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谢观(1880—1950),字利恒,晚年号澄斋老人,江苏常州人。他勤勉治学,博闻多识,医道精湛,既是鸿儒又是名医,在教师、校长、主编、医师等岗位上都干得非常出色,被业界同行誉为全才医家。
谢观(1880—1950),字利恒,晚年号澄斋老人,江苏常州人。他勤勉治学,博闻多识,医道精湛,既是鸿儒又是名医,在教师、校长、主编、医师等岗位上都干得非常出色,被业界同行誉为全才医家。
谢观生于书香门第、医药世家,其伯祖父谢兰生和祖父谢葆初是常州孟河名医,父亲谢钟英为清末地理学家,著有《三国疆域志补注》传世。谢观幼承家学,童年、少年时代一边熟诵四书五经,一边研读《黄帝内经》等医药典籍,对古今地理尤感兴趣;15岁就读致用精舍(原龙城书院),接受新式思想和近代文化的启蒙;21岁考入苏州东吴大学,后因父亲离世而肄业离校,跟随孟河名医马培之在常州一带行医。
1905年,谢观南下广州,在一所中学教授地理课程,因讲课效果奇佳而声名鹊起,成为多所学校竞相延聘的明星教师。1908年,他辞去广州教职转赴上海,任中学校长,而后入职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
1915年,在上海行医多年的孟河名医丁甘仁筹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几经斟酌最终选聘既有医学根底又有办学经历的谢观担当第一任校长。谢观参与了该校早期的建设,筹划课程设置、组织教材编写,同时还主讲修身、温病两门课程。在修身课上,他凭借渊博的文史知识,以生动的名人故事和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立身养性,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志向。讲授温病课,他不囿于书本知识,常常旁征博引,数千言而不绝,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1926年年初,谢观因身体原因离开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他以第一任校长的身份在这所经政府备案的中医学校里主持校务10个年头,推动了中医从延续千百年的子承父业、师传徒受的传统个体教育模式,转轨名师荟萃、同学济济的院校群体教育模式,成为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位开拓者。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是中医教育史上获得成功办学经验的一个典型范例,其早期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大器早成的中医拔尖人才。
199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何时希在为《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史》所写的专文《喜看沧桑八十年》中,深情地回忆其1930年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的求学岁月,描述了谢观老师的风采:“在各位老师中,对谢观先生的印象最为深刻。谢先生其时年岁已约花甲,精神爽朗,美髯垂胸。讲课时,操朗朗清润之常州口音,字字清晰入耳,妙在时拈清髯,春风入面,丰颐广额,予人以十分亲切之感。”
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出身自幼饱读医书的谢观,在当时西学东渐、西医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的情势下,清醒地认识到保存中医精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印书馆决策层认可他编纂一部大型中国医学工具书的动议,为其配备了12位编辑作为辅助人员。编纂此书,工作量巨大。谢观担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校长之后,为增加人手,也为了给年轻人提供接触学术研究的机会,组织师生参与其事。“乃合全校员生,互相考校,凡集籍所载……莫不条分缕析,博采兼搜,删其复重,裁其空论。”谢观作为主编者,既要翻阅医书、拟制条目、分选撰稿者,又要审阅初稿、修改定稿、把控进度。经过6年多的艰苦努力,《中国医学大辞典》于1921年付梓问世。
《中国医学大辞典》网罗宏富,囊括古今,谢观和其他编纂者纵览汉代以来的3000多部医籍,包括节录中国医典的朝鲜、日本汉医书籍,收载7万多个条目,全书达350余万字。该书深受读者欢迎,成为医界考核和收藏的要籍。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影印或修订再版该书。该书使大量中医文献资料得以完善保存,为推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药学术传承产生了极为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积累,谢观全面掌握中国历代医学文献,熟悉古今各个流派学说,积10年之功,于1935年撰成其代表作《中国医学源流论》。该书对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源流做了挈纲举要的体系化梳理,将中医学术细分为诊脉学、针灸学、本草学、医方学等分支,秉持客观的史学态度评价各家学说,通过医书、医方、学派、医学各科、疗法、疾病、中西医汇通等视角,展现中国医学的变迁历程。书中颇多独到见解,充分展示了谢观的博学多识。弟子秦伯未在该书初版序言中说,“其立言也,不阿世,不立异,不掩同体之善,不忘异派之美,精微广大,兼而有之”“海内医家,叹为绝作”。《中国医学源流论》为20世纪60年代中医高等学校开设“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启示和学术铺垫。
谢观的医药学著作,还有《中国医话》《中国药话》《家用良方》《澄斋医案》《澄斋验方》等。这些著作同样也有较为深广的学术影响。
有“美髯公”之称的谢观,以其在中医教育和编著医书方面的突出贡献而享有崇高威望,学术人品堪称楷模,其学生、弟子每遇大事都愿意找他商量。1929年2月下旬召开的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简称“废止中医案”),中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青年中医师张赞臣和陈存仁商议,准备联合各地中医师发起抗争活动。他们约请德高望重的恩师谢观出山,主持大局。谢观对两位年轻人的谋划大加赞赏,同时依据自己的阅历在诸多工作细节上给予详尽指点。
在谢观的提议下,上海的3个中医团体面对危局一致同意联合组建“上海中医协会”,以这个协会的名义开展抗争活动。在上海医界联合抗议大会上,谢观以上海中医协会负责人的身份宣读致全国中医界的通电——召开有各地代表参加的大会,齐心协力抵制“废止中医案”。1929年3月17日,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在上海总商会礼堂如期举行,谢观主持开幕式,各地代表陆续登台发言;会议第二天、第三天讨论各地代表提出的中医维权议案。3天的大会,各地代表见识了谢观的品德、学识、风度和口才,推举他担任由5人组成的“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请愿团”首席代表。
1929年3月22日请愿团抵达南京后,前往多个政府机构、部门递交请愿书,力陈中医不可废除的理由。抵制“废止中医案”运动在民众的支持下获得了初步胜利。谢观在这场运动中是一位有着非凡组织能力的业界领军人物。(来源:中国中医药报2025年11月17日4版,作者: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