蚁放出来的话,必然会被一抢而空。

我之前在老东家当风控的时候,我的老东家就买过京东白条的劣后级,那是我们销售总监不知道跟京东的人喝了多少顿酒,好不容易才搞到的,然后公司内部就这个资产如何分配的问题,又吵了不知道多少次架。

很多人说这玩意风险有多少,还动不动拿当年老美的次贷危机对比,这都是不懂行的人瞎扯、博眼球的,老美的次贷危机,本质是搞零首付房贷导致的,跟蚂蚁的个人信贷业务完全是两码事。

说得再明白一些,蚂蚁业务的本质,不过是仗着有支付宝这个日活极高的平台,才把个人信贷业务做大了,压根算不上什么金融创新,他有啥创新的?花呗跟信用卡、借呗跟银行贷款本质有啥不一样吗?

大数据风控?

哪个互联网大厂做不出来?

宣传蚂蚁金融创新,那是因为蚂蚁要做高估值,方便他在科创板上市,蚂蚁叫停上市前一年的净利润,不过170亿。

但它上市估值多少呢?超两万亿,一百多倍的市盈率!

一家放贷的公司,一百多倍的市盈率?这合理吗?

虽然后续蚂蚁净利润一度窜到七百多亿,但很快就从巅峰回落了,去年净利润只有不到四百亿,很多人把原因归咎于国家打压,我不否认,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毕竟蚂蚁的巅峰是在上市被否的第二年。

蚂蚁颓势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几年利率日趋下行,二是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抖音的强势崛起,字节跳动也推出了自己的抖音放心借,蚂蚁要常年保持强势增长,那是不可能的。

其实蚂蚁上市前,进行最后一轮融资的时候,有蚂蚁的老股东就找过我的老东家想出股权,我当时还在做风控,就被我给否了,理由就是一家放贷的公司,凭什么那么高估值?当年在股权投资圈混过的朋友应该知道,其实蚂蚁上市前一年,不少老股东就在想办法找人接盘退出了,把估值炒那么高本身就不合理。

最后,蚂蚁金服没能上市,没有那么多阴谋论。

就是上面一直对蚂蚁金服IPO有顾虑,当时科创板总市值不过两万多亿,冲进来蚂蚁金服这么一只大象,很容易把科创板的血都吸干,更可怕的是,如果蚂蚁金服增长不及预期(事实证明也确实不及预期),往下降的话,整个科创板,甚至大A都会被带崩。

也不知道马云他们怎么做的工作,反正证监会还是批了,但博弈一直没停,最后时刻被叫停,给出的官方理由是资本充足率,其实吧,这真是借口,蚂蚁都做这么多年了,上市前经过那么多轮审查,资本充足率这种原因怎么可能到快上市了才发现?

马云得知消息后,搞了大名鼎鼎的外滩讲话,大喷国内银行以及金融监管体系,然后......就被半封杀了。

马云的话当然有道理吗?

当然有。

国内银行也确实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抵押的模式了,但这玩意上面不知道吗?

你去随便问问银行的人,他们都知道,但如果要打破这一体系,难度太高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信用体系的重构影响太大了,万一出了问题,谁来承担这个责任?

马云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新的信用体系没让你们搞吗?

也让搞了啊,后续不过就是资本充足率的问题而已,后面大大小小那么多消费金融牌照批出来,现在互联网公司基本人手一块,你们去竞争吧,怎么样?傻眼了吧?生意不好做吧?

其实过了那个风口,懂行的人就发现了,蚂蚁的风控体系就没那么高含金量,说穿了,究竟是风控体系值钱,还是批给你的牌照早,有先发优势值钱?

只不过,懂行的人是少数,大家还是沉浸在杠杆率、次贷危机、普惠金融、金融创新、会不会暴雷之类的问题上。

其实,不管是马云还是蚂蚁,不否认他们开创者的功劳跟成绩,但那只是一时的,等后续跟进者上来了,市场充分竞争了,他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跟牛逼。

换言之,蚂蚁上市与不上市,其实都没那么大影响,上市了不会导致次贷危机,没上市也不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就不做了。

来源:夜雨声烦6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