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下乡记丨做一粒扎根土地的种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0:01 1

摘要:秋后,焉支山下,田野间的丰收盛景已悄然落幕,但在甘肃普瑞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繁忙才刚刚启幕。公司总经理何如帜俯身实验台前,小心翼翼拨开培养皿中的燕麦幼苗,专注检视着根系生长,目光里满是对来年春播的期许。

秋后,焉支山下,田野间的丰收盛景已悄然落幕,但在甘肃普瑞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繁忙才刚刚启幕。公司总经理何如帜俯身实验台前,小心翼翼拨开培养皿中的燕麦幼苗,专注检视着根系生长,目光里满是对来年春播的期许。

作为张掖市行业骨干人才,这位农民家庭出身的育种人在家乡土地上书写着现代种业的传奇。

何如帜(右)在种子仓库察看种子储备情况。聂英 摄

让乡亲用上最好的种子

2001年,从甘肃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的何如帜,在笔记本扉页郑重写下这样一句话:“种好一半粮,我要让父老乡亲用上最好的种子。”彼时,山丹县种子市场大半被外来品种占据,本土种业发展举步维艰。“大学时在试验田看到外来种子长势旺、产量高,心里不是滋味。”他回忆道。

怀揣振兴本地种业的梦想,他毅然返乡,在县内种子企业深耕十余年,从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研发主管。2018年2月,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与资源,他创办甘肃普瑞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志培育适配山丹水土的优质品种。

创业之初,公司仅有3间租来的办公室和5名员工。为筛选最优种质资源,何如帜带着团队跑遍全县8个乡镇及周边区县,采集土样、记录数据,常常天未亮就下地,夜深时仍在实验室分析样本。历经数次试验失败,公司终于培育出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燕麦品种。如今,企业已成为县内种业龙头,年销售各类种子3000吨,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产品种,更辐射带动周边3000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何如帜(左一)正在指导团队成员操作实验。聂英 摄

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

走进公司育种基地,不同品种的燕麦苗在试验田里排列成整齐方阵。何如帜蹲在地头,指尖轻抚叶片查看苗情:“这片是刚杂交的新品系,抗寒性比普通品种提高20%。”他随手拔起一株苗,指着根系讲解特性,眼神里满是自豪。

“何总真正把实验室建在田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西南民族大学草地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攀说。该校与企业合作开展燕麦遗传育种研究,“共建基地重点推进燕麦草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目标就是选育出高产、高抗、优质的燕麦草品种,为我国牧草产业贡献力量。”

近年来,何如帜抢抓国家种业振兴政策机遇,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共建育种创新实验站和霍城镇西坡村科技小院,依托西南民族大学建成山丹县首家协同创新基地。同时,公司联合兰州大学、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等科研院所,开展牧草品种选育和制繁种工作,成功引进选育“青海444”“青引1号”等10个燕麦品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西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试验田里观察燕麦草生长情况。聂英 摄

发展民族种业的初心不变

公司实验室内,何如帜正指导工作人员操作量具,精准测定种子芽率、净度与纯度,每个细节,都透着科技对农业的硬核支撑。“目前我们已储备牧草种子3000多吨,不仅能满足山丹县近15万亩牧草需求,还能持续供应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等地。”他语气笃定。

这份底气源于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发展民族种业”的不变初心。为实现这一目标,何如帜带领企业与山丹县清泉镇合作,建成现代化种子生产加工仓储基地,推动制种繁育与特色食品加工融合发展,为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注入科技动力。

基地创新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油菜制种、草种生产、马铃薯原种和牧草生产四大类基地,年销售种子3000吨,带动20余家合作社、1000多户农户参与制种和饲草种植,直接创造8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累计实现社会效益约8.24亿元,真正让科技扎根土地、成果惠泽于民。

做一粒扎根土地的种子

公司展厅的专利墙上,成果熠熠生辉: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6项、市县级项目4项;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甘肃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手握26项专利……这些数字背后,是何如帜团队筛选数万份种质资源的坚守,是每年驱车10万公里下乡指导的执着。

最令他骄傲的,是国产燕麦品种成为我国高寒牧草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的主导品种,占高原地区种子用量的80%。“以前牧民都买进口种子,现在用我们自己的品种,亩产提高15%,越冬率还更高。”何如帜笑着说,眼角满是欣慰。

这位始终带着农民本色的育种专家,手机里存着上千张作物生长照片,微信签名写着:“做一粒扎根土地的种子”。每年200多天,他都泡在田间地头,在试验田观察记录、在农户地里指导生产。

一粒种子很轻,轻到置于掌心难察分量;一粒种子很重,重到牵系着百姓温饱和种业安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何如帜和他的人才团队,正如一粒粒饱满的种子,深深扎根,默默生长,用执着与智慧续写着新时代的种业篇章。

作 者 | 通讯员 杜涛

编 辑 | 刘琼

如需转载本微信公众号内容:

1.须保持图文完整,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2.完整标注版权及稿件来源、作者;

3.未按此规定转载的,本微信公众号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聚焦三农工作队伍聚力乡村振兴战略

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xcgbbtg@vip.163.com

来源:乡村干部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