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都要早期活动?医生提醒:腰椎骨折例外,绝对卧床是必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8 10:00 1

摘要:她的眼神里有害怕,我知道她在担心——是不是也要像别的骨折一样,赶紧下地锻炼,早点恢复?我摇了摇头:“腰椎骨折,是少数必须绝对卧床的骨折类型,早期活动不仅无益,反而会致命。”

清晨查房,一位67岁的老太太看着我时眼圈泛红:“医生,我昨天晚上翻了个身,就感觉腰像断了一样疼。”腰椎压缩性骨折,影像已证实。

她的眼神里有害怕,我知道她在担心——是不是也要像别的骨折一样,赶紧下地锻炼,早点恢复?我摇了摇头:“腰椎骨折,是少数必须绝对卧床的骨折类型,早期活动不仅无益,反而会致命。”

骨折后早期功能锻炼,已成为现代康复理念的核心之一。无论肱骨、股骨,甚至骨盆,只要稳定性允许,

医生都会鼓励病人尽早下地、负重,激活肌肉、促进骨愈合。但腰椎骨折,是一个例外。它不但无法承受早期活动,一旦错位或塌陷加重,极易损伤脊髓神经,带来不可逆的瘫痪风险。

腰椎是支撑整个上半身重量的关键部位,一节节排列如塔,每一节之间的椎间盘和后方的脊柱韧带共同维持稳定。一旦压缩性骨折发生,骨质结构变形塌陷,原本稳定的“塔楼”就可能整体前倾、扭曲。

如果在骨折未稳定前就贸然活动,脊髓就像被挤压的电缆线,哪怕数毫米的位移,都可能造成严重神经损伤。

临床研究显示,约有18%的老年腰椎骨折患者在早期活动中加重骨折塌陷程度,其中高达6%的病例出现下肢无力甚至瘫痪。

中国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腰椎压缩性骨折发生率已接近20%,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老年人骨质疏松严重,骨梁结构如同泡沫糖块,稍一承重即碎裂,一旦骨折就极难恢复原状。

在我的门诊中,常有患者自述“摔了一跤,腰有点疼,没太在意,过了几天越发严重”。这类隐匿性腰椎骨折非常危险,因为初期不剧痛,

不少患者会在不知情下活动甚至上下楼,直到症状加重才就诊。这类延误,不仅增加了骨折塌陷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慢性神经卡压、顽固性背痛,甚至终身残疾。

腰椎骨折的诊断并不困难,普通X线可发现椎体高度丢失或楔形改变,但早期微骨折常需依赖MRI或CT才能发现,尤其是伴随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影像表现往往不典型。骨折后的椎体如果没有及时通过支具固定和卧床限制活动,很容易在起身、咳嗽、坐立时反复受力,形成二次塌陷。

值得警惕的是,腰椎骨折还可能是肿瘤的首发表现。研究表明,在无明显外伤病史的中老年患者中,约有8%的椎体骨折与骨转移瘤有关。

尤其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往往首发于脊柱,表现为“莫名其妙的骨折”。这时如果盲目按照普通骨折处理,不仅延误癌症诊断,更可能导致癌细胞进一步播散。

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华骨科杂志》的回顾性研究中,分析了512例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显示,在严格卧床3周以上的患者中,骨折稳定率优于早期活动组,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减少。

研究强调,对老年腰椎骨折患者,绝对卧床是前3周的核心干预策略,必要时应辅以背心式支具固定,避免二次损伤。

“那我是不是要一直躺着?”老太太问我。我解释说,绝对卧床并不等于全身不动,而是限制脊柱轴向负重

可以进行四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但要避免任何弯腰、翻身、坐起等牵拉腰椎的动作。一旦骨折稳定并形成骨痂,才可逐步佩戴支具站立,再循序渐进恢复日常活动。

不少病人担心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肺部感染、褥疮、便秘等问题。确实如此。预防这些并发症,是卧床管理中的重点

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充气床垫、及时清洁皮肤、鼓励床上咳嗽和深呼吸训练、使用便携式便器等,都是护理方案中不可或缺的细节。

临床上也存在“该卧床却没卧床”的误区。有些患者因害怕“骨头粘不上”,过早活动或接受按摩推拿,结果适得其反。

一位72岁的女性患者,在骨折后3天内被家属带去按摩理疗,结果造成椎体塌陷加重,后突畸形明显,脊髓受压出现双下肢麻木,最终不得不接受手术干预,治疗周期延长至9个月。

腰椎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和手术两种。稳定性压缩性骨折大多可通过卧床与支具固定自行愈合,恢复期通常为6-12周。

若骨折合并明显塌陷、后突畸形或神经症状,则需考虑椎体成形术或融合手术。近年来微创手术如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VP)和球囊扩张成形术(PKP)广泛应用,可迅速恢复椎体高度、减轻疼痛、缩短卧床时间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手术。合并严重心肺基础病、凝血功能障碍、骨质极差者,仍以保守治疗为主。

医生评估手术适应症时,需综合考虑年龄、骨折类型、影像表现和全身状况。盲目追求“快速康复”,反而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

腰椎骨折的愈后,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骨折稳定性和神经功能是否受损。在无神经损伤、及时卧床管理的前提下,大多数患者可逐步恢复行走能力,但极少数患者即便手术也无法完全解除疼痛,尤其是骨质疏松严重者,后期常伴慢性腰背痛。

在医学上,我们强调“动静结合”。但腰椎骨折的“静”,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有计划、有目标、有管理的治疗策略。

绝对卧床不是拖延恢复,而是为骨折提供一个安全愈合的窗口期。对医生而言,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管理艺术;对患者而言,这是一段必须忍过的恢复旅程。

骨折的世界,没有一刀切的标准。我们鼓励活动,但更敬畏骨骼的结构与脊髓的脆弱。腰椎骨折,是那种“动一动就可能失去一切”的伤。所以每次查房,我都反复叮嘱患者:忍一时之痛,换一生之行。

医学的温度,有时藏在“不能动”的坚持里。病人不理解时,我们要反复解释;病人不配合时,我们要设法劝导;病人焦虑时,我们要给出希望。

腰椎骨折,是医生最谨慎的战场之一。在这场看不见的战斗中,耐心比速度更重要,卧床比早起更智慧。

[1]张立群.老年性骨质疏松与椎体骨折的治疗策略[J].中华骨科杂志,2023,43(7):421-426.
[2]王宏伟.2020年中国老年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21,27(5):512-518.
[3]孙继民.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性压缩性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22,32(9):789-793.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

相关推荐